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原看電影——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印象 質量略平平,但有驚喜

2020-08-27 藝綻

今年的西寧FIRST電影展(第14屆)是疫情期間第一個確定日期並如期開展的影展,在7月26日開幕,8月3日閉幕。西寧在高原之上,夏季氣溫宜人,而且漫長的疫情期、長時間孤立自閉的生活,令人感到壓抑,FIRST影展使得大家藉此機會進行精神釋放。由此本屆參與人數似乎並未受疫情影響,上座率高,現場互動熱烈。

我是本屆FIRST影展的覆審評委,第一次參與這個電影展。雖然這個影展創立於2006年(最早是中國傳媒大學的大學生影像節,2011年落戶西寧時才改稱First青年電影展),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歷史和傳統,但對我來說是初來乍到。

它實行三級評審制:初審、覆審和終審。本屆進入初審流程的影片是643部。據工作人員介紹,本屆的徵片數量減少的幅度不小,自2016年以來首次低於700部。初選評審分劇情、紀錄和短片三個小組,每個小組由三位評審組成。進入覆審的劇情長片20部、紀錄長片12部、短片21部。

FIRST的參選影片有一個規定:劇情長片必須是導演的前三部作品,其它單元不做限定。這個影展被稱為青年電影展,大約主要來自於此,由於這個限定,很多導演的處女作在這裡展示。另外,短片展示數量要遠遠高於劇情長片和紀錄長片部分。我認為電影短片其實更屬於青年電影文化,因為短片往往是在校專業大學生或者畢業不久的大學生所創作,因此短片部分也能夠增加影展的青年性。所以西寧FIRST現場人頭攢動,多是年輕活力的面孔。

以上算是一個框架性介紹。由於我是首次參與本次影展,對於之前影展的細節所知不多,但是對於其以往獲獎作品的質量有一定的了解。根據大家一致的說法,這屆FIRST影展的作品質量總體略顯平平,我的感覺也是如此,但還是有一些驚喜之處。尤其是短片,本次進入覆審階段的短片幾乎每部都不差,動畫短片尤其精彩。但是因為容量有限,進入終審階段的短片其實遺漏了不少優秀作品。

這意味著什麼呢?我覺得可能意味著這些年中國電影人才的確有一個不錯的積累。雖然中國電影產業歷經波折,在疫情發生之前,電影格局的起伏就令電影人疑惑,但是對於整體來說,中國青年電影人的激情被點燃了。中國電影文化的熱烈氣氛對於他們是一種召喚,圍繞這部分人的電影教育和電影扶持計劃一直在持續,而這一切都起到了作用。

更諳熟電影敘事和工藝的秘密

劇情長片單元的作品,其工藝方面都在一定的水準之上——雖然每部作品質量有差異,但敘事結構都有其完整性。這應該也是中國電影文化積累的結果,電影人大多已經深諳電影特性,對於電影敘事和工藝的秘密都有深入的學習領悟。但在這些作品當中,我個人不太喜歡工業味道特別強的作品,這樣的作品往往帶有某種行業習氣,問題意識和電影創作初衷往往並不能特別打動我。而帶有獨立電影特質又能有效組織敘事和組織拍攝的作品,更帶有打動人的氣息。

以往的純粹獨立電影範兒的作品往往有一些過於松垮的敘事,但在當下電影工業訓練下也逐漸收束在一個規範裡。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一方面,它的傳意過程更為有效,這是符合觀眾接受的要求的;另一方面,它的批判性鋒芒也收斂了許多,這使得電影對於時代的洞察力打了折扣。當然很多作品只是變得更為含蓄和節制了,其表達的程度和方式也與以往不同,但它們仍然具有內在的力量。本屆這樣的批判性作品有李季風導演的《枝棲》和劉姝導演的《未見蓮華》。

前者講述一個農村老太家人去世後,來城裡買墓地——希望買一個「終生物業」合葬墓,但是墓地漲價,她在城裡面遇到了賣房的小夥,兩者之間有一段離奇的交集。在生存的窘迫裡,他們如何自處?「鷦鷯巢林,不過一枝」,但他們都被棲身之所困擾。

《未見蓮華》是劉姝導演的第二部作品,具有一定的女性主義色彩。它講述一位女教師遭遇的母親車禍去世而肇事者逃逸的故事。女主角個性強烈,電影對於她的性格發展的節奏和邏輯把握很好。女教師的倔強性格和強烈的行動力也都有合理的說明。這部作品的編劇非常好,某些部分讓我想起了李滄東的《密陽》。

對於紀錄長片,我個人特別喜歡的是《棒!少年》和《光之子》。目前的紀錄長片跟以往的獨立電影時代的紀錄片有所不同。那個時候經常出現歷經多年拍攝而成的具有特別大的時間跨度的作品,這類作品目前似乎少見了。我相信那樣的作品是在電影產業對於我們內心世界的撼動還沒有那麼強烈的時代下產生的。當下作品當中,很多作品敘事上更為流暢,更為注重觀賞效果,也就是和觀眾互動的情感力量。

這並非什麼壞事。《棒!少年》就是這樣的作品,它在本屆影展上獲得了紀錄片方面的最高獎。這部作品在覆審時的版本,據說和最終在西寧現場放映時所有不同,剪輯上進行了重新加工。我在FIRST現場看了後,覺得敘事上的確更為順暢了,閒筆更少,修辭更為有效,而且也的確更為注重結構中的前後呼應。這部影片講述幾位家境貧寒的少年在北京一個棒球隊訓練的故事,其中呈現了孩子之間的矛盾及其與整個大環境之間的張力。之前的版本,敘事線索的指向更多更雜,剪切後影片做了一定的收束和規訓,比如兩個孩子之間的友誼被突出。我相信這樣剪切後,更能夠和觀眾的一般情感達成互通,影片的落點被引導到一些溫暖人心的東西上來。但其中批判性的面向仍然存在。

《光之子》講述了一個在孤兒學校中讀書的藏族女孩梅朵的故事。她的父母離婚,父親離開母親後另外成立家庭,而她很久沒有見到父親了,她對於父親有特別強烈的懷念。在導演的促成下,她見到了父親。這部影片中讓我感動的是導演和梅朵的互動,他總是在鼓勵梅朵。我覺得這是紀錄片導演和被拍攝者之間特別動人的一面。在閉幕晚宴上我見到了導演卡西加,他是一個藏族青年導演,是個「90後」。他帶著梅朵來到現場,片子未獲獎,但我感覺到他對於這個世界的善良和豁達的態度。

一些獲獎片的卓異之處

篇幅有限,我可能無法將所有作品一一評價。比如在紀錄片單元中,我還特別喜歡一部富有形式趣味的《清明》(導演李寶玖),劇情片裡面有高鳴的《回南天》意味雋永,此處都不能詳述。而且我也不能再去詳述本屆影展作品中的另外一個重要傾向——就是刻意混淆劇情和紀錄的電影。大約有五六部類似的作品在利用這種混淆製造電影的形式趣味,也同時探討電影與生活的邊界。同時出現這麼多的同類作品,還是讓人覺得驚訝。我的理解是,這類作品的產生,在於目前新導演在電影環境中的沉浸和完熟,是完熟電影社會產生的一個現象。這次獲得劇情片最高獎的《情詩》是這類作品,而獲得「一種立場」嘉獎的《藝術死了》也是如此。

關於《情詩》,筆者此前曾在《北京日報》撰文表達過簡單的看法。導演王曉振和她的愛人周青親自出演,是兩人為創作一部作品而煎熬的故事。導演逼迫周青表演,電影場景和電影情節似乎都發生在真實的生活環境和生活邏輯當中,但是一個段落之後周青罷演,於是觀眾恍然領悟這是在扮演。但是接下來的段落,兩人繼續發生語言和肢體衝突,然後再次告訴你以上都是表演,於是——哪個段落是真實的、哪個段落是扮演的?由於一切多是在一輛私家車內部發生,所以大家可以相當專注地關注其中的真實性問題。這個現實感十足、其它方面相當簡陋的作品,令我想到的卻是諾蘭《盜夢空間》的結構,它們都有燒腦的特點。

但本片動人的部分,不僅僅在於引起我們對於藝術真實性的思辨,更在於其中流露出來的飽滿的情感力量。夫妻之間的戲劇性對話裡,日常生活的矛盾也展露了出來。我問王曉振關於這部影片的形式問題,他說,其實他最早並沒有刻意想要這個形式,而是想製作一部「正常」的電影,只是在嘗試過程中,無意中形成了當下的形式趣味。

我覺得這樣的創作心態很好,他並非是為了形式而形式,因為這種形式帶來的紀錄和虛構的思辨,以前電影史上並非沒有。《情詩》的原創性和美妙之處在於其中的情節、戲劇衝突和這種形式的偶然相遇,一種有意味的結合。而在本片獲得最佳劇情片之外,周青獲得本屆最佳女演員,與老戲骨王學兵獲得最佳男演員相比,周青自稱素人演員,並將一切榮耀歸於自己的愛人王曉振。王曉振和周青無疑是本屆影展的福將。

短片單元獲獎的是兩部動畫短片,一部是篇幅略長的《修容鎮》,這部作品在覆審時我就很喜歡,因為它表意上充實飽滿,而且有一定的歷史與現實的針對性。另外一部是獲得「最佳實驗短片」的《硬幣》,是形式和表意都非常有趣的作品,但也有人認為此片雖然表現極佳,但實驗性並不夠強。獲得評委會大獎的是蒙古族導演寶音格西格的《哈日夫》,拍攝的是一匹馬的一生,導演本人是馬術指導,這匹馬的情感表現委婉細膩,我個人覺得本片獲得「最佳藝術探索」更為妥當,因為本片在關於馬的工藝方面可圈可點。

肖一凡的《龍門相》獲得最佳導演獎,這部影片是一個買兇殺人的故事。全是素人演員,但是演員的心理節奏和動作組織都非常流暢,劇情設計也很注重邏輯力量,呈現出良好的控制力,所以這個獎我覺得是實至名歸的,終審主席陳可辛是著名導演,他主導下的最佳導演獎應該是可信的。

董性以導演的《歌聲何以慢半拍》獲得「最佳藝術探索·視覺呈現」獎。這部影片的確有非常值得推崇的素質,他講述一個刑滿釋放人員回到家鄉,發現人情、人際關係結構以及村莊環境急劇改變的事實。它的主題表達很完善,包括鏡頭語言、環境的把握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構思,除了結尾有一段時間很長的長鏡頭的表意略顯渾濁和突兀之外,整部影片的統一性做得不錯,落寞的氣質也被很好地呈現了出來。周州、池韻編劇的《花這樣紅》獲得「最佳文本」獎,這個獎顯然是獎勵編劇的。本片在覆審時就是筆者力推入選終審單元的影片,但是當時最打動我的是影片中身患疾病的女主角的生存態度,其中散發出的徹底的獨立性,讓我覺得這是一種生存態度的優美示範,而這一切來自於電影文本和演員表演的共同營造。當然我個人覺得劉姝的《未見蓮華》可以並列獲得此獎。

頒獎往往是最令人激動的環節,也是十分殘酷的一個環節,它在確立電影世界的新的等級制。但是電影節也是一種心理鍛鍊的場所,是一個無限交流的領域,我們都可以對此發表意見。而寫作也是如此,我們不能一一盡述作品,其實對於另外一些影片就是不公平的。但是交流未中止,它必將繼續延續下去。此番參與FIRST的經驗,更讓我看到電影文化得以展開和進行塑造的另外一個場所和一段過程,還是收穫了不少心得。

相關焦點

  • 在高原看電影——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印象
    今年的西寧FIRST電影展(第14屆)是疫情期間第一個確定日期並如期開展的影展,在7月26日開幕,8月3日閉幕。西寧在高原之上,夏季氣溫宜人,而且漫長的疫情期、長時間孤立自閉的生活,令人感到壓抑,FIRST影展使得大家藉此機會進行精神釋放。由此本屆參與人數似乎並未受疫情影響,上座率高,現場互動熱烈。
  • 第十四屆FIRST青年電影展開幕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7月26日至8月3日,第十四屆FIRST青年電影展在西寧舉辦,電影展將為國內外影迷帶來一場青年電影盛宴。FIRST青年電影展作為國內專注發掘、推廣青年電影人及其作品的電影節形態服務平臺,從舉辦至今已有14個年頭,為中國電影行業輸送了許多優秀的電影人及作品。
  • 超短單元新嘗試,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有看點
    在最近,青海西寧舉辦了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開幕式,這也可能是大部分人這半年來首次看到新電影,在電影圈裡被特別關注。相比往屆,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看點十足,在現場出現了許多具有新意的好作品。其中有20部超短單元亮相,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部全程使用拍攝的超短片——《當我們決定放棄的夜晚》。
  • 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閉幕
    原創 FIRST青年電影展 FIRST青年電影展我們如願回到影院。綠碼、口罩、拼手速預約的二維碼,成為進入FIRST展映現場的必備三件套。銀幕內外,電影人和觀眾身份層疊對話,開闢出新的審美和語法。
  • 首映100% | 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競賽入圍片單
    首映100% | 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競賽入圍片單 時間:2020.06.29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娛樂獨角獸
  • 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獲獎名單
    看死君: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在歡呼聲中落下帷幕,而基於今年的入圍影片整體質量不俗,無論哪部影片最終拔得頭籌
  • 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閉幕
    周一圍在現場朗讀了宋思琪導演的獲獎感言:「對我來說,每創作一部電影都是一場實驗,一場我與觀眾溝通的實驗。感謝FIRST青年電影展提供給青年導演這個寶貴的平臺分享我們的實驗成果。《硬幣》的故事起始於我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自我價值的思考。影片能夠在故鄉得到觀眾與評委的肯定,對身在異鄉的我是一個很大的慰藉。現在,我的存錢罐裡又多了一枚硬幣。」
  • 第14屆FIRST影展盛典點亮西寧夜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8月3日夜,萬眾期待的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紅毯與盛典如約而至,夏都西寧的夜晚因為FIRST而格外耀眼。本屆影展邀請黃渤、黃軒、井柏然、文牧野、易烊千璽、謝飛、曹保平、郝蕾、段奕宏、馬伊琍、王傳君、周一圍、祖峰、齊溪、高群書、梁靜、章明、孔勁蕾、趙楠等電影人亮相紅毯,現場氣氛熱烈、星光熠熠。
  • 不看齊金雞金爵獎,first青年電影展本該獨樹一幟卻不該默默無名
    青年電影展於上海電影節後一天(26號)開幕,似乎在大眾印象中它是一個新生電影展。是去年海清抱怨中年女演員無戲可拍熱搜的背景板,可它卻默默走完了13個年頭。今年是第十四個年頭。NO1| 青年電影並不代表就一定稚嫩勇奪31億的寫實片《我不是藥神》由文牧野執導,曾於27歲執導短片《battle》獲得了第七屆first青年電影展評委會特別獎和13年的優秀影片獎。14年《心迷宮》壓哨送至委員會,斬獲兩項大獎。
  • 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獲獎名單,《情詩》成最大贏家
    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經過初復兩輪評選,34部影片(劇情長片13部,紀錄片8部,短片13部)最終突出重圍。看了張尕慫、黃覺、低苦艾、野孩子音樂現場。每天在光影裡穿梭,累並快樂。郭爽導演說:電影只有在大銀幕上才是電影。顧桃導演說,肚子裡裝的一半都是吃的。疫情後第一次集中看片,美食夜市樂隊交織。
  • 第15屆FIRST青年電影展競賽徵片開啟
    但無論如何,總有在茫然失措之時,必須保有的,不可後撤的。 2020年的徵片開啟時,我們振臂一呼:「該走向哪裡,以何為指引?」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我們關閉影院,退出片場,避開人群。我們意識到,「去往哪裡」,關乎「回到哪裡」。
  • 第12屆FIRST青年電影展
    謝萌與《大象席地而坐》主演章宇2018年FIRST創投會上30個電影入圍,主要目標就是像有資源有財力有經驗的電影人推薦新人的新電影。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從2006年至今已成功舉辦12屆。影展致力於挖掘推廣處女作導演,臻於持續關注、發現與推選忠於藝術創作的青年電影人及其早期電影作品,以便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價值。
  • 第14屆FIRST青年影展7月底舉行 電影《花這樣紅》入圍主競賽單元
    FIRST青年影展和平遙國際電影節是國內最具活力的,旨在發掘電影新勢力的電影活動之一。曾經走出文牧野、忻鈺坤等導演的FIRST青年電影展,將成為2020年中國電影節的「破冰行動」,影展日前宣布了「一號人物」——黃軒、井柏然、文牧野、易烊千璽,這四位「一號人物」也將在7月一同現身西寧。屆時,31個電影項目將與終審評委蔡尚君、段奕宏、馬伊琍、王傳君、許月珍對話、直接面對200多家產業公司的審閱,從某種程度上說亦是今明年中國電影創作的風向標。
  • 第14屆西寧FIRST電影展閉幕,黃渤加盟,易烊千璽人氣高
    今天是我在西寧的最後一天,也是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閉幕的日子。遂正式更名為「FIRST青年電影展」,並從北京一路搬到了西北高原上的青海省會西寧。到今年,是FIRST落地西寧的第十個年頭,一個值得紀念的關鍵時間節點。
  • FIRST青年電影展的11年:回歸電影本體
    攝影|《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董潔旭 FIRST青年電影展的11年:回歸電影本體《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李行FIRST青年電影展把每年的新聞發布會定在5月4日。今年,已經是這個電影展的第11年。「並不是每一個民間影展都能做11年,FIRST做到了,這背後的麻煩和阻力,也許只有影展的人能夠體會。
  • 《枝棲》入圍第十四屆FIRST青年電影展,是重慶唯一入圍影片
    7月25日至8月3日,第十四屆FIRST青年電影展在青海西寧舉辦。由新銳導演李季風執導,優秀青年演員馮兮等主演的劇情長片《枝棲》,憑藉超高的口碑在國產電影中成功「出圈」,入圍今年第十四屆FIRST青年電影展競賽單元,這也是重慶本土唯一入圍FIRST影展的影片。
  • FIRST電影展獨家登陸海信聚好看,讓青年導演被看見
    沉寂了大半年,中國電影終於在西寧迎來了久違的熱鬧。8月3日,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落下帷幕。這塊絢麗的幾何設計拼接屏由24臺海信ULED超畫質電視U7組成,遠看連成一片,近觀又不失層次感,讓新人新作閃耀全場。本屆FIRST電影展,《修容鎮》獲最佳短片獎,《硬幣》獲最佳實驗短片獎,《棒!
  • FIRST青年電影展&運動保強強聯手,點亮中國電影「新生」力量
    強強聯手,推新力量8月3日,第14屆FIRST星光紅毯和青年電影盛典在青海大劇院舉辦,運動保作為官方特別支持夥伴和保險產品服務商,與眾多青年及明星嘉賓、知名電影人一起亮相影展,打造了西寧一年一度的星光璀璨之夜。
  • 海信聯手FIRST電影展為青年電影開路 聚好看獨家上線8K幀選頻道
    沉寂了大半年,中國電影終於在西寧迎來了久違的熱鬧:8月3日,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落下帷幕。這塊絢麗的幾何設計拼接屏由24臺海信ULED超畫質電視U7組成,遠看連成一片,近觀又不失層次感,讓新人新作閃耀全場。本屆FIRST電影展,《修容鎮》獲最佳短片獎,《硬幣》獲最佳實驗短片獎,《棒!
  • 2020年青海西寧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閉幕:獲獎影片及頒獎詞
    2020年8月3日,青海西寧,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閉幕。對當下全球性的社會危機和利益衝突有深刻的警示意義。最佳電影文本:《花這樣紅》評委會頒獎詞在當下紛繁的電影世界裡給我們帶來難得的寧靜與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