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青年電影展的11年:回歸電影本體

2021-01-08 中國新聞周刊網

它沒有官方氣息,但也絕不故意「地下」。它更願意通過電影本體表達態度


FIRST影展執行長李子為。攝影|《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董潔旭

FIRST青年電影展的11年:回歸電影本體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李行FIRST青年電影展把每年的新聞發布會定在5月4日。今年,已經是這個電影展的第11年。「並不是每一個民間影展都能做11年,FIRST做到了,這背後的麻煩和阻力,也許只有影展的人能夠體會。因為我發現近幾年FIRST影展的驚喜也是華語電影的驚喜。所以很高興能為FIRST工作。」5月4日,第11屆FIRST影展發布會上,擔任本屆評委會主席的導演婁燁對它盛讚有加。坐在臺下的還有謝飛、王小帥、曹保平、湯唯等人。婁燁的稱讚並非只是客套。近幾年,FIRST影展的入圍作品經常在金馬影展、柏林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波蘭華沙電影節等國際電影節有所展露。 讓影迷感到驚豔的《心迷宮》,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影片的《八月》,為國產恐怖片正名的《中邪》……這一切作品都是被FIRST電影展所挖掘的。這個電影展的獎盃是一塊板磚,王家衛、姜文、許鞍華、謝飛等人都曾擔任過終審評委。「對於導演來說,代表起點;對於電影來說,代表未來。它能讓大家看到更多電影的未來可能。」王家衛曾在頒獎現場這樣評價自己手中的那塊「板磚」。FIRST影展執行長李子為喜歡把這些「大海撈針一樣撈出來的」青年導演們稱為「孩子」。像往年一樣,今年5月4日的發布會,很多從影展走出來的導演都到場了,「不是捧場,是回家。」李子為說。在推動眾多青年導演嶄露頭角的同時,FIRST影展本身也從無人問津走到了現在的驚喜不斷,從中國傳媒大學內的短片競賽,變成了如今的綜合性影展。十年前,FIRST影展創始人宋文就發現,關於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本體的評價,還存在一些問題,「為什麼很多好的電影最後不是最佳影片?我們想把評價體系回歸到電影本體上來。」這是他的疑惑。所以,FIRST影展自創立之初,就立志要做新電影人的挖掘機,「在這個電影狂飆突進的宏大時代,你會發現大量電影項目也陷入套路、複製,變得膽小如鼠,唯利是圖。所以導演還是要堅持內心最真實的直覺,千萬不能隨大流。」宋文說。「不會隨流而下,但也不會態度先行」「FIRST影展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電影,這個電影已經演了11年。」李子為最清楚11年背後的故事。2006年,從安徽大學表導演專業畢業後,李子為進入電視臺做主持人,不久後,到中國傳媒大學進修製片管理。進修期間,宋文發起的大學生影像節引起了她的興趣。這個影像節就是FIRST電影展的前身,彼時,影像節只針對短片內容。宋文仍然記得當年在中國傳媒大學小禮堂放映的畫面,他們買了很多婚禮上用的小禮炮,弄了一個儀式放完片子,覺得導演好像應該跟大家交流一下,就弄了映後訪談。這在10年前算是很前衛的事。2002年,中國的院線制度進行了市場化改革,此後,電影票房一路扶搖直上,2006年,總票房已經達到26億。但充斥影院的仍然大多是古裝大片,影視公司都在歷史古裝題材上繼續揮金如土。票房雖仍火爆,題材卻毫無新意。張藝謀的賀歲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甚至吸引了渣打銀行加入到了電影投資人的隊伍。此後,房地商、VC等熱錢相繼湧入電影領域。FIRST電影展就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一點點推進,雖穩步向前,但到了2009年,因為一些原因,這個影展無法繼續在學校內進行了。這一年,趁著空閒,宋文跑到世界最大的獨立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取經,李子為也開始為影展的運營奔波。2011年,他們遇見了另一位合伙人楊巍,在其引薦下,西寧作為舉辦城市開始納入影展未來規劃中。同年,在共同努力下,最終促成西寧市政府和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成為FIRST影展的主辦單位。從那一年起,FIRST影展並正式落地西寧,更名為「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一直持續至今。也是從這一年開始,FIRST影展增設了長片競賽單元。2012年,中國電影票房繼續高歌猛進,達到170億。但傳統大片模式已經導致了嚴重的審美疲勞,成熟導演數量稀缺,故事同質化嚴重,無法再給觀眾帶來新鮮感。自FIRST影展設立了長片競賽單元後,陸續推出了《光棍兒》導演郝傑、紀錄片《京生》導演馬莉、《心迷宮》導演忻鈺坤、《黑處有什麼》導演王一淳、《喜喪》導演張濤、《八月》導演張大磊等青年影人。此後,電影展也並非一帆風順,一點點擴大影響力,也面臨著眾多阻礙,他們在試探著一種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態度表達方式。李子為說,在當下這樣一個商業電影的漩渦裡面,她不會隨流而下,但也不會態度先行,而是緩一緩,給彼此一點時間。「一個人幹不過一個團隊,一個團隊幹不過一個系統」2014年,FIRST影展推出了現象級影片《心迷宮》,以8.6分的豆瓣評分位列當年國產電影第一名。此後,FIRST影展在電影界名聲大噪。從某種程度上說,《心迷宮》的導演忻鈺坤和FIRST電影展互相成就了彼此。「我覺得敘事太棒了,近十年,在國產電影中沒有看到如此精彩的敘事了。而且,基本的導演技巧都掌控得挺好。」李子為第一次觀看了完整版《心迷宮》之後這樣感慨。後來,在大家討論的時候,有人對李子為說, 「《心迷宮》這個片子可惜了,世界首映應該給威尼斯,可以走得更遠。」「給到FIRST影展也可以走得很遠好吧。」李子為當場回應道。這個事情後來一直警醒她:為什麼評委覺得給到別的電影節更好,給到FIRST影展就LOW了呢。此後,她經常安排團隊去鹿特丹電影節、金馬電影節學習他們的創投體系、志願者體系、視覺體系。2015年,FIRST影展成立了「並馳實驗室」,聯合電影公司為青年導演提供中低成本製作的良性資金,保障創作者的藝術表達。導演忻鈺坤就是以這樣的模式,開始製作第二部作品《惡人》,而其他一些導演的新作也在籌備之中。去年,演員陳坤擔任影展大使期間,與紀錄片《京生》導演馬莉聊天的間隙,萌生了與FIRST影展合作成立「山下紀錄片實驗室」的想法。他決定自己每年拿出50萬元給「山下紀錄片實驗室」作為贊助。去年FIRST影展最佳紀錄片《昨日狂想曲》獲得了5萬元獎金;講述中國地方少年犯罪現狀的紀錄片《少年》獲得了30萬拍攝資金;講述一位70多歲老奶奶照顧50多歲智障兒子的《羅長姐》獲得了15萬後期製作經費。該片在剛剛結束的「西湖紀錄片節」上獲得大獎,並獲得15萬獎金。導演把獎金的一半放回「山下紀錄片實驗室」,這將形成一個良性的紀錄片基金系統。除了團隊以及圈內電影人的支持,支撐起FIRST電影展的還有數量龐大的志願者團隊。5月4日,FIRST影展發布會上,幾百人的座位上都放著寫有每人名字的礦泉水。這種工作量僅靠FIRST影展的8個員工是不可能完成的,大量工作必須依靠志願者系統。因為來自全球的報名者眾,志願者錄取比例很低,有人說這個系統像藝考一樣難。李子為把志願者系統視為電影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志願者在現場就代表影展,支撐影展各個板塊的執行,為影展嘉賓、青年電影人及觀眾媒體能更好地體驗FIRST影展,精於各種細節的完善,然後用經驗反哺他們的人生經歷。」「有時候想到20年後有導演、演員、藝術家曾經是我們的志願者,挺有意思的,這也是電影節的文化力量。」李子為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在國外電影節上,李子為經常看到一群白髮蒼蒼的老人坐在臺下看電影,「我多麼希望我們在西寧的那十天有大量這樣的觀眾。但短期內,我們依舊無法靠一己之力,讓更多市民、更多普通觀眾走進影院,看FIRST選擇的影片。這需要更多人的努力,更長時間的堅守和摸索,每年藝術空間或高校等主動申請放映的數量和參與熱情還是相當令人驚喜的。這也驗證了我所堅持的一個人幹不過一個團隊,一個團隊幹不過一個系統。搭建有效的系統,是FIRST影展多年努力的成果。這個系統依舊在不斷完善中,希望多年以後,這個電影節離開我也能運轉。」李子為感慨道。「一切都交給時間吧」今年的FIRST影展發布會,每個影展工作人員腰間都掛著印有「BACK TO FIRST」醒目字樣的長緞帶。它的含義是,讓FIRST影展回歸到電影本體。導演忻鈺坤參加了很多電影節,但他還是喜歡FIRST影展,因為在這裡,大家討論的都是電影本身,讓他感覺「離電影很近」。回想起這些年,李子為形容FIRST影展是「粗糲」的,它介於官方和民間的「灰色地帶」。從FIRST影展出來的導演們有的走上了國際電影節,有的已經進入主流院線,在商業市場中搏殺。比如導演馬凱花費7萬塊錢拍攝的恐怖片《中邪》已經被騰訊高價買下,準備近期院線上映;張大磊的《八月》在FIRST影展世界首映,獲得4項提名之後,又奪得了金馬最佳影片,並於內地院線公映。十年間,中國的銀幕數量已經超過四萬塊,位居世界第一,而市場總票房從60億發展到去年的457億,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票倉。但很多本土電影的口碑都並不理想。這也讓很多業內人士以及影迷深感焦慮。FIRST影展從創立之初直到如今,似乎都在緩釋電影本體創作的焦慮。今年影展的訓練營部分甚至邀請到了世界級電影大師貝拉塔爾擔任講師。FIRST影展確實有著做百年影展的野心,但李子為並不喜歡「責任」「使命」這類宏偉的詞語。她每天睜開眼睛要考慮的問題是:今年的評委請誰來?房租的欠款何時還清?甚至這個月的員工工資從哪裡來……FIRST影展2011年來到西寧,前三年有100萬左右的政府補助,其餘費用自籌。從2014年開始,FIRST影展完全市場化運營,政府只給予一些會務、宣傳、場地方面的支持,不再有扶植撥款。當然,影響力做出來之後,也有很多企業找到李子為,說可以在西寧找一塊地,建一座FIRST青年電影大廈,這顯然更像一個房地產項目,而與電影無關;有企業願意出錢贊助,但是需要冠名以「××杯FIRST青年電影展」;2014年,網絡大電影風起的時候,還有人找宋文做網絡大電影的評選,因為來錢快……對於所有這類所謂的「支持」和「贊助」,FIRST影展只能選擇拒絕。李子為坦言,做電影節很艱難,「全世界的電影節,不管是柏林、威尼斯還是坎城,資金渠道都比較紮實,包括電影票房、商業贊助,政府資金支持,以及電影基金。」她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但她對影展所行使價值的期待才是支撐的核心,「一切都交給時間吧。」她說。★
本文首發刊載於《中國新聞周刊》總第804期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相關焦點

  • 不看齊金雞金爵獎,first青年電影展本該獨樹一幟卻不該默默無名
    青年電影展於上海電影節後一天(26號)開幕,似乎在大眾印象中它是一個新生電影展。是去年海清抱怨中年女演員無戲可拍熱搜的背景板,可它卻默默走完了13個年頭。今年是第十四個年頭。NO1| 青年電影並不代表就一定稚嫩勇奪31億的寫實片《我不是藥神》由文牧野執導,曾於27歲執導短片《battle》獲得了第七屆first青年電影展評委會特別獎和13年的優秀影片獎。14年《心迷宮》壓哨送至委員會,斬獲兩項大獎。
  • 這場電影盛宴,FIRST青年電影展和火爆小酒「拍了拍」你
    文 | 雲酒團隊(ID:YJTT2016)期盼已久,2020年首場電影盛宴——第十四屆FIRST青年電影展強勢回歸,攜手而來的還有火爆小酒。7月26日—8月3日,在為期九天電影展上,FIRST青年電影展不僅為廣大影迷帶來了34部劇情豐富、題材各異的優秀電影作品,同時還聯合了本屆電影展的官方合作夥伴——火爆小酒在現場設置了專屬展區。
  • 第十四屆FIRST青年電影展開幕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7月26日至8月3日,第十四屆FIRST青年電影展在西寧舉辦,電影展將為國內外影迷帶來一場青年電影盛宴。FIRST青年電影展作為國內專注發掘、推廣青年電影人及其作品的電影節形態服務平臺,從舉辦至今已有14個年頭,為中國電影行業輸送了許多優秀的電影人及作品。
  • 第12屆FIRST青年電影展
    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從2006年至今已成功舉辦12屆。影展致力於挖掘推廣處女作導演,臻於持續關注、發現與推選忠於藝術創作的青年電影人及其早期電影作品,以便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價值。趙薇首次擔任FIRST青年電影展的形象大使。
  • 電影《鴿子小姐》榮獲FIRST青年電影展創投大獎
    在不久前結束的2020FIRST青年電影展創投會上,由新生代導演祁又一擔任編劇、導演,張晗擔任製片人的院線電影《鴿子小姐》獲得First青年電影展創投大獎---澤東電影「初心不改」獎,此獎項是為支持及鼓勵本屆First影展最溫暖勵志又最打動人心的項目,由王家衛導演的澤東電影公司從本屆創投入圍的
  • 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閉幕
    原創 FIRST青年電影展 FIRST青年電影展我們如願回到影院。綠碼、口罩、拼手速預約的二維碼,成為進入FIRST展映現場的必備三件套。銀幕內外,電影人和觀眾身份層疊對話,開闢出新的審美和語法。
  • FIRST青年電影展&運動保強強聯手,點亮中國電影「新生」力量
    強強聯手,推新力量8月3日,第14屆FIRST星光紅毯和青年電影盛典在青海大劇院舉辦,運動保作為官方特別支持夥伴和保險產品服務商,與眾多青年及明星嘉賓、知名電影人一起亮相影展,打造了西寧一年一度的星光璀璨之夜。
  • 王學兵獲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演員獎
    時光網訊8月3日晚,2020年FIRST青年電影展落下帷幕,眾多獎項頒出。其中,「老演員」王學兵與「素人演員」周青共同獲得了今年FIRST青年電影展的最佳演員獎。王學兵的獲獎作品為高群書監製、高寒編劇並執導的犯罪劇情片《罪業搭檔》。該片講述了因失職被下放到看守所的刑警董鋒,與昔年的老搭檔陳漢中,在七年後因為一場「少女自殺案」再度攜手破案,並最終解除了誤會的故事。
  • 電影行業開始復甦,FIRST青年電影展攜手vivo推出創意短片
    對於FIRST青年電影展,相信許多觀眾還是比較陌生的,但是對於關注國內電影行業的愛好者來說,可謂是相當有好感。作為近年來才逐漸火熱的電影展,FIRST青年電影展聚焦於青年電影人,孵化出《暴裂無聲》、《我不是藥神》等熱門電影,正成為中國電影行業高質量化的推動者。
  • 影視大佬們青睞的FIRST電影展,真的是「中國電影的良心」?
    一、FIRST青年電影展,是什麼?百度百科對它的介紹是——國內一個專注發掘、推廣青年電影人及其作品的電影節形態服務平臺。崔永元對它的評價是——這是他在國內見到的最乾淨的一個「電影節」。但實際上,FIRST並不夠格被稱為「電影節」,作為一個由民間發起舉辦的電影節,目前它只能叫「電影展」。
  • FIRST青年電影展十大獎項出爐 點擊查看
    【環球科技網】在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頒獎典禮上,作為影展「1號人物」的井柏然問身邊的易烊千璽。「熱愛電影,在電影裡釋放自己的能量。」因為純粹和專業,FIRST青年電影展也被視為「中國電影的希望」。
  • FIRST青年電影展徵集超短片視頻
    如今,vivo聯合FIRST青年電影展共同舉辦五分鐘超短片視頻的徵集活動,以此來尋找那些關注生活,關注個體,關注現實的創作者。「超短片單元」,尋找五分鐘的意義從五分鐘到永恆,註定不是一場平凡的旅行。本次FIRST青年電影展「超短片單元」正是讓創作者用五分鐘展示出「不虛此刻」的精彩,記錄生活的美好,共同尋找那彌足珍貴的五分鐘的意義。FIRST青年電影展,開闢人文影像創作新天地FIRST青年電影展是每年7月在青海省西寧市舉辦的一場國際性質的電影競賽,比賽聚焦年輕一代的影像創作能力,致力於挖掘有思想的新銳導演。
  • 從北京電影節到FIRST青年電影展再到上海國際電影節,海報設計引發公眾討論
    加上此前的FIRST青年電影展和上海國際電影節,今年夏天內地已經有三個電影節正式開啟,這也象徵著國內電影產業正在緩慢的復甦中。7月27日,在影迷歡呼雀躍之時,一張北影節的先導海報卻登上了熱搜。相比上一屆北京電影節「西蘭花」海報引發的眾嘲,這一次大眾對這張海報的意見卻呈現出兩極化。
  • FIRST電影展獨家登陸海信聚好看,讓青年導演被看見
    沉寂了大半年,中國電影終於在西寧迎來了久違的熱鬧。8月3日,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落下帷幕。露天紅毯上,5位「一號人物」黃渤、黃軒、井柏然、文牧野、易烊千璽依次亮相,謝飛、曹保平、郝蕾、段奕宏、王傳君 、周一圍、祖峰、齊溪、高群書等重量級嘉賓也冒雨出現,為青年導演助力,為電影的未來「打
  • 第15屆FIRST青年電影展競賽徵片開啟
    這些是FIRST這14年來,從未遇到的。 但越跌宕撲朔的現狀,就越刺激反思,越明晰要以FIRST的方式在場。從2020邁向2021,新的十年,第15年,我們仍在堅持不可撼動的本質,一種電影節精神。 「還好還有電影」  「是處女作,是競技場,是實驗室,是青年電影文化的集散地,以電影節競賽形態淘洗推選冒險家、狂熱派和頑固分子。」 我們呼喊電影,自此,不遺忘世界,更不失落自己。
  • 今年FIRST青年電影展有金馬影帝陳以文新片,但不是《陽光普照》
    6月29日,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入圍片單正式公布,經過初復兩輪評選,34部影片,包括劇情長片
  • 在高原看電影——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印象
    今年的西寧FIRST電影展(第14屆)是疫情期間第一個確定日期並如期開展的影展,在7月26日開幕,8月3日閉幕。西寧在高原之上,夏季氣溫宜人,而且漫長的疫情期、長時間孤立自閉的生活,令人感到壓抑,FIRST影展使得大家藉此機會進行精神釋放。由此本屆參與人數似乎並未受疫情影響,上座率高,現場互動熱烈。
  • 超短單元新嘗試,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有看點
    在最近,青海西寧舉辦了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開幕式,這也可能是大部分人這半年來首次看到新電影,在電影圈裡被特別關注。相比往屆,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看點十足,在現場出現了許多具有新意的好作品。其中有20部超短單元亮相,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部全程使用拍攝的超短片——《當我們決定放棄的夜晚》。
  • 與新時代青年共通!火爆小酒全新宣傳片亮相FIRST青年電影展
    在日新月異的大環境下,八零九零講究品質、追求自由、注重時尚、不將就不妥協,這是時代所賦予他們的新青年精神,同樣也是中國青年電影人乃至每一位火爆青年所共有的精神!  生活百態 各自精彩  都說藝術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每一部電影、每一段故事、每一個情節,其實都是生活中最真實的拼湊。
  • 對話FIRST陳國富:青年電影人「能被看到」已經不得了
    5月4日,第12屆FIRST青年電影展正式公布了各個單元的評委成員。在主競賽單元裡,陳國富接棒婁燁,成為這一屆評委會主席。每逢7月末,FIRST青年電影展都會在西寧如期而至,並本著以為青年電影人提供平臺,促進電影節與電影本體研究與交流為初衷。在盛夏來臨前夕,娛樂獨角獸特對話陳國富,以探他眼中的「FIR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