赫胥黎的迷幻藥實驗

2021-02-21 上海交大科史哲

載《新發現》雜誌2020年第6期

科學外史(168)

 

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1963)是著名的「達爾文的鬥犬」託馬斯·亨利·赫胥黎的孫子,雖然,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出名的祖父,阿道司·赫胥黎也可以算一個名人了——至少他寫了幻想小說「反烏託邦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但他還留下了另外兩部篇幅很小的作品《知覺之門》(The Doors of Perception,1954)和《天堂與地獄》(Heaven and Hell,1956),連同8個技術性的附錄,這才是我們這次要講的故事。

毒品問題是當今世界難以解決的痼疾之一。而毒品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有一個通常不被人們注意的原因——毒品的界限問題。這個問題又包括兩方面。首先是,許多毒品在醫療中都被作為藥用,雖然各國通常都嚴格管控,但終歸是一條容易出問題的路徑。而更重要的是,販毒和吸毒的群體總是在不斷探索和「研發」各種新的毒品,在政府尚未將這些新品列入毒品名單之前,這類新品就可以大獲其利。所以儘管各國政府的毒品名單越來越長,但對新毒品的探索也「與時俱進」,不見止息。

與此同時,長期以來,還有一些學者,包括著名科學家,業餘對迷幻藥進行研究。他們的目的當然不是製毒販毒,而是對迷幻藥如何作用於人的大腦和心智感興趣,或是希望在迷幻藥的作用下給自己的創作尋求靈感。

例如,20世紀中葉,在西方文化人那裡,吸食大麻曾是一種時尚。著名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曾以筆名「Mr. X」發表了一篇談論自己吸食大麻體驗的文章,他宣稱吸食大麻讓他獲得了對生命本質的「純然的洞見」,還反對將大麻定為毒品,說「這嚴重阻礙了人類對這種藥物的充分利用,日益瘋狂和危險的世界迫切需要大麻帶來的寧靜、洞察力、敏感性」。薩根還曾和一個起先也搞一點科學研究後來卻滑向偽科學的人物利利(John Lilly)打過交道,這利利寫過幾本和迷幻藥有關的書,當薩根來參觀他的實驗室時,他極力向薩根推薦迷幻藥麥角酸:「麥角酸可是個厲害東西」,但薩根沒敢服用;利利還向薩根推薦自己服用的麻醉劑卡他敏,但薩根當時也沒敢碰,利利還挺失望。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嬉皮士運動中,頹廢青年們要搞搖滾,搞性解放,迷幻藥又經常和春藥混為一談。當時有一種被印第安原住民當成神物食用的仙人掌(佩奧特掌,又名老頭掌),以及其中的活性成分麥司卡林,就被視為有催情作用的神藥,大行其道。

可能這些美國頹廢青年不知道(他們中有些人應該知道),在上一個十年,在他們還是小娃娃的年代,《美麗新世界》的作者、英國人赫胥黎,已經深入研究過麥司卡林的致幻作用,他不僅以身試藥,而且進行了相當嚴密的學術研究和論證。1953年5月,一個春天的早晨,赫胥黎飲下了半杯溶有0.4克麥司卡林的水。從他的記述中看,他是在專業人士的陪伴監護之下進行這項實驗的。考慮到迷幻藥對人體可能產生的作用,他還讓人錄了音,以便將他服藥後的語言記錄下來。幾小時之後,上午11點,赫胥黎又一次服藥,這次的劑量未見記錄,但顯然是在前面的0.4克之上又追加了劑量。這次赫胥黎昏迷了過去,一個半小時後他醒來,似乎安然無恙。

《知覺之門》全篇主要的內容,就是赫胥黎服用麥司卡林後的感覺和所見的景象,以及他從宗教史、藝術史、心理學等方面對自己上述感覺和所見的考證及解釋。赫胥黎對第一次服藥後的部分描述是這樣的:

服用麥司卡林半小時後,我逐漸意識到一束束金色的光澤緩慢地舞蹈。……但我一次都沒有看到有人或動物的面孔和軀體,也未見風景、龐大的空間,或神奇擴張、變形的樓群。

但是在第二次服藥,他昏迷一個半小時之後醒來,他看著眼前一束花的感覺是:

此刻我所見的並非意外打破規矩的花束,而是上帝初創亞當的那個清晨亞當所見的一切:每時每刻,存在皆裸露,奇蹟皆湧現。

他感到時間和空間都沒有了,被他忽略掉了。他相信麥司卡林讓他去到了「他世界」,這是一個「人類不定期地與之接觸」的世界,但肯定不是我們平常置身的那個世界。赫胥黎還相信,這個「他世界」可以通過修煉、藉助藥物,甚至因為某種偶然機緣而接觸到,例如他相信,有些靈媒(宣稱自己可以和死者溝通的人)可以經常並且長時間地感知通常麥司卡林服食者只能短暫獲得的神秘體驗。

赫胥黎收集了一些和他類似的實驗者的報告,和自己的實驗記錄綜合起來,他考察服用麥司卡林後所產生的身心變化,歸納為四個方面:

思考能力:基本沒有變化,他自己在藥效作用期間的談話錄音也證實了這一點。

視覺:視覺印象會獲得極大增強。

時空感受:對空間的興趣減退,對時間的興趣幾乎喪失。

審美:審美感覺變得更為敏銳,比如對色彩的辨別度大幅提高。

在對服用麥司卡林後獲得的各種感覺和幻覺的考證、聯想、解釋時,赫胥黎展示了相當淵博的文化知識,他提到了《西藏生死之書》、H. G. 威爾斯的作品、各種宗教中常用的麻醉劑和迷幻藥,還指出在他之前70年已經有人做過服用麥司卡林的實驗。

赫胥黎顯然是一個有學術修養的人,所以他在《天堂與地獄》中對迷幻藥的作用進行了相當嚴密的論證。他的這番論證(或者說建構),至少從形式上說能夠言之成理,儘管從「科學事實」的角度來說當然是可疑的。

赫胥黎首先論述、歸納了服用迷幻藥或被催眠的人,事後回憶所見的奇異景象,有相當的共同性。在多種報導中,以及赫胥黎自身的體驗中,這些景象的共性包括:巨大的光明、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或建築物、璀璨的珠寶……等等。通過與世界各大宗教典籍中相關章節的比對,赫胥黎認為:這些景象其實就是天堂的景象。

如果我們只是將赫胥黎描繪的這些景象稱為天堂——不涉及天堂實際上是否存在,那麼從統計的角度來看,大部分迷幻藥服用者服用後見到的是天堂。這個統計結論至少可以得到如下事實的支持:通常吸毒者都承認吸毒後有快感(儘管成癮會帶給他們更多的痛苦)。

但赫胥黎接著論證,有少數迷幻藥服用者在幻覺中看到或感知到的是地獄。

那麼假定有兩個受試者,都服用了足夠劑量的麥司卡林,結果一個見到了天堂,另一個卻見到了地獄,如何解釋呢?赫胥黎居然能夠給出解釋:取決於服用者的心態!

赫胥黎認為,各種「消極感情」,比如恐懼、仇恨、憤怒、惡意等等,會讓幻覺呈現出地獄的景象。非常有趣的是,他認為具有如下特徵的人,在迷幻藥作用下將見不到天堂,而是會見到地獄:

那些自鳴得意的所謂社會棟梁,他們義憤填膺,或者焦慮於財產和虛榮,或者具有根深蒂固的責備、鄙視、譴責他人的習慣。

      這段話所描繪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不難遇見,比如某位近來大家非常熟悉的總統,就活脫是赫胥黎所描繪的光景。這位總統要是服用麥司卡林,相信他必見地獄,說不定就回不來了——幸好媒體報導說他現在每天服用的是另一種藥物。

相關焦點

  • 《海盜電臺》糟糕的時代,需要一支迷幻藥
    搖滾更像是一場春夢,讓你覺得面對世界無力的時候,讓你在精神角度裡得到治癒,短暫地忘記傷痛的迷幻藥,會上癮的迷幻藥。Radio Caroline為代表的海盜電臺,無論是電影,還是這個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故事,都好像給人如夢幻一般的感覺。這群DJ,與其稱之為海盜,我認為稱其為「俠盜」可能更加準確,為迷惘的人們發放著精神食糧,浪漫且無謂,黑膠唱片和唱片機是他們的劍和矛。
  • 赫胥黎與克魯泡特金,一段小史
    託馬斯·亨利·赫胥黎(1825-1895)伊令是一個小村莊,位於倫敦以西12英裡的地方,赫胥黎出生在一家肉鋪的樓上。因為父親沒有工作,所以赫胥黎10歲就被迫輟學,去賺取一點兒微薄的收入。13歲時,赫胥黎在考文垂成了一名醫生的學徒,這位醫生是他的姐夫,據描述此人是個「嚼著鴉片、大口喝啤酒」的人。後來,赫胥黎又跟隨倫敦的一個地位低下的催眠醫生。
  • 鮮為人知的哲學迷幻史
    實際上,儘管買來的藥無法治癒你的感冒,藥水裡高劑量的古柯鹼也會讓你感覺身體恢復得非常好……專利藥逐漸引起醫學界和政府的重視和擔憂,1906年美國政府建立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並在1914年通過了旨在調控麻醉劑和古柯製品分銷系統的哈裡森麻醉藥品稅法(Harrison Narcotics Tax Act)。在這之後,專利藥逐漸被政府取締。
  • 德劇:如何在網上賣迷幻藥第二季
    如何在網上賣迷幻藥第二季
  • 方術:權力的潤滑劑和迷幻藥
    可以說,自周朝以後,「巫師」「方士」已失去對政治權力的決定性作用,淪為君王的「門客」,屬於和優伶地位差不多的群體,即便有時候他們中某些人博取高官厚祿,也只是因為其能給權力擁有者提供潤滑劑和迷幻藥而已。質言之,就是帝王或權臣因現實中有享樂和求長生的需要,方士們(或寄身於佛道的方士)投其所好,提供一些物質層面的(如丹藥)和精神層面的(向上天祈福)產品。
  • 「赫胥黎」!你連聽都沒聽過?
    在樂天免稅店轉了幾圈,目標鎖定了」赫胥黎「,當然小編不需要汗流浹背的排著長隊,因為」赫胥黎「不為人知,也可以說,它的櫃檯前,除了收貨員和小編幾人,沒有其它人。那小編為什麼選擇看看」赫胥黎「?當時小編也不認識它,只是看它的店面裝修,還有瓶瓶罐罐的的擺放,特別的有逼格,基本整體沒有那些花花綠綠做陪襯,但是整體的設計感,還是莫名的吸引著小編。那小編好奇的是:是小編另類?
  • 赫胥黎:聽話不是好孩子
    這個赫胥黎並不是《天演論》的作者湯姆斯·赫胥黎,而是他的孫子。老赫胥黎除了《天演論》之外,還寫過《自由教育》等論著,對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起過重要作用。儘管我們對小赫胥黎不太熟悉,但是這本書對於反思當代教育,同樣具有很好的啟蒙作用。教育不是訓練應試教育大行其道,並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頑症,首先與錯誤的教育觀念有關。
  • 赫胥黎與進化論不得不說的故事
    赫胥黎作者:柯遵科(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1825年的今天,以「達爾文的鬥犬」形象著稱的赫胥黎出生了。在公眾眼中,他是宣傳和捍衛達爾文進化論的英雄,然而故事並沒有這麼簡單。赫胥黎其人1850年,倫敦,有個名叫託馬斯·亨利·赫胥黎的年輕人,剛從海外探險歸來,沒有帶回金錢和珠寶,也沒有征服新的土地。四年的航海生涯,赫胥黎積累了大量的博物學知識,收集了許多海洋生物的標本,還寫了幾篇文章提交給英國皇家學會……他期待著英國科學界給他應得的獎勵和榮譽。
  • 阿道司·赫胥黎的名聲我一直認為是過分的|博爾赫斯
    這兩天阿道司·赫胥黎剛進去——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已經能買到他的書。散文和遊記顯示了赫胥黎合乎情理的悲觀主義,那種幾乎讓人受不了的清醒。小說和詩歌卻顯示了他創作上不可救藥的貧乏。怎樣評價這些憂鬱的作品呢?不是水平不夠,不是愚蠢,不是特別乏味,只是毫無用處。它們引出(至少在我身上)無窮的困惑。
  • 迷幻搖滾
    沒錯,在迷幻搖滾的世界裡,這些元素必不可少。但提到太多,似乎也會讓你感到漫無邊際,虛幻,可望而不可及,甚至抓不出頭緒。然而,迷幻搖滾就真是這樣麼?我們不妨來聊一聊。迷幻搖滾這幾個字,顧名思義,就是從它的英文(Psychedelic Rock)翻譯而來的。
  • 你喝過「韓國 Travi$ Scott」的迷幻藥嗎?
    如此簡單的 MV 卻無法阻止頭戴 Goyard 頭巾、身穿 Stone Island 的小夥兒給聽者帶來驚喜,通透的沙啞嗓領我去往了另一個迷幻世界。另一個則是「神仙水」,他充滿迷幻色彩的嗓音讓人過耳不忘,如同喝下了「神仙水」一般,給人以耳騷般的聽覺體驗。
  • 我鼓起所有勇氣,才看清這個新世界-讀赫胥黎《美麗新世界》
    徐敏老師9月15日下午,第47場經心讀書會如期舉行,幾十位讀書人在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徐敏老師的帶領下,以赫胥黎的小說《美麗新世界》為藍本,展開了一場關於除此之外,福帝還通過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實驗,讓孩子憎惡統治者希望他們憎惡的東西,比如書籍和花朵。這樣的教育,讓每個人無論身處哪個階層,都安於自己的命運。雖然經過基因改造,但人畢竟還是人,也會有不良情緒。福帝王國通過「唆麻」來控制這種消極情緒。
  • 迷幻搖滾新英雄:從廢墟中涅槃重生
    >Yoshimi P-We是日本實驗/先鋒音樂的中堅力量,她在噪音搖滾樂隊Boredoms裡擔任鼓手,在實驗搖滾樂隊OOIOO裡擔任主唱、吉他手,而Yoshimio是她的個人音樂計劃,創作一些更加私人化的音樂。
  • 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
    迷幻搖滾(英文:Psychedelic rock)是一種搖滾樂流派,其源自迷幻文化及使用迷幻*而產生的思維驟變。
  • 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非致幻性的迷幻藥可以治療成癮、抑鬱症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非致幻性的迷幻藥依博蓋因,它有治療成癮、抑鬱和其他精神障礙的潛力。一篇描述這項工作的論文於12月9日發表在自然. 焦慮、抑鬱和成癮模型 與伊博加因不同,這種新分子是水溶性的,可以一步合成.用細胞培養和斑馬魚進行的實驗表明,它的毒性比依波加因要小,因為伊博加因可以引起心臟病發作,並導致數人死亡。 TBG增加了大鼠神經細胞中新樹突(分支)的形成,增加了樹突上新的棘的形成。
  • 小辣椒紀錄片開播,討論迷幻藥驅魔與靈媒,外國韭菜真容易被收割
    他們前往牙買加嘗迷幻蘑菇、潛入冰凍的太浩湖,還參加了關於女性愉悅的革命性工坊。許多人會感覺大受啟發,也有人會覺得可笑甚至有毛病。無論感想如何,我們都一致同意的是:這個節目的蓄意挑釁意味滿滿,必定會引起熱議。
  • 藥大學子禮獻實驗人——您的卡通儀器請查收
    它們生動形象,軟萌可愛賺足了我們的注意燒瓶燒杯手拉手,儼然是一對最佳拍檔,在石棉網上呼呼呼的一起取暖;膠頭滴管和量筒像是熱戀中的小情侶一般甜甜蜜蜜;冷凝管大家族終於再度聚首,給這個大家族來了一張合影留念;漏鬥家族不甘示弱,紛紛展現自己的風採……藥大卡通儀器的創作者是兩位心靈手巧的小姐姐,她們在繁重的課業之餘仍然致力於用自己的雙手將冷冰冰的儀器卡通化。
  • 以賽亞·伯林論赫胥黎:他是預言家,但他不是一個愛說教的人
    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年7月26日-1963年11月22日),也譯作奧爾德斯·赫胥黎。本文使用的是後者。除了《美麗新世界》,赫胥黎也著有《鉻黃》《男女滑稽圓舞》《光禿禿的樹葉》《點對點》等。
  • Nature:迷幻藥伊博格鹼類似物TBG有望治療成癮和抑鬱且無副作用
    在一項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出了迷幻藥伊博格鹼(ibogaine)的非致幻版本,有可能治療成癮、抑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2月9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non-hallucinogenic psychedelic analogue with therapeutic potent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