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電影系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看娛樂熱點深度解讀,認準理娛君!
電影節的價值,真的是要在沒有電影節的日子裡,才能體現出來。
柏林之後長達4個多月沒有電影節的日子裡,出現戒斷反應的大概不止我一個人。
這四個月裡我也深刻地理解到了電影節的關鍵詞之一,「聚眾性」(conviviality)。
圖源:@FIRST青年電影展 官博
這個詞在沒被學術化之前,其實最準確的翻譯是「喝大酒」,歡樂;高興;宴樂;宴飲交際的意思。
線上電影節辦了這麼多,最初好似一切都可以在雲上進行,但是事實並不是如此,啊生活教育了我。
實話說想念坎城,其實根本不是想念坎城的海風或者是神仙陣容的片子,而恰恰是某種身體體驗,包括看片聊天吐槽爭論,甚至回想起排隊都不那麼痛苦了。
可見如懶,宅,社恐,大概都是有前提的。
所以上海電影節和FIRST影展儘管撞車,兩邊都是一票難求。
大概我懷念的就是大銀幕,是開場前的黑暗,是燈光亮起的那一刻,是放映機的那束光,是散場後的吐槽,是深夜的酒局,乃至是寫稿的這個時刻。
圖源:@FIRST青年電影展 官博
不能說義無反顧,但也在猶豫之後來了西寧。
順便拐帶了放映屆的老司機,天津影迷幼兒園園長,業餘相聲名家金老師。
金老師第一次來FIRST影展,一臉懵逼;我雖然2017年來過,但對西寧有限的記憶也在變了容顏的城市面前,比如唐道637,也真的有點慌。
這個時候忽然想起劉歡老師的歌詞,「我已經變得不再是我」,下一句可能要改改,「其實你也不再是你」。
變化不只是西寧,也是FIRST。
攝影:小徐
有些環節依然在繼續,比如每次必有的李子為老師訴苦大會。
熟悉的激情燃燒的脫口秀風格,今年在幾何書店的觀眾廳舉行,還加上了宋文老師主持的觀眾互動環節,簡直就是個開放麥的現場。
圖源:@FIRST青年電影展 官博
總是未解決的老問題和層出不窮的新問題,總是資金困難,總是把每一次都當最後一屆來辦。
但,FIRST今年經歷重大變局,將來會走向何方?
李子為老師沒提這個茬兒,我們也不好多操心,只能送上美好的祝願。
FIRST的媒體群聽說都不止一個了。
我在一個500人的媒體群裡,發言比較踴躍的除了拼團旅遊的,大多都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據說還有高中剛畢業的。
很多媒體也都運營短視頻,這讓我不由得覺得自己早已過時了。
前幾天的公眾放映場裡面,媒體的預約是從午夜12點開始,大概20秒會全部約滿。並不知道30%容積會放出多少張票,只是這個搶票的節奏讓人肝顫。
要知道坎城排隊最彪悍的就是拿著坎城三日遊證件的,26歲以下的年輕人,我有點難以想像FIRST媒體場的排隊盛況。
不過想一想老司機如妖靈妖老師都看不上電影,今年這種特殊情況,似乎我也並不能太抱怨。
誰讓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長成了這個樣子,又是誰讓電影節成了一部分人的剛需呢?
今年電影業這個熊樣,好在FIRST還能抗住;
一批人正在老去,好在永遠有人年輕。
圖源:@FIRST青年電影展 官博
西寧人民真的很奔放,電影院之外的世界已經恢復正常,口罩或者社交距離大概真的不是個事兒。反正我有種身處佛羅裡達的海灘的幻覺,人潮洶湧到摩肩接踵的程度,比我2017年來的那次還要熱鬧。
只有入場的時候出示青海健康碼才能儀式性地提醒自己原來今年與眾不同,也只有電影還與眾不同。
這也真算是符合了FIRST影展「撒野」的口號,看來FIRST落戶西寧不是沒有原因的。
萬達廣場裡吃晚飯的時候已經要排隊等位了。吃完飯去排隊入場晚上的露天放映,順利入座,眼見著聚了雲,眼見著起了風,加衣服的時候一滴雨水落在我眼鏡上,心道不好。
果然一分鐘之內就開始下雨,五分鐘之後就變成了那種極為尷尬的雨,打傘有些不太值得,不打傘又下得讓人惱火。
也是活該我不長記性,昨天跟金老在東關那邊吃飯,也是遇到了黃昏時下起的說大不大的雨,誰讓我又沒帶傘……
主辦方引導眾人開始避雨,藉機回酒店拿了傘又灌了一杯熱茶,這才又來排了一次隊。
運氣還好,有座。
所謂好事多磨,所謂風雨無阻;眾人要看電影的熱望大概聚集成了一個結界,風雨再沒來侵擾。
不過露天放映並不能算是很好的體驗。
核心商圈的光汙染是一個,場外圍觀群眾聊天是一個,更要命的是在這種核心商圈,周圍傳來大功率的歌聲,不知道是廣場舞還是室外卡拉OK。
圖源:@FIRST青年電影展 官博
倒是想起了第二屆平遙影展的主題「讓電影回歸市集」,這次真的是在鬧市中看電影了,不知道賈科長看到這般盛況會作何感想。
第一場露天放映是「雷克薩斯特別展映」,放映內容是短片單元3的5部影片加上「世界首映」的雷克薩斯品牌短片《任務》。
前兩部故事片都來自臺灣,「破碎家庭」故事都很有觀眾緣,相當成熟紮實。
遊珈瑄導演的《家庭式》是部挺完整的學生短片,入圍了臺北電影節,中學少女的小心思抓得非常準確,不過最後那個主觀鏡頭真的挺值得商榷。
《家庭式》海報
林柏瑜導演的《少年阿堯》雖然故事過時了點,陳以文的角色跟《陽光普照》也沒有特別顯著的差別,但是視聽實在是純熟,演員也十分到位,感覺他如果遇到個趁手的劇本應該會有所作為。
另外三部都是動畫片,入圍過學生奧斯卡的宋思琪導演的新片《硬幣》還是關於家庭、記憶、異國經驗的題目,羊毛定格動畫的方法並不是特別新穎,但嘗試去表達主觀幻覺還是比較有挑戰性。
周小琳的《四月》的技法是剪紙動畫,分層的剪紙在體積感上有種很奇妙的空間表現力,某種程度上是把平面和立體效果做了個混合。
雷磊的《公園日記》自然不用多說了,在鹿特丹看到的時候就覺得技巧高超至極,資料庫-後記憶-政治性-found footage等等先進的觀念和技巧隨手拈來,真的可以為它寫一篇論文,大概率我會為它在今年的個人年度十佳裡留一個位置。
這次重看又發現其實上次沒留意到的「打碟」技法,不僅是對音軌的處理上,而且影像上也有打碟帶來的「鬼畜感」。不過這部片子大概不太討喜,尤其是在這麼一個露天放映的場合。
最後則要說說「世界首映」的雷克薩斯短片《任務》,王俊凱主演,片子難度不太大,完成得也比較到位。主要討論的是個「後人類」議題,機器/機器人與人的關係。
要拿科幻的標準去衡量,科幻的方面大概止於設定上三字弟弟扮演的機器人;要按品牌短片的標準去衡量,倒是展示了車的性能,包括城市、山路和沙灘的場景。
不過車和這個科幻故事,無論是在設定、劇情還是主題上,都沒有什麼特別密切的關係。
可能不太適合用那套寶馬品牌短片的標準來衡量,但是,怎麼可能不會想起那些足以在視聽語言課和導演課上反覆分析的短片呢?
品牌短片是FIRST的另一個重要的維持渠道,根據李子為老師的說法,FIRST電影節會收取「一點點點點」的佣金來付辦公室的房租,然後跟「FIRST系」的導演合作來完成短片。
據說雷克薩斯這套品牌短片將有三部,除了這部《任務》,還有張大磊的一部在做後期。
不過說起「FIRST系」導演的品牌短片,蔡成傑的《悟空》和張大磊的《法茲》都是相當值得一看,這麼一說便還是有點期待了。
露天電影散場後,除了繼續研究一下「conviviality」還有什麼更應該去做的事呢?對,就是喝酒。
奇遇電影的老朋友高鳴導演組局,為星期一的《回南天》中國首映預熱。
本文發出來的時候,《回南天》已經在西寧首映了
當然酒端上來的時候正值午夜,顧不上喝酒的我也沒能預約到28號的放映,所幸還有一場露天放映保底,啊,我又要去看露天放映了。
曝個照,高鳴與胤祥 攝影:高鳴
跟幾位新老朋友聊得著實開心,思念了一下社長和遠在上海節的奇遇親朋友們,也算應了電影節的題中之意。
本來嘛,無論哪個電影節,電影和conviviality都不可辜負。
何況久別重逢。
作者:胤祥
本文首發於奇遇電影:cinematik
歡迎關注奇遇電影,解鎖更多影視乾貨
本文是作為「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而寫,來今日頭條,看更多娛樂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