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縱觀國內電影市場,發展規模日趨龐大,眾多題材的電影被搬上螢屏,帶給了我們良好的觀影體驗,也極大地豐富了國民的精神生活。
國內眾多電影節也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可謂是種類繁多,分布廣泛。
每年夏天的這個時候,都會有一幫年輕人自發的集結到西北邊陲城市西寧。他們跋山涉水而來,在此齊聚一周之後,又會奇蹟般的消失。
這種神秘現象,就是FIRST青年電影展。
FIRST青年電影展,是國內一個專注發掘、推廣青年電影人及其作品的電影節形態服務平臺。
FIRST電影節的前身是大學生影像節,2006年創立於中國傳媒大學,最初只是作為校園短片的展映活動。之後的數年,因為資金、場地、人員等因素,一路走得風雨飄搖,幾乎到了要停辦的境地。2011年落地西寧,正式更名為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逐漸得到了西寧當地政府、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的支持,評價體系也更趨專業。
隨著8月3日晚間的青年電影盛典的結束,歷時9天的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也落下了帷幕。
影展分別在10個獎項頒出11塊「板磚」獎盃,還包括一個特殊時期頒發給所有電影工作者及觀眾的年度面孔榮譽獎。另外,《哈日夫》和《棒!少年》兩部影片分別獲得劇情長片和紀錄片單元的觀眾選擇榮譽獎。榮譽背後,又有多少青年影人將順勢起飛,我們拭目以待。
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獲獎名單
最佳劇情長片:《情詩》王曉振
最佳導演:肖一凡《龍門相》
評委會大獎:寶音格西格《哈日夫》
最佳演員獎:
周青《情詩》、王學兵《罪業搭檔》
最佳藝術探索視覺呈現:
《歌聲緣何慢半拍》董性以&工作人員
最佳電影文本:《花這樣紅》周州、池韻
最佳紀錄片:許慧晶《棒!少年》
一種立場:周聖崴《藝術死了》
最佳短片:包亦凡《修容鎮》
最佳實驗短片:宋思琪《硬幣》
年度面孔榮譽獎:電影工作者及觀眾
知名導演婁燁曾說:「走過了很多電影節,FIRST依然是特別的。」
FIRST致力於推廣青年電影人早期作品,持續為業界推出極具價值的新銳導演,先後發掘了忻鈺坤、畢贛、文牧野等知名青年導演,並受到王家衛、許鞍華、姜文、婁燁等人的青睞。
許多小眾的優秀影片從青年影展走出來,如忻鈺坤的《心迷宮》、王大磊的《八月》、周子陽的《老獸》、蔡成傑的《北方一片蒼茫》、以及拿下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大象席地而坐》等。
自2012年增加長片進入主競賽單元後,經過短短幾年的系統發展,選片覆蓋超過53個國家或地區。2019年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共收到1414條影片報名記錄,自主投遞數量相較去年增長超過20%。
今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各行業都受到衝擊,電影產業更是尤為嚴重。人們可以從影片中汲取力量、受到鼓舞,也能通過電影分享溫暖、斬獲希望。
2020年FIRST年度主題宣傳片《好久不見》, 溢出流動的情感和時間,讓我們意識到「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分別,不過是持久而頑固的幻覺。」
FIRST青年電影展重點發掘電影人處女作及早期作品的發展方向(在官方的規則裡,規定是導演的前三部長片)。自舉辦以來,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導演活躍在這個舞臺上,也為中國電影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它沒有宏大的開閉幕式,也沒有枯燥的致辭發言,甚至沒有正式的官方身份,因此也不能稱之為電影節,只能叫&34;。
但FIRST有的最純粹
崔永元評價說,FIRST是他在國內見到的最乾淨的一個電影節。乾淨,是對FIRST的一種誇獎。這個電影節就是為那些喜愛電影的人、對電影有著最純粹熱愛的人們舉辦的。
FIRST青年電影展有著亞洲一流電影人評審團隊,檢驗著電影展評價體系的嚴謹與公正。自2011年搬入西寧,2012年開啟長片競賽,就曾請來臺灣著名演員及監製徐楓做主席。
而到了第二年,就請來了許鞍華這樣的華語泰鬥,每屆都會請來大腕級別的人物擔任評審主席。
2012年以來歷屆電影展主席:徐楓、許鞍華、謝飛、姜文、王家衛、婁燁、陳國富、刁亦男、陳可辛。
歷屆大使:徐崢、秦海璐、鄧超、黃渤、陳坤、周迅、趙薇。
2019年13屆開始,推廣大使改為「一號人物」,明星陣容更加豐富。歷屆1號人物:胡歌、朱亞文、王傳君、黃軒、井柏然、文牧野、易烊千璽、黃渤。
十四年來,已有數百位電影新銳力量在FIRST影展收穫了電影藝術上的尊重和肯定。他們大多數當時都籍籍無名,通過FIRST影展才走進大眾視野,慢慢為觀眾所熟知。
所以說,FIRST影展是影壇新星追夢的起點,在這裡被發現,從而飛向更廣闊的天空。
文牧野2012年執導劇情短片《BATTLE》,在第7屆FIRST青年電影展斬獲短片特別獎,他的首部長片作品《我不是藥神》成為2018年最受歡迎的國產電影。
導演李非在第9屆first影展上,通過《命運速遞》被姜文發掘,成為姜文導演電影《邪不壓正》的編劇之一。
「FIRST系」導演包括範立欣、馬莉、郝傑、文牧野、忻鈺坤、李非、王一淳、德格娜、馬凱、張濤、張大磊、蔡成傑、周子陽、詹京霖、仇晟、陸慶屹、周洲、顧曉剛、徐磊、柴小雨等一批批備受業界關注的青年電影人。
年輕、獨立、先鋒、小眾,這些都屬於FIRST的特點。它不僅為有電影夢想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獨立於主流商業市場的渠道,也為有才華的青年導演開啟了一條通往成功的&34;, 更是讓中國電影有了新的方向。
FIRST,第一部電影
對於導演來說,代表起點
對於電影來說,代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