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盜電臺》:一座無政府主義小島的沉沒

2021-02-19 皮皮電影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微信號:ppdianying)

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


電影史上有三次偉大的沉船

第一次沉船發生在《鐵達尼號》裡,誕生了一場驚世駭俗的愛情。

第二次沉船發生在《海上鋼琴師》裡,祭奠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覆滅。

第三次沉船發生在《海盜電臺》中,見證了一座無政府主義小島的沉沒

前兩部電影已經足夠經典,無需贅言,今天皮哥就和大家分享《海盜電臺》,一起重溫一下那個讓人激情滂湃也讓人不堪回首的上世紀六十年代。

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有句經典的話這樣形容:如果你記得六十年代發生過什麼,那麼你沒有真正經歷過。

那個年代是革命的時代,全世界各個地方都劍拔弩張。

在美國,馬丁·路德·金和甘迺迪被刺殺,革命的浪潮被推向了頂點,反越戰遊行、各類運動層出不窮;

在法國,浪漫的法蘭西人喊著「不為麵包,只為玫瑰」的口號,走向街頭呼喚明珠,這場「五月風暴」席捲了整個國家。

在古巴,切格瓦拉正在為拉美國家的自由而戰,多年後他的肖像成了精神圖騰,印在茶杯上、T恤上、背包上,還有人們心中。

在中國,我們也經歷著長達十年的紅色革命,再回首隻剩傷和痛。

那一代英國人也被稱為垮掉的一代,搖滾和大麻是時代的主題,一方面他們充滿夢想,想要改變世界,一方面在短暫的亢奮過後又陷入到無盡的迷茫之中,整個時代的年輕人就像駕駛著一艘小舟,行駛在無垠的大海之中,孤獨而自由,歡暢而迷惘。

這部《海盜電臺》的故事就脫胎於那個時代,講述了一群以搖滾樂為精神食糧的人們,是如何駕駛著一艘船勇敢出航。

他們在船上打造了海盜電臺,向全英國發送著自由的音樂,喚醒著迷茫的人群。

這艘船變成了一個烏託邦的世界,在短暫的途中凝固成一座無政府主義的小島,雖然它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沉沒,卻為時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註腳。

影片開頭以一個年輕人卡爾的視角切入,18歲的卡爾擁有花一樣的年紀和外表,卻因為吸毒而被勒令退學,卡爾就是那個年代年輕人的代表。

迷茫的卡爾踏上了海盜電臺船,開始了一場覓愛與尋父之旅,這場旅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他一見傾心的姑娘隨隨便便上了兄弟的床,他苦苦追尋的父親最終卻是個禿頭頹廢的大叔。

這艘船原本承載著卡爾的夢想,卻用一個個沉重的現實給了他一記記響亮的耳光。

不過到最後,那個放蕩的姑娘贈予了他最真摯的愛情,那個頹廢的父親對搖滾執著的愛也觸動了他,即使大船漸漸沉沒,海水漫過頭頂,依然死死抓住一張唱片,卡爾被深深感動,他被掏空的靈魂瞬間被重新填滿。

透過卡爾的視角,我們能看到海盜船上的眾生相:

有喊著F字眼開頭的臺長昆汀,有逢人就坦誠自己是女蕾絲的服務員,有和妻子結婚17個小時就分居的DJ,還有教小弟把妹自己卻把妹給睡了的老大哥……

他們風格各異,光怪陸離,導演在本片中將英式幽默展現得酣暢淋漓,時而冷幽默,時而葷段子,時而重口味,時而下三路,配合幾十首搖滾金曲,輪番轟炸觀眾的聽覺與視覺,展現的是一個無政府主義下快意灑脫的微型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人人都能展現自己的真性情,他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要滾床單就滾床單,想要歌唱就對著話筒引吭高歌。

我們平常人生活的環境有著條條框框的束縛,我們必須戴著鐐銬跳舞,自由是個可望不可即的東西,這也是為何影片能讓人只看一眼就深深迷住。

不過在這個烏託邦的世界裡,雖然人人自由,看似進入了天堂,其實墮入了地獄,因為自由一旦泛濫,就會廉價,甚至變質。

婚姻在這裡的保質期只有17個小時,今天還給朋友戴綠帽的死胖子明天就成了生死與共的兄弟,不斷循環的搖滾BGM也無法填補這群無政府主義者乾癟的靈魂,他們就像某些嘴上喊著real的說唱歌手一般,心裡的男盜女娼一點兒也不少,所以影片傳遞的搖滾精神固然動人,但衍生出的價值觀恕我無法認同。

影片中的政府組織被當做反派,他們是一群面目猙獰的政客,一心想著搞死海盜電臺。

在皮哥看來,這個海盜電臺其實根本不需要外界的幹預,本身就是一個短暫的圈地自嗨,當雞血打完,音樂播放完,人性露出獠牙後,結局一定是自生自滅,可以參考影片《安納塔漢》。

就像那個迷幻的六十年代,是搖滾和大麻的結合體,你很難將兩者剝離開來。

觀看《海盜電臺》時,皮哥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並不認同其中的價值觀,一方面依然為那些狂人們單純的熱愛而深受感動。

其中有一幕讓我渾身起了雞皮疙瘩,影片最後,船艙進水,卡爾帶著父親鮑勃出逃,鮑勃手裡還拎著一箱唱片,那是他活著的意義。可惜箱子太深,墜入了水中,頹廢的鮑勃突然爆發了驚人的生命力,拒絕兒子的搭救,依然撲向了那個箱子。

背景音樂是《father and son》那悠揚的旋律,一邊是卡爾的呼喚,一邊是箱子靜默的凝望,鮑勃在水中苦苦掙扎後選擇了親情,箱子在跌落過程中震碎,一張張唱片漂浮在水中,拼接成了一個極富美感的世界。鮑勃在最後一刻抓住了一張唱片,仿佛握住了最後一顆求生的稻草,在獲救之後,他對著那張唱片露出了孩童般的微笑。

這一幕讓我想起了去年觀看《波西米亞狂想曲》時,在電影海報上看到的一句話: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皮哥雖然不是搖滾樂迷,但在那一瞬間理解了搖滾樂迷的痴狂。

片尾導演和觀眾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片尾大船即將沉沒,臺長在死到臨頭前還和大家開著玩笑,而眾人也一副視死如歸的樣子,再加上父與子船艙求生的感人橋段,情緒渲染很到位,觀眾原以為一出翻版的《鐵達尼號》即將上演。

不曾想,畫風突轉,海盜電臺遇難的消息傳遍了英國,無數擁躉開著小船前來營救,粉絲的力量真心是無窮的,這裡影片已經完全掙脫現實,開始寫意了。

只見千帆競逐,力挽狂瀾。頃刻之間,化險為夷,海盜電臺就這麼獲救了。

沒人在關心劇情是否合理,因為情緒到了,一切就順理成章了,只見海盜電臺全員集合,在happy ending的結局下,昆汀對著眾人喊出ROCK&ROLL,眾人齊聲高呼,一場海難戲變成了一場搖滾的朝聖。

這一幕再次讓我想起了去年觀看《波西米亞狂想曲》時的場景,當時影院裡坐著一群皇后樂隊的擁躉,當片尾時候進入到大合唱環節,這群鐵粉一個個站起來高聲歡唱,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其中一個領頭的小夥子甚至號召大家全部起立高歌,而其他那些路人影迷,如坐針氈,無所適從。

《海盜電臺》豆瓣評分高達8.6分,但本質上還是一部小眾電影,它的優點是題材出眾、情緒拉滿,缺點就是用音樂掩蓋了劇情的羸弱。

搖滾迷或許會看的熱淚盈眶,對於像皮哥這樣的普通影迷,能做到的只是可遠觀不可褻玩。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相關焦點

  • 豆瓣8.6,1966年在英國,一座無政府主義的「小島」沉沒了
    第三次沉船發生在《海盜電臺》中,見證了一座無政府主義小島的沉沒。前兩部電影已經足夠經典,無需贅言,今天皮哥就和大家分享《海盜電臺》,一起重溫一下那個讓人激情滂湃也讓人不堪回首的上世紀六十年代。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有句經典的話這樣形容:如果你記得六十年代發生過什麼,那麼你沒有真正經歷過。
  • 為何一家沒有執照的電臺,被關60年,至今令人懷念?因為:純粹
    第三次沉船發生在《海盜電臺》中,見證了一座無政府主義小島的沉沒。前兩部電影已經足夠經典,無需贅言,今天皮哥就和大家分享《海盜電臺》,一起重溫一下那個讓人激情滂湃也讓人不堪回首的上世紀六十年代。他們在船上打造了海盜電臺,向全英國發送著自由的音樂,喚醒著迷茫的人群。
  • 【松社電影】今晚19:00《海盜電臺》
    【劇情簡介】故事發生在60年代,一群無賴DJ迷惑了整個英國,他們以音樂為界限「黨同伐異 」和政府作對,甚至逆潮流而動推行起爵士樂。就在這幫DJ在海上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的時候,英國的首相道曼迪早就對這幫法外之徒虎視眈眈了,他想拿這幫混小子祭祭刀,順便幫自己的宦海生涯再加幾個籌碼。另外。早就視「海盜電臺」為眼中釘的國家電臺的官員也在摩拳擦掌,想一舉踹掉這個草寇電臺。他們制訂了法律,使海盜電臺成為非法組織。昆汀帶領全船駛向北海更北,繼續廣播。但老舊的輪船不堪驅使,沉沒在北海中。
  • 《海盜電臺》的原型比電影更朋克
    那幾天,羅南天天天琢磨著這件事,有一天在《LIFE》雜誌上看到一張時任總統甘迺迪的女兒,也就是現在的美國駐日大使卡羅琳的照片——照片中她正和弟弟在總統辦公室跳著舞,羅南對此行為的解讀是「一種對政府的挑逗「。嗯,那就叫卡羅琳吧。
  • 海盜電臺:收音機上的24小時美夢
    文/骨灰《海盜電臺》是一部英國喜劇片,影片講述了1966年的英國,北海上飄揚著一艘遊艇,一群無賴DJ在24小時內不間斷地播放著自己喜歡的音樂,並給電臺取名叫「海盜電臺」。但在他們受到熱烈歡迎的同時,政府高官與國家電臺卻開始注意到這些無政府主義的小團夥,並多次召開緊急會議商議對策,從最初的封口令,到後來的軍隊驅逐,對抗愈演愈烈……介紹電影裡的音樂是一件苦差,一個不準就變成了百度知道,所以我們來發散思維吧。1966年,我們來想想中國在幹什麼——哦,對了,我們正沉浸在文化大革命的狂熱中。而《海盜電臺》裡的1966年,我們看到了什麼?
  • 《海盜電臺》AWhiterShadeofPale
    故事發生在60年代,一群無賴DJ迷惑了整個英國,他們以音樂為界限「黨同伐異」和政府作對,甚至逆潮流而動推行起爵士樂。此時,在北海的一艘船上,幾位DJ自己建起了海盜電臺傳播著搖滾樂:有從美國來了一次大麻之旅「學成回國」的全英最好的DJ加文、有尖酸刻薄卻聰明有趣的戴夫以及紳士的美國老闆昆汀……在「天高皇帝遠」的海面上,這群嬉皮中年恣意的享受著自由生活……  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60年代文藝青年和流行音遂樂之間的故事。
  • 本周電影:《海盜電臺》一起搖滾吧
    1966年英國,北海上飄揚著一條遊艇,這裡有一群充滿了搖滾夢想的年輕人,在24小時不間斷播著自己喜歡的音樂,他們叫做海盜電臺。全英國的年輕人,無論種族、信仰,都熱衷於海盜電臺的音樂。被學校開除的卡爾被海盜電臺的首領昆汀引薦入夥。通過遊戲,他逐漸認識這些激情四射的DJ,其中,頭牌DJ大鬍子科特是個善於拿音樂說事的美國佬;戴夫雖然大腹便便卻頗討女孩喜歡……羞澀的卡爾似乎總是難以融入,對於喜歡的女孩也手足無措。2年前離開的DJ加文突然回歸讓科特面臨危機,而西蒙則發現與妻子艾蘭諾的婚姻另有隱情。
  • 《海盜電臺》因為海盜電臺,留給了人們最美好的回憶!
    《海盜電臺》主要講述了 1966年,大西洋北海上漂浮著的一艘船,是深受不列顛聽眾喜愛的搖滾電臺的大本營。另一方面,政府高官 Sir Alistair Dormandy(肯尼思·布拉納 Kenneth Branagh 飾)決定設法取締非法電臺。隨著政府向電臺的贊助商施壓,電臺的收入持續降低。此時,出國兩年現已享有國際盛譽的 Gavin(瑞斯·伊凡斯 Rhys Ifans 飾)決定海歸,解決了電臺的難題。
  • 《海盜電臺》與其說這是一個故事,不如說這是一個時代!
    《海盜電臺》主要講述了 1966年,大西洋北海上漂浮著的一艘船,是深受不列顛聽眾喜愛的搖滾電臺的大本營。另一方面,政府高官 Sir Alistair Dormandy(肯尼思·布拉納 Kenneth Branagh 飾)決定設法取締非法電臺。隨著政府向電臺的贊助商施壓,電臺的收入持續降低。此時,出國兩年現已享有國際盛譽的 Gavin(瑞斯·伊凡斯 Rhys Ifans 飾)決定海歸,解決了電臺的難題。
  • 周末劇場 免費觀影《海盜電臺》一起搖滾吧!
    1966年英國,北海上飄揚著一條遊艇,這裡有一群充滿了搖滾夢想的年輕人,在24小時不間斷播著自己喜歡的音樂,他們叫做海盜電臺。全英國的年輕人,無論種族、信仰,都熱衷於海盜電臺的音樂。被學校開除的卡爾被海盜電臺的首領昆汀引薦入夥。通過遊戲,他逐漸認識這些激情四射的DJ,其中,頭牌DJ大鬍子科特是個善於拿音樂說事的美國佬;戴夫雖然大腹便便卻頗討女孩喜歡……羞澀的卡爾似乎總是難以融入,對於喜歡的女孩也手足無措。2年前離開的DJ加文突然回歸讓科特面臨危機,而西蒙則發現與妻子艾蘭諾的婚姻另有隱情。
  • 《海盜電臺》.
    男性聚會那場也相當精彩,一幹「海盜」邁著輕快的步伐並排而行,不放過任何一處所看到的酒吧,然後醉意濃濃的在街上盡情撒著歡。前一分鐘兩人可以因為一點最雞毛蒜皮的小事打在一起,下一分鐘卻又擁抱在一起情深意濃,如小孩子一樣,也帶著一股絕對的純粹與瀟灑勁。當海盜電臺面臨解散時所有人的堅持,當船即將沉沒時大家的不離不棄。
  • 《海盜電臺》的浮華與浪漫
    在我的想像中,《海盜電臺》應該全篇都在表現電臺的人,電臺發生的事,好讓自由精神貫穿始終。然而《海盜電臺》卻增加了一些似乎多餘的情節和人物,這讓《海盜電臺》在我看來落入俗套。人物被限制在框架中,整個故事不夠連貫,為表現人物而表現,為反轉劇情而反轉,然而衝突卻沒有表現的那麼激烈,所見的「煽情」情節卻「硬硬地」插入了其中……這些都是我認為的漏洞。
  • 海盜電臺
    此時,在北海的一艘船上,幾位DJ自己建起了海盜電臺傳播著搖滾樂:有從美國來了一次大麻之旅「學成回國」的全英最好的DJ加文、有尖酸刻薄卻聰明有趣的戴夫以及粗魯的美國老闆昆汀……在「天高皇帝遠」的海面上,這群嬉皮中年恣意的享受著自由生活……本片導演理察·柯蒂斯編劇出身,《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諾丁山》、《BJ單身日記》等等著名的浪漫喜劇都是他的作品。
  • 《海盜電臺》——搖滾音樂的盛宴
    1966年,是英國搖滾樂井噴的時代,同時也是英國搖滾樂最偉大的時代,而《海盜電臺》講的正是這個時期的英國。那個時候的英國電臺一天可能只會放45分鐘的流行音樂,在搖滾樂井噴的時候,你卻只能通過電臺一天聽45分鐘,這對於英國民眾有多難受自不必說。而愛之船上的一群搖滾樂愛好者一天24小時不間斷的做著電臺DJ,他們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讓全英國的人每時每刻都能聽到搖滾樂。
  • 《海盜電臺》由「海盜浪潮」構建起的「海盜浪漫」誘發的「海盜情懷」
    又或是像《再次出發之紐約遇見你》(《歌曲改變人生》譯文)、《爆裂鼓手》、《海盜電臺》氣質的電影。又從西部扯到科幻,從安妮海瑟薇到基努裡維斯,從烏瑪瑟曼到劉玉玲,從福克斯到迪士尼,從宗教到童話。法式浪漫與犬儒主義。無一不談。因此在她的竭力推薦之下以及於子昂南昌返家後,我一個人再次同電影既是衡量較量又是孤獨相伴。便從《海盜電臺》開始著手吧。
  • 李志與《海盜電臺》
    李志被封殺的幾天後,我奇巧地打開了硬碟裡存了近一個月的電影《海盜電臺》。用巧這個字眼是因為如果沒有李志被封殺的背景,這部電影予我的感覺遠不會這般真切、震撼,進而熱血上湧;同時,如果不是電影《海盜電臺》,我不會認識到李志還是一個搖滾歌手。至少在我看完電影後對搖滾的認知裡,他比絕大多數所謂的搖滾歌手更搖滾。 電影故事開頭,因吸毒被學校勸退的卡爾被母親送上了「海盜之船」。
  • 《海盜電臺》:豆瓣評分8.6,你看過了嗎?
    現在這艘沉沒了的搖滾海盜船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再次駛入我們的視野,直擊我們的心臟。知道這部電影的時代背景後,我就把它列入「今年必看」的名單。上世紀六十年代, 我熱愛的年代。我不知道把這10年從歷史中抽掉,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美好還是更糟糕--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沒有六十年代,我們的世界一定比較無聊。有句經典的話:「如果你記得六十年代發生過什麼,那麼你沒有真正經歷過。」
  • 《海盜電臺》烏託邦之船
    今天想說的是一部經典的音樂電影《海盜電臺》。一部妥妥的英國電影,將音樂的魅力和自由詮釋的無與倫比。還有一條政府要消除海盜電臺的副線。但影片整個故事背後還有一個特別宏大的時代故事命題,六七十年代的資本世界。同時也表現了英國的音樂史,電臺和搖滾樂在那個時代的興起。從這一電上說,影片的劇情是以小見大,通過小故事來展現背後的時代,這是相當高明的,且對於主旨有了非常完美的闡釋。可以反映到時代的電影是優秀的,用故事的共鳴理解那個時代。
  • 資源《海盜電臺》
    公眾號輸入片名:海盜電臺
  • 《海盜電臺》他們漂在海面上,高喊搖滾萬歲
    這是一部電影,理察.柯蒂斯第一次沒有表達單純的喜劇和愛情,而是一群熱愛搖滾樂的年輕人和他們的《海盜電臺》。1966年,在大西洋的北海上漂著一艘輪船,船長叫昆汀,一個很酷很有個性的老頭,他的船不為遠行,那是一個音樂電臺,有著很多的狂熱聽眾,還要時刻應對著政府的追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