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微信號:ppdianying)
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
電影史上有三次偉大的沉船。
第一次沉船發生在《鐵達尼號》裡,誕生了一場驚世駭俗的愛情。
第二次沉船發生在《海上鋼琴師》裡,祭奠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覆滅。
第三次沉船發生在《海盜電臺》中,見證了一座無政府主義小島的沉沒。
前兩部電影已經足夠經典,無需贅言,今天皮哥就和大家分享《海盜電臺》,一起重溫一下那個讓人激情滂湃也讓人不堪回首的上世紀六十年代。
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有句經典的話這樣形容:如果你記得六十年代發生過什麼,那麼你沒有真正經歷過。
那個年代是革命的時代,全世界各個地方都劍拔弩張。
在美國,馬丁·路德·金和甘迺迪被刺殺,革命的浪潮被推向了頂點,反越戰遊行、各類運動層出不窮;
在法國,浪漫的法蘭西人喊著「不為麵包,只為玫瑰」的口號,走向街頭呼喚明珠,這場「五月風暴」席捲了整個國家。
在古巴,切格瓦拉正在為拉美國家的自由而戰,多年後他的肖像成了精神圖騰,印在茶杯上、T恤上、背包上,還有人們心中。
在中國,我們也經歷著長達十年的紅色革命,再回首隻剩傷和痛。
那一代英國人也被稱為垮掉的一代,搖滾和大麻是時代的主題,一方面他們充滿夢想,想要改變世界,一方面在短暫的亢奮過後又陷入到無盡的迷茫之中,整個時代的年輕人就像駕駛著一艘小舟,行駛在無垠的大海之中,孤獨而自由,歡暢而迷惘。
這部《海盜電臺》的故事就脫胎於那個時代,講述了一群以搖滾樂為精神食糧的人們,是如何駕駛著一艘船勇敢出航。
他們在船上打造了海盜電臺,向全英國發送著自由的音樂,喚醒著迷茫的人群。
這艘船變成了一個烏託邦的世界,在短暫的途中凝固成一座無政府主義的小島,雖然它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沉沒,卻為時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註腳。
影片開頭以一個年輕人卡爾的視角切入,18歲的卡爾擁有花一樣的年紀和外表,卻因為吸毒而被勒令退學,卡爾就是那個年代年輕人的代表。
迷茫的卡爾踏上了海盜電臺船,開始了一場覓愛與尋父之旅,這場旅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他一見傾心的姑娘隨隨便便上了兄弟的床,他苦苦追尋的父親最終卻是個禿頭頹廢的大叔。
這艘船原本承載著卡爾的夢想,卻用一個個沉重的現實給了他一記記響亮的耳光。
不過到最後,那個放蕩的姑娘贈予了他最真摯的愛情,那個頹廢的父親對搖滾執著的愛也觸動了他,即使大船漸漸沉沒,海水漫過頭頂,依然死死抓住一張唱片,卡爾被深深感動,他被掏空的靈魂瞬間被重新填滿。
透過卡爾的視角,我們能看到海盜船上的眾生相:
有喊著F字眼開頭的臺長昆汀,有逢人就坦誠自己是女蕾絲的服務員,有和妻子結婚17個小時就分居的DJ,還有教小弟把妹自己卻把妹給睡了的老大哥……
他們風格各異,光怪陸離,導演在本片中將英式幽默展現得酣暢淋漓,時而冷幽默,時而葷段子,時而重口味,時而下三路,配合幾十首搖滾金曲,輪番轟炸觀眾的聽覺與視覺,展現的是一個無政府主義下快意灑脫的微型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人人都能展現自己的真性情,他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要滾床單就滾床單,想要歌唱就對著話筒引吭高歌。
我們平常人生活的環境有著條條框框的束縛,我們必須戴著鐐銬跳舞,自由是個可望不可即的東西,這也是為何影片能讓人只看一眼就深深迷住。
不過在這個烏託邦的世界裡,雖然人人自由,看似進入了天堂,其實墮入了地獄,因為自由一旦泛濫,就會廉價,甚至變質。
婚姻在這裡的保質期只有17個小時,今天還給朋友戴綠帽的死胖子明天就成了生死與共的兄弟,不斷循環的搖滾BGM也無法填補這群無政府主義者乾癟的靈魂,他們就像某些嘴上喊著real的說唱歌手一般,心裡的男盜女娼一點兒也不少,所以影片傳遞的搖滾精神固然動人,但衍生出的價值觀恕我無法認同。
影片中的政府組織被當做反派,他們是一群面目猙獰的政客,一心想著搞死海盜電臺。
在皮哥看來,這個海盜電臺其實根本不需要外界的幹預,本身就是一個短暫的圈地自嗨,當雞血打完,音樂播放完,人性露出獠牙後,結局一定是自生自滅,可以參考影片《安納塔漢》。
就像那個迷幻的六十年代,是搖滾和大麻的結合體,你很難將兩者剝離開來。
觀看《海盜電臺》時,皮哥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並不認同其中的價值觀,一方面依然為那些狂人們單純的熱愛而深受感動。
其中有一幕讓我渾身起了雞皮疙瘩,影片最後,船艙進水,卡爾帶著父親鮑勃出逃,鮑勃手裡還拎著一箱唱片,那是他活著的意義。可惜箱子太深,墜入了水中,頹廢的鮑勃突然爆發了驚人的生命力,拒絕兒子的搭救,依然撲向了那個箱子。
背景音樂是《father and son》那悠揚的旋律,一邊是卡爾的呼喚,一邊是箱子靜默的凝望,鮑勃在水中苦苦掙扎後選擇了親情,箱子在跌落過程中震碎,一張張唱片漂浮在水中,拼接成了一個極富美感的世界。鮑勃在最後一刻抓住了一張唱片,仿佛握住了最後一顆求生的稻草,在獲救之後,他對著那張唱片露出了孩童般的微笑。
這一幕讓我想起了去年觀看《波西米亞狂想曲》時,在電影海報上看到的一句話: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皮哥雖然不是搖滾樂迷,但在那一瞬間理解了搖滾樂迷的痴狂。
片尾導演和觀眾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片尾大船即將沉沒,臺長在死到臨頭前還和大家開著玩笑,而眾人也一副視死如歸的樣子,再加上父與子船艙求生的感人橋段,情緒渲染很到位,觀眾原以為一出翻版的《鐵達尼號》即將上演。
不曾想,畫風突轉,海盜電臺遇難的消息傳遍了英國,無數擁躉開著小船前來營救,粉絲的力量真心是無窮的,這裡影片已經完全掙脫現實,開始寫意了。
只見千帆競逐,力挽狂瀾。頃刻之間,化險為夷,海盜電臺就這麼獲救了。
沒人在關心劇情是否合理,因為情緒到了,一切就順理成章了,只見海盜電臺全員集合,在happy ending的結局下,昆汀對著眾人喊出ROCK&ROLL,眾人齊聲高呼,一場海難戲變成了一場搖滾的朝聖。
這一幕再次讓我想起了去年觀看《波西米亞狂想曲》時的場景,當時影院裡坐著一群皇后樂隊的擁躉,當片尾時候進入到大合唱環節,這群鐵粉一個個站起來高聲歡唱,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其中一個領頭的小夥子甚至號召大家全部起立高歌,而其他那些路人影迷,如坐針氈,無所適從。
《海盜電臺》豆瓣評分高達8.6分,但本質上還是一部小眾電影,它的優點是題材出眾、情緒拉滿,缺點就是用音樂掩蓋了劇情的羸弱。
搖滾迷或許會看的熱淚盈眶,對於像皮哥這樣的普通影迷,能做到的只是可遠觀不可褻玩。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