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1958年4月30日,毛主席一行視察了當時還是綠色田野的棠下農業生產合作社,寄語「多走群眾路線」。彼時,棠下全村村民的年平均收入達到了164元,較加入農業社前增長超50%。
62年之後,棠下村民年人均分紅約5萬元,漲了300倍,老社長鍾敘本說,棠下發展就因一直在踐行這句話。
毛主席視察棠下紀念館,設在棠下村達善大街27號的湛川祖祠內。
珍貴記憶
「六級會議」充滿歡聲笑語
沿著中山大道,走到天河區棠下村達善大街牌坊,兩幅浮雕分列左右兩側,浮雕上呈現了1958年毛主席視察棠下村的一幕。往裡走,是嶄新的棠下黨建學堂,這裡不僅是黨員們上黨課的地方,更是毛主席視察棠下紀念館的延伸。再往裡走,穿過窄窄的巷道,一座青磚灰瓦的建築映入眼帘,這便是毛主席視察棠下紀念館。
在90歲的棠下農業合作社老社長鍾敘本的記憶中,那一刻仍歷歷在目:1958年4月30日下午3時45分,三輛車從廣州市區方向開來,停在棠下村口。毛主席穿著一雙淺口黑布鞋,手拿摺扇,在時任廣東省委書記陶鑄的陪同下走進村裡。人群高喊:「毛主席來了,來了!」
時任合作社社長的鐘敘本得知毛主席要來視察的消息,僅比其他人早2個小時。當日12時,他在上社豬場檢查完工作後,時任廣州市市長朱光告訴他「一會兒毛主席要來」,讓他趕緊用廣播把這激動人心的消息告訴村民和在田間勞動的社員。整個棠下瞬間沸騰了,2000多人站在村子主道上翹首以盼。
「毛主席身穿銀灰色的中山裝,神採奕奕跨出車門,紅光滿面,態度從容,微笑著向人們招手致意,並和社幹部一一握手。」鍾敘本說。
時任合作社社長鍾敘本對當年的「六級會議」記憶猶新。
毛主席在社幹部的陪同下慢慢走著。經過商店時,毛主席跨進商店大門,與售貨員親切地握手,還仔細看了陳設擺賣的商品,頻頻點頭,然後信步走進農業社辦公室。毛主席一坐下來就問,今年生產還可以吧?「今年比去年好得多了。」鍾敘本應聲作答,卻緊張得不知道該補充說些什麼。毛主席耐心地詢問社裡養了多少頭豬,有多少是社員自養的,引導鍾敘本一一作答。毛主席邊聽邊點頭,突然問了一句:「你們合作社會散夥嗎?」
鍾敘本壓根沒想到毛主席會問這樣的問題,一時不知如何回答,當時的農業社黨支部書記梁富斬釘截鐵地回答:「散不了,鐵桶江山!」毛主席又問「為什麼散不了?」這時,鍾敘本理了理思路對答:「我們社的收入增加,比單幹戶好,中農入社前平均每人一年的純收入107.4元,現在增加到了164元。」
毛主席聽完後,滿意地點點頭說:「當幹部的要關心群眾生活,要走群眾路線!」此時,陶鑄插話說:「今天我們在這裡是開四級幹部會議哩。」毛主席卻指指陶鑄和自己風趣地說:「你,我,不是四級,是六級幹部會議嘛!」(即中央、省、市、區、鄉、社六級)在場的人都大笑起來。
毛主席視察棠下村剛好整整1個小時,他參觀了棠下試驗田、供銷社,向社員幹部詳細了解生產狀況,鼓勵他們搞好農業生產。毛主席走到哪裡,群眾就跟到哪裡,歡呼聲和掌聲就在哪裡響起。
下午4時45分,毛主席離開時,整個棠下村的村民都站在村口,久久不願離開,直到晚上7時多才陸續離去。
今日棠下
「多走群眾路線」促進棠下大發展
在聽取棠下合作社的匯報時,毛主席勉勵大家:「當幹部的要關心群眾生活,多走群眾路線,有事多和群眾商量,把生產搞好。」這句話促進了棠下大發展。
「到目前為止,棠下村的兩委班子已經歷六任,但大家始終牢記毛主席的囑託——『有事多和群眾商量』,堅持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一手抓基層民主建設。60多年間,棠下黨員從5人發展到200人。」鍾敘本說。據悉,棠下村由原來的農業社歷經了鄉、村的建制,1999年正式轉制為經濟發展有限公司。今天的棠下已成了遠近聞名的「全國優秀小康村」「廣東省鄉鎮企業百強村」「廣州市文明單位」。
近年來,棠下村藉助廣州市城市發展中心東移的契機,審時度勢,積極發展以商貿、物業租賃為主的第三產業經濟,實現了集體經濟增收,村民收入增長。
據悉,棠下村開村於南宋初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甘棠樹下美麗的傳說是棠下村名字的由來。棠下村總面積約有6平方公裡,包括達善、上社、新墟3個自然村,共15個經濟社,村民8000多人。現屬棠下街轄內的村民出租屋有4271棟,共5萬多套,居住外來務工人員達14萬人,約佔天河區的1/6,是廣州市最典型的城中村。2018年村、社兩級總收入5.2億元,分配款3.1億元。
「去年平均每位村民的分紅已達到大約5萬元。」鍾敘本說,相比毛主席視察時的164元,已經漲了約300倍。「遵循毛主席的囑託,我們村每一任班子都是順利交接,村裡的重大決策除村兩委研究決定外,還會特意徵求老人委員會的意見和建議,所有帳目也會對大家進行公示。」
計劃打造精品文旅線路
62年滄海桑田,棠下早已不是昔日郊區的農田菜地。「菜籃子」變成「都市裡的村莊」,「人民公社」變成「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在紀念毛主席視察棠下10周年的1968年4月30日,棠下農業社舊址被闢為「毛主席視察棠下紀念館」。此後,這個紀念館成為重要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館以來先後接待過數十萬的慕名參觀者,2000年7月被廣州市政府正式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館設在棠下村達善大街27號的湛川祖祠內。湛川祖祠相傳為宋朝防禦使、二品朝議資政大夫鍾軾第16代裔孫湛川後人於明朝所建。1954年至1956年初,這裡是棠下第一農業合作社社址。1956年至1959年為棠下高級農業合作社社址。
2003年,根據文物保護專家的建議,紀念館進行全面修葺。這次修葺按照當年毛主席視察時的原貌進行恢復。如當時毛主席與幹部親切交談的長方形會議桌、靠背長條木椅等都是當時的原物,具有極高的文物保護價值。2012年底重新修繕之後,突出了毛主席視察棠下時所說的「幹部要關心群眾生活,多走群眾路線」講話精神。
近年來,這裡更是大變樣,村口增設了兩幅浮雕,紀念館附近的路邊商鋪也進行了外立面改造,還增設了更具現代感的黨建學堂。棠下街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天河區正謀劃將這裡打造成一條文旅精品線路。「去年通過預約來紀念館參觀學習的人就多達三四千人,甚至還有團隊從外省慕名而來。」紀念館相關負責人說。
60多年來,棠下人民一直以各種方式紀念偉人。在棠下小學的校園內,兩棵不同尋常的芒果樹矗立在學校南面的圍牆邊,棠下人對這兩棵樹愛護有加。原來,它們是1968年由毛主席委託中央辦公廳送來的。如今,這兩棵十多米高的大樹枝繁葉茂,每年都碩果纍纍。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秦松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秦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