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二八君!青年電影展於上海電影節後一天(26號)開幕,似乎在大眾印象中它是一個新生電影展。
是去年海清抱怨中年女演員無戲可拍熱搜的背景板,可它卻默默走完了13個年頭。今年是第十四個年頭。
感謝有八個小夥伴關注我,在這裡向大家表示感謝!
NO1| 青年電影並不代表就一定稚嫩
勇奪31億的寫實片《我不是藥神》由文牧野執導,曾於27歲執導短片《battle》獲得了第七屆first青年電影展評委會特別獎和13年的優秀影片獎。
14年《心迷宮》壓哨送至委員會,斬獲兩項大獎。這部電影最出彩的是劇本結構的精巧,平行故事的剪輯,群戲極佳的演繹,一個焦屍案拍的絲絲入扣,不像一個新人導演(忻鈺坤)的處女作。大家可以去看看。
17年在first展映的董越處女作《暴雪將至》讓段奕宏捧得了東京影帝,金雞獎提名。
其實還有眾多優秀的電影和電影人,他們或多或少帶著理想主義,懷著一腔熱血卻被資本市場撞得頭破血流。
而青年電影展的意義就在於他包容這些青年電影人的理想,呵護這一片黑夜裡還未耀眼的明星。
因為電影展明白如果說電影市場是一片平靜的湖水,那麼這些年輕人就是攪動湖水的粗壯棒子;如果說生活是沒有剪輯的冗長的電影,那麼這些青年後浪便是一線的剪輯師。
NO2| 多元與年輕
多元是什麼?對於觀眾來看是觀影新鮮的電影,猶如灌下剛剛擠下的鮮奶,羊腥味還沒散去卻也足夠營養;是多類型的電影欣賞:科幻、歌劇、古典、藝術。。。在影院裡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商業片居多,這一次可能不會有太多的感官體驗,可能會感到大多數都好像挺無聊,挺面生,可能你會感到有趣或者淚流滿面,這都是一種體驗。
對於青年電影人而言,一方面是互相借鑑,交流。在first青年電影展中設有訓練營、創投會、產業場,實驗室。這些對於青年電影人而言,無疑是一次全面多元的訓練及體驗,相比前幾代導演大多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他們便是&34;。
現在我們電影市場看似繁榮,其實也只是頭部爆款帶動整體大盤的上漲,而整體市場上我們的具有特色和風格的電影又太少,這實際上表明我們電影市場才剛剛走到了青春期,躁動不安的市場往往需要革命,革命不僅需要前輩開路,也要有後輩後繼。
NO3| 革命與香港
現在說起香港電影我們往往會想起什麼?——警匪片。
可在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們都會說,&34;。其實往大了說,我們何嘗又不是該說,&34;。那時有東方不敗,周星馳,倩女幽魂,張國榮,醉拳,無間道。。。可現在嘞?
最近在網上播出的《戰毒》讓我再也沒有以前那種一上午守著浙江衛視看《讀心專家》那種感覺。二八我不否定香港的警匪片的質量,卻不再有那種屬於港味的心態。
如果我們固步自封,我們也許可能在一個類型登峰造極,卻也有可能登的越高,看到的是更頹然的落日。
在1919年腐朽落後中爆發了五四青年運動,革命本身就是青春的一部分,革命就是青年不安分的極端張揚。
謝謝大家的閱讀!歡迎大家評論哈!
希望在電影裡看到青年的極端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