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評委會主席婁燁曾經說:「從前幾屆來看,FIRST影展的驚喜就是華語電影屆的驚喜了。」
作者:王閃閃
原標題:帶來「華語電影驚喜」的青年影展開場,一群電影人在西寧「抱團取暖」 | FIRST影展系列報導
飛機落地青海西寧,志願者們舉著醒目的「FIRST」「撒野」的牌子。一個染了藍頭髮的女孩熱情地為我們引路,自我介紹來自中國民航大學,通過層層報名、審核,來這裡過個不一樣的夏天。一位與我們同車的年輕人,說他從武漢來,作為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的學生,疫情期間在家裡已經上了半年的網課,現在和一些朋友約好來進行「現場觀摩」。
7月26日至8月3日,第十四屆FIRST青年電影展在此舉行。海湖新區的萬達廣場,電影的氛圍無處不在。鬧市之中的小廣場,已經支起了大幅幕布,顯然即將作為露天放映的一個場地。穿過一個商場,整面牆掛著FIRST的明星嘉賓海報——但卻是2019年的胡歌、海清,看起來已經在這裡掛了一年之久。
「今年就讓我們抱團取暖吧。」啟程前,影展宣傳人員說。因為疫情,人們已經有半年沒進過電影院。FIRST的確感受到大家的「暖意」,全程、半程觀影票一經開售,就迅速被搶光。500人的媒體微信群——人數已經遠遠超過我2017年參加時的大概200人——從一周前就開始興致勃勃地討論,間歇著開始「比稿」預熱,丟進幾篇前瞻報導。
而早在「大部隊」到來之前,由導演曹保平、演員段奕宏擔任導師的新人訓練營,已經於19日起籌備劇組,拍攝短片。這些習作將於影展期間完成,接受觀眾的檢驗。
左二三分別為段奕宏、曹保平
訓練營拍攝現場
前評委會主席婁燁曾經說:「從前幾屆來看,FIRST影展的驚喜就是華語電影屆的驚喜了。」FIRST前身是2006年由中國傳媒大學創辦的大學生影像節,2011年起落地西寧。影展主要評選國內年輕新導演的處女作長短片作品,為那些難以在影院亮相的優秀作品提供機會,也讓青年電影人有機會出現在媒體和投資人的眼中。
電影是一個成本和風險都頗高的行業。默默無聞的新人們,往往傾其所有,將前途賭在處女作上,使用通用的路徑:在電影節先闖出榮譽,得到進入市場的機會。在國內,FIRST影展越來越成為一個「驚喜」的原因中也包括一條:新導演的選擇並不多。除了上海、北京國際電影節,臺灣金馬以及香港金像這幾大綜合性影展,從2000年至今,國內北京、南京等「民間」四大獨立影展,都由於受到電影審查政策的限制、經費有限等原因,相繼停辦。
曾參加過FIRST短片競賽的文牧野,因為《我不是藥神》而聲名大噪。2014年,忻鈺坤憑藉《心迷宮》在FIRST上獲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項大獎,那部成本170萬元的懸疑片,被稱作近年來最好看的國產懸疑片之一。最近幾年間,FIRST還推出了《春江水暖》《郊區的鳥》《北方一片蒼茫》《平原上的夏洛克》《八月》等佳作,受到了業界和越來越多普通觀眾的關注。
第13屆FIRST最佳劇情長片《春江水暖》
為了讓影展順利開幕,影展創始人宋文、李子為夫婦,和他們的團隊忙活了大半年。疫情對影視行業造成衝擊,也使得影展的資金籌備和徵片、評審工作都變得更困難。競賽單元在保持數年投遞數量增長的趨勢後,國內影片今年較去年減少36%,5年來首次低於700部。今年為創作者提供的現金類獎項數量銳減,往年共設置13個劇本發展金獎,今年只有7個。
最終共有34部電影入圍競賽單元,包括劇情長片13部、紀錄片8部、短片13部。在搖擺的2020年,這份入圍片單仍展現出青年電影的一些蓬勃姿態。初審評委會寫道:「顯而易見的是技術手段的提升和工業化程度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這些電影的可看性,但也折損了作者的實驗性和批判精神。小成本的作品反而更真誠,也更具有開拓性。」
終審評委會主席由導演陳可辛擔任,藝術家曹斐、演員郝蕾、剪輯指導孔勁蕾、編劇劉恆、導演章明、聲音指導趙楠擔任評委會成員。最終的獎項歸屬,將由這些人決定。
我們也將見到幾位明星——黃渤、易烊千璽、黃軒、井柏然將出席閉幕式。
開幕影片定為曹斐2019年的電影作品《新星》,閉幕影片則選擇了丁蔭楠導演1988年的作品《電影人》。選擇丁蔭楠導演32年前的作品《電影人》修復版來到2020年的銀幕,「是現實境遇對影片的一次重讀,也是所有電影人回歸電影的一次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