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骨灰
《海盜電臺》是一部英國喜劇片,影片講述了1966年的英國,北海上飄揚著一艘遊艇,一群無賴DJ在24小時內不間斷地播放著自己喜歡的音樂,並給電臺取名叫「海盜電臺」。
全英國的年輕人,無論種族、信仰,都熱衷於海盜電臺的音樂。但在他們受到熱烈歡迎的同時,政府高官與國家電臺卻開始注意到這些無政府主義的小團夥,並多次召開緊急會議商議對策,從最初的封口令,到後來的軍隊驅逐,對抗愈演愈烈……
介紹電影裡的音樂是一件苦差,一個不準就變成了百度知道,所以我們來發散思維吧。
1966年,我們來想想中國在幹什麼——哦,對了,我們正沉浸在文化大革命的狂熱中。而《海盜電臺》裡的1966年,我們看到了什麼?
是夢想,自由和激情。
被學校開除的年輕人卡爾,善於拿音樂說事的頭牌DJ科特,對一切冷嘲熱諷、毒舌得讓人吐血的戴夫,影片中的嬉皮士沉浸在自己構建的烏託邦中醉生夢死。如果聯想到當時的時代背景:反戰、民權、性解放、女權主義、黑人權益、同性戀等浪潮風起雲湧,你就不難理解這群無賴DJ對現實權威的反抗。
影片結尾,海盜電臺的頭頭昆汀帶領全船駛向北海更北,繼續廣播。但老舊的輪船不堪驅使,沉沒在北海中。
這是大熒幕上最美好的一次沉船,所有成員都吶喊著:Rock n' roll!
鐵達尼號的那一次沉船,兩個人的真愛沒有辦法拯救對方,而這裡,一群歌迷的愛卻拯救了一船人的性命。當不同的歌迷組成不同的船救上了不同的主播,影片裡滿是歡聲笑語。
其實無論中國還是英國,60年代的主題似乎都與夢想有關。在一個以搖滾樂為精神食糧的年代,搖滾樂雖然不是每個人的夢想,但奇妙在於,搖滾樂所表達的大部分元素都是演唱者和觀看者的夢想。
只不過《海盜電臺》裡的英國夢想最終戰勝了殘酷的現實,沒有一隻大手扼殺年輕人的夢想。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所有音樂愛好者的終極烏託邦。
電影精心挑選的幾十首搖滾金曲輪番上陣,歌曲本身和電影畫面本身帶給我們的感受都不算震撼,但是當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很感動。就像朋友看罷昆汀的《被解放的姜戈》後,天天重複著那首《Freedom》,我也開始重複Duffy了。
《海盜電臺》為人稱道的,還有它經典的臺詞,從冷幽默到下三路,英式笑話隨處可見。比如下面這些:
當我遊泳的時候,一群松鼠從我身邊遊過,我說「松鼠先生,你為什麼仰泳?」「我仰泳是害怕我的堅果(蛋蛋)弄溼。」
這就是英國政府的意義,它不喜歡什麼事情,就出臺一項法律使之變成違法的。
有一天,在理想的國度裡,我們可以在電臺說「自慰」。
「如果你記得六十年代發生過什麼,那麼你沒有真正經歷過。」
用這句話總結這個電影倒是不錯。不過應該換個說法——如果你能記得整部電影所有的音樂和畫面給你的感受,那麼你絕對沒有融入電影的每一個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