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持續走群眾路線 這條村村民人均「分紅」62...

2020-12-23 大洋網

大洋網訊 1958年4月30日,毛主席一行視察了當時還是綠色田野的棠下農業生產合作社,寄語「多走群眾路線」。彼時,棠下全村村民的年平均收入達到了164元,較加入農業社前增長超50%。

62年之後,棠下村民年人均分紅約5萬元,漲了300倍,老社長鍾敘本說,棠下發展就因一直在踐行這句話。

毛主席視察棠下紀念館,設在棠下村達善大街27號的湛川祖祠內。

珍貴記憶

「六級會議」充滿歡聲笑語

沿著中山大道,走到天河區棠下村達善大街牌坊,兩幅浮雕分列左右兩側,浮雕上呈現了1958年毛主席視察棠下村的一幕。往裡走,是嶄新的棠下黨建學堂,這裡不僅是黨員們上黨課的地方,更是毛主席視察棠下紀念館的延伸。再往裡走,穿過窄窄的巷道,一座青磚灰瓦的建築映入眼帘,這便是毛主席視察棠下紀念館。

在90歲的棠下農業合作社老社長鍾敘本的記憶中,那一刻仍歷歷在目:1958年4月30日下午3時45分,三輛車從廣州市區方向開來,停在棠下村口。毛主席穿著一雙淺口黑布鞋,手拿摺扇,在時任廣東省委書記陶鑄的陪同下走進村裡。人群高喊:「毛主席來了,來了!」

時任合作社社長的鐘敘本得知毛主席要來視察的消息,僅比其他人早2個小時。當日12時,他在上社豬場檢查完工作後,時任廣州市市長朱光告訴他「一會兒毛主席要來」,讓他趕緊用廣播把這激動人心的消息告訴村民和在田間勞動的社員。整個棠下瞬間沸騰了,2000多人站在村子主道上翹首以盼。

「毛主席身穿銀灰色的中山裝,神採奕奕跨出車門,紅光滿面,態度從容,微笑著向人們招手致意,並和社幹部一一握手。」鍾敘本說。

時任合作社社長鍾敘本對當年的「六級會議」記憶猶新。

毛主席在社幹部的陪同下慢慢走著。經過商店時,毛主席跨進商店大門,與售貨員親切地握手,還仔細看了陳設擺賣的商品,頻頻點頭,然後信步走進農業社辦公室。毛主席一坐下來就問,今年生產還可以吧?「今年比去年好得多了。」鍾敘本應聲作答,卻緊張得不知道該補充說些什麼。毛主席耐心地詢問社裡養了多少頭豬,有多少是社員自養的,引導鍾敘本一一作答。毛主席邊聽邊點頭,突然問了一句:「你們合作社會散夥嗎?」

鍾敘本壓根沒想到毛主席會問這樣的問題,一時不知如何回答,當時的農業社黨支部書記梁富斬釘截鐵地回答:「散不了,鐵桶江山!」毛主席又問「為什麼散不了?」這時,鍾敘本理了理思路對答:「我們社的收入增加,比單幹戶好,中農入社前平均每人一年的純收入107.4元,現在增加到了164元。」

毛主席聽完後,滿意地點點頭說:「當幹部的要關心群眾生活,要走群眾路線!」此時,陶鑄插話說:「今天我們在這裡是開四級幹部會議哩。」毛主席卻指指陶鑄和自己風趣地說:「你,我,不是四級,是六級幹部會議嘛!」(即中央、省、市、區、鄉、社六級)在場的人都大笑起來。

毛主席視察棠下村剛好整整1個小時,他參觀了棠下試驗田、供銷社,向社員幹部詳細了解生產狀況,鼓勵他們搞好農業生產。毛主席走到哪裡,群眾就跟到哪裡,歡呼聲和掌聲就在哪裡響起。

下午4時45分,毛主席離開時,整個棠下村的村民都站在村口,久久不願離開,直到晚上7時多才陸續離去。

今日棠下

「多走群眾路線」促進棠下大發展

在聽取棠下合作社的匯報時,毛主席勉勵大家:「當幹部的要關心群眾生活,多走群眾路線,有事多和群眾商量,把生產搞好。」這句話促進了棠下大發展。

「到目前為止,棠下村的兩委班子已經歷六任,但大家始終牢記毛主席的囑託——『有事多和群眾商量』,堅持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一手抓基層民主建設。60多年間,棠下黨員從5人發展到200人。」鍾敘本說。據悉,棠下村由原來的農業社歷經了鄉、村的建制,1999年正式轉制為經濟發展有限公司。今天的棠下已成了遠近聞名的「全國優秀小康村」「廣東省鄉鎮企業百強村」「廣州市文明單位」。

近年來,棠下村藉助廣州市城市發展中心東移的契機,審時度勢,積極發展以商貿、物業租賃為主的第三產業經濟,實現了集體經濟增收,村民收入增長。

據悉,棠下村開村於南宋初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甘棠樹下美麗的傳說是棠下村名字的由來。棠下村總面積約有6平方公裡,包括達善、上社、新墟3個自然村,共15個經濟社,村民8000多人。現屬棠下街轄內的村民出租屋有4271棟,共5萬多套,居住外來務工人員達14萬人,約佔天河區的1/6,是廣州市最典型的城中村。2018年村、社兩級總收入5.2億元,分配款3.1億元。

「去年平均每位村民的分紅已達到大約5萬元。」鍾敘本說,相比毛主席視察時的164元,已經漲了約300倍。「遵循毛主席的囑託,我們村每一任班子都是順利交接,村裡的重大決策除村兩委研究決定外,還會特意徵求老人委員會的意見和建議,所有帳目也會對大家進行公示。」

計劃打造精品文旅線路

62年滄海桑田,棠下早已不是昔日郊區的農田菜地。「菜籃子」變成「都市裡的村莊」,「人民公社」變成「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在紀念毛主席視察棠下10周年的1968年4月30日,棠下農業社舊址被闢為「毛主席視察棠下紀念館」。此後,這個紀念館成為重要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館以來先後接待過數十萬的慕名參觀者,2000年7月被廣州市政府正式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館設在棠下村達善大街27號的湛川祖祠內。湛川祖祠相傳為宋朝防禦使、二品朝議資政大夫鍾軾第16代裔孫湛川後人於明朝所建。1954年至1956年初,這裡是棠下第一農業合作社社址。1956年至1959年為棠下高級農業合作社社址。

2003年,根據文物保護專家的建議,紀念館進行全面修葺。這次修葺按照當年毛主席視察時的原貌進行恢復。如當時毛主席與幹部親切交談的長方形會議桌、靠背長條木椅等都是當時的原物,具有極高的文物保護價值。2012年底重新修繕之後,突出了毛主席視察棠下時所說的「幹部要關心群眾生活,多走群眾路線」講話精神。

近年來,這裡更是大變樣,村口增設了兩幅浮雕,紀念館附近的路邊商鋪也進行了外立面改造,還增設了更具現代感的黨建學堂。棠下街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天河區正謀劃將這裡打造成一條文旅精品線路。「去年通過預約來紀念館參觀學習的人就多達三四千人,甚至還有團隊從外省慕名而來。」紀念館相關負責人說。

60多年來,棠下人民一直以各種方式紀念偉人。在棠下小學的校園內,兩棵不同尋常的芒果樹矗立在學校南面的圍牆邊,棠下人對這兩棵樹愛護有加。原來,它們是1968年由毛主席委託中央辦公廳送來的。如今,這兩棵十多米高的大樹枝繁葉茂,每年都碩果纍纍。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秦松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秦松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這條路,通往幸福
    從今天起,甘肅日報及「新甘肅」客戶端等甘肅日報報業集團所屬各媒體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並派出多路全媒體採訪小組,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講述我們身邊發生的巨大變化。來自基層一線的鮮活故事,既深入反映全省人民生產生活的不斷改善,又充分展現隴原兒女不懈奮鬥的精神風貌,必將更加激勵我們堅定信心勇克難關、同心協力奔向小康。敬請讀者關注。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根據部署,此次主題採訪報導把視角聚焦在「人民眼中的小康」,將圍繞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講述普通群眾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展現廣大群眾為過上好日子的拼搏與奮鬥,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堅定信心攻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小康故事,小康人生;小康家庭,小康社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河北青龍大森店村:山鄉綠滿坡 果香迎客來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河北青龍大森店村:山鄉綠滿坡 果香迎客來 2020-10-12 11: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陽春石田村:蠶桑產業帶來致富希望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陽春石田村:蠶桑產業帶來致富希望 2020-06-27 2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會昌:產業興道路暢 增收致富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會昌:產業興道路暢 增收致富奔小康 2021-01-14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2020-10-09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手牽手,一起走
    這是從遙感衛星上看到的阿土列爾村原址和新址,兩地相距不過幾十公裡,生活條件卻是天壤之別。 為了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南坪社區的基礎設施狀況也在不斷完善。從遙感衛星上可以清晰看到南坪社區從2017年到2020年的變化。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清水河縣:大棚裡種出甜蜜新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清水河縣:大棚裡種出甜蜜新生活 2020-07-06 23: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布洛哈村——通了村公路 走上致富路
    身體強壯的成年人, 出去一趟也要走4個小時。建村57年,許多村民都不曾走出大山。「買支牙膏得爬懸崖走上整整一天。」「出去賣羊,得把羊綁在腰上,手腳並用拽著繩索溜過河。」這是幾年前,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這條僅3.8公裡的通村路,鑿穿了三座懸崖,在峽谷上建起一座鋼橋,施工隊、專家組和全村人齊心合力,一年多後終於完工。2020年5月26日,全國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的建制村——阿布洛哈村宣告通路。
  • 十八洞村給了我大舞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徵文)
    十八洞村,青山綠水是她的容顏,但貧窮一度是她的底色,我們與小康生活的距離也曾遙不可及。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我們這個大山深處的湘西苗寨,精準扶貧的號召,從這裡飛向了全國各地。從此,無數個像十八洞村這樣的村莊發生了巨大變化,我自己也成為受益人。2015年,我參加高考,從小就喜愛唱歌的我希望能學習藝術。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東和十裡坪村的致富道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東和十裡坪村的致富道路 2020-08-10 1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致敬脫貧攻堅最美奮鬥者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堅持做著不平凡的事……踏著泥濘的道路,他們心中有光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他們創造奇蹟時間詮釋了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奔忙的身影、曬黑的面龐、沙啞的聲音……見證了他們不眠且辛勞的日日夜夜更見證了道路暢通、村莊整潔、產業發展……鄉親們一張張燦爛的笑臉這是你我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道路上最好的禮物
  • 王永利:總臺《走村直播看脫貧》直擊「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火熱圖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7月25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主辦的大型融媒體行動《走村直播看脫貧》從江蘇徐州出發,兩輛攜帶5G新媒體移動雲制播系統的大篷車,走進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脫貧村,挖掘鮮活脫貧故事,直擊村容村貌巨變,展現村民如何突破生存發展困境、走向致富之路的歷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龍門鎮:東三十里舖村的鄉村振興之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龍門鎮:東三十里舖村的鄉村振興之路 2020-10-12 09: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青龍出頭石村「出頭」的奧秘:小康路上動力...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青龍出頭石村「出頭」的奧秘:小康路上動力足,不盡「電」能滾滾來 2020-08-25 16: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走進營山,感受脫貧奔康感人故事
    7月10日下午,參加「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集中採訪活動的「雲上高坪」記者隨團走進營山縣城南街道雲霧村和淥井鎮興雲村,實地感受營山脫貧奔康背後的感人故事。2019年,雲霧山泉酒廠成為營山縣殘疾人股權量化實施基地之一,共有23名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獲得股權資金18.4萬元,參與入股分紅,每位殘疾人每年可以獲得3%的保底分紅和2%的二次分紅共400元,蔡和平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農旅融合新範本 村民吃上「旅遊飯「告別雲霧村,「雲上高坪」記者繼續乘車前往淥井鎮興雲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邊家灣村:昔日軟弱渙散村 如今「蝶變...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邊家灣村:昔日軟弱渙散村 如今「蝶變」氣象新 2020-12-13 2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綠色鋪就小康底色
    開欄語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是黨中央確定的今年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④|天府之國 更添富饒!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聚焦全國脫貧攻堅重點工作區域「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持續進行中第四站我們來到四川圖為佛山市援建的越西縣南箐鎮佛山達布新村一隅。趙帥飛/攝影如今的呷乃卡村伴隨著扶貧措施的深入落實帶動了村域經濟的發展村容面貌顯著改善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村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嚮往大家致富路上信心倍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武邑縣韓王思公村:「第一書記」李紅展拄...
    此後幾年,韓王思公村遍植速生楊林,面積最多時達五百餘畝,成為當地有名的林業大村,不少外地木材商慕名前來尋求合作,村民人均年收入比原來翻了兩番。再踏「故土」,看到從老房子裡走出來的熟面孔時,李紅展深吸一口氣,「我要留下來好好幹,領著村民們奔好日子。」身患股骨頭壞死,走路一瘸一拐的他就這樣開始了為韓王思公村奔波的日子。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李紅展和工作組駐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村集體沒錢,村民不願集資,他和工作組便四處尋找資金,聯繫施工隊。村民們不理解,他就挨家挨戶做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