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異妖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狐文化!關於狐,特別是九尾狐,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國的妲己和日本的玉藻前,但不管是妲己還是玉藻前,我們都習慣將其歸屬於狐妖或妖狐。縱觀我國的「妖怪圈」,狐妖可說是當之無愧的C位,無論是族群數量之多、文學作品之多,抑或是文學形象之經典,都遠遠超過其他妖怪。然而你知道嗎?在中國「妖怪圈」穩站C位的狐妖,曾經被視為祥瑞之獸!
狐並非一開始就被當成狐妖,它們從最開始的動物屬性,即凡狐開始,漸漸的因其聰明、機警、狡黠、善變化,而被冠以靈性和超自然的形象,成為了靈狐,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又分流成了瑞狐和妖狐兩個方向,進而演化成大家非常熟悉的狐文化。那麼狐文化中的狐,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又是怎麼從凡狐到靈狐,又從靈狐、瑞狐變成妖狐的?
一、從凡狐到靈狐
凡狐狐是真實存在的自然生物,卻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滲透進世俗、宗教、文學、歷史等領域,成為獨樹一幟的狐文化。然而在「狐」這個字出現的初期,並沒被賦予超自然的神秘意味,只是我們日常生活見到的狐狸,包括沙狐(體型較小、有點仙)、藏狐(沒錯,就是那個看起來憨憨的傢伙)和赤狐。那麼在凡狐時代,先民是為了什麼和狐接觸的呢?
雖說中華文化的根在農耕文化,但在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中,狩獵也是不可少的活動。因此,狐與人的第一次相遇,應該始於狩獵。而先民們又為什麼要狩獵狐狸?
首先自然與果腹有關,在宋朝謝維新的《古今合璧事類備要》中就稱「狐肉【可作羹】」,也就是說狐肉可以拿來烹煮菜羹和肉羹。相信在食物較為匱乏的古代,狐肉也是不錯的一種食物;
其次就是狐有狐皮。狐皮上等的材料,特別是狐裘,一直都屬於奢侈品和貴重服飾的行列,即便是現在也一樣如此。因此,狐皮也就有了經濟價值,成為獵戶換取其他生活資源的選擇,而被古早的先民們獵殺。
最後要說的就是藥用價值。根據《中國藥用動物志》的記載,狐肺、狐心、狐膽都可以入藥,甚至於狐血也可以成為藥引子。此外,古早時候醫術不是很發達,許多難以解釋的,都被歸咎到狐狸的頭上,也因此產生了「狐魅」一詞,而「以毒攻毒」之法又深入人心,所以狐就被製成了狐藥,用以治療「狐魅」癔病。
從食用價值、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可以看出,處於凡狐時代的狐狸,人們更多地是關注與它們的實際使用價值,即從生活角度出發,賦予了狐較高的地位。然而,在那個萬物皆有靈的時代,人們在與狐接觸的過程中,漸漸賦予它超自然的形象,進而演變成一種圖騰、一種信仰,成了「靈狐」!
靈狐狐之所以由「凡狐」演變成「靈狐」,一方面是因為古時候「萬物有靈」思想的影響,對於植物、動物都有著一定的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狐狸的習性。
首先是晝伏夜出。狐多是晝伏夜出,且經常居住在墓穴的附近,加上先民們對於墓地的敬畏和猜想,自然賦予了狐陰暗神秘的色彩;
其次是狐狡黠、狐狸的機智、狡黠,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也正因為狐狡黠、多智,使它們區別於其他動物,更成為了許多故事的創作素材,如十分著名的寓言故事——狐假虎威;
最後就是狐死首丘。狐死首丘的意思,就是狐在死亡的時候,它的頭一定會朝向自己的洞穴,表達對於故土的眷戀,如戰國·屈原《九章·哀郢》「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就有記載。與此同時,對於故土的眷戀是一種天性,更是一種仁德,即便是現在也常會有「月是故鄉明」的感慨,所以「狐死首丘」的這一舉動,也令狐狸有了人的性情。
狐的神秘性,以及先民們「萬物有靈」的觀點,即每一自然事物都有一靈怪為其主宰,因此狐成了先民們自然崇拜的對象。同時,狐死首丘的行為,也符合我國傳統的道德標準,即和美、孝、仁義、不忘本等等,令狐從「凡狐」演變為「靈狐」。
二、瑞狐文化
狐從「凡狐」演變為「靈狐」,多是受「萬物有靈」觀點的影響。同時,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軒轅乃修德振兵……教熊貔貅……」其中熊、貔、貅等都被視為部落圖騰,代表著黃帝統率的六個部落,而「貔」就是白狐的意思,可見狐也是一種圖騰象徵。先民們崇拜狐,並將狐與朝代更迭、帝王降世聯繫在一起,將狐視為帝王符瑞,即「凡帝王者之將興,天必先見祥乎下民」,又有「德至鳥獸,則鳳凰翔,鸞鳥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可見狐已經由「靈狐」,演變成了祥瑞之獸,成了「瑞狐」。
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成於家室。我都攸昌。
——《塗山歌》
關於這首《塗山歌》的由來,《呂氏春秋》中記載,說大禹三十歲還沒有娶妻,心中鬱悶到塗山散心,想到自己可能孤寡一生,於是仰天長嘆「老天爺啊,如果我能有媳婦,就給我一個響應吧!」結果一道天雷,不是,是遇見了一隻九尾白狐。大禹為了表達自己的心意,就唱起來了「塗山歌」,不想那隻九尾白狐竟化成一美妙女子,號塗山氏,和大禹結為夫婦。
大禹是夏朝的開國國君,亦有神禹、帝禹的別稱,而他的妻子卻是一隻九尾白狐。這故事如果放在漢唐之後妖狐文化盛行的時代,想必會演變成另外一種故事(狐妖惑君,致使國破之類的故事)。然而,在先秦時期的狐,或者說瑞狐文化尚且盛行的時候,則被視為一種神聖的生物,是子孫繁息、家族、國家繁榮昌盛的象徵,並一直影響著後世,直至隋唐左右向妖狐文化嬗變。
當然,並非所有的狐,都能被視為祥瑞之獸,我們所說的瑞狐,主要有兩種形象,即白狐和九尾狐。
「黃帝先臨,白狐、白虎諸神物乃下。」——《春秋合誠圖》
「天命文王,以九尾狐。」——《春秋元命包》
「德至鳥獸,則狐九尾。」——《孝經援神契》
「黃帝之生,先致白狐……」——《河圖稽耀鉤》
「殷商為天子,白狐九尾。」——《田俅子》
從上文中可以得知,「白狐」之所以成為祥瑞之獸,一是它的毛色,通常而言赤色皮毛的狐被視為常色,而白狐這種罕見的毛色,自然會被視為祥瑞;二是與黃帝的降生有關,同時黃帝所率領的六大部落之中,也有以白狐為圖騰的部落。雖說這些故事或多或少都屬於神話部分,但不難看出其對於白狐的崇拜。
接著就是九尾狐,狐生九尾這一形象的最早出處,當時《山海經》中的「青丘……其狀如狐而九尾……」同時在《山海經》之中,有「食之不蠱」一說,使得九尾狐具有驅邪避邪的神性。同時,九尾這一形象太過神異,又與諸多帝王有關,自然成了祥瑞之獸。
當然,除了白狐和九尾狐之外,「瑞狐」還有其他的形象,如玄狐被視為黃帝戰勝蚩尤的預兆,文狐被視為劉漢政權天下太平之符瑞。可見,「瑞狐」的誕生,更多是與帝王符瑞相關,成為預兆王者之興的「神物」,即為了某種政治目的服務,就如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就藉助狐之口說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而有了「天家背景」,瑞狐文化自然蓬勃發展起來。
三、妖狐文化
瑞狐文化的出現和興起,與帝王降生、王朝更替有著密切的關係,統治者們為了鞏固政權,塑造天下大興的景象,而將狐視作祥瑞之獸。然而,到了東漢末年,我國社會進入長達四百餘年的烽火戰亂,三國、兩晉、南北朝之間的政權更迭頻繁,時有戰事發生,百姓們更是苦不堪言。雖然在這段時間,仍然有關於瑞狐出現的記載,但是瑞狐現世則天下太平的說法,明顯與那個時代格格不入。
正因為這樣,狐漸漸失去祥瑞之獸的地位,慢慢朝著「妖狐」的軌跡演變。這一點,從魏晉六朝文獻中關於妖狐的內容空前多了起來,就可以得知。
關於我國的狐妖,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妲己,接著就是《聊齋志異》中的各種狐妖形象,如嬰寧、紅玉、小翠、青鳳、嬌娜、辛十四娘等等,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最初的妖狐並非以人形出現。特別是漢晉之際的狐妖故事,大多是以本體出現的,其後才慢慢演變成具有人的形態、人格化的狐妖。
妖狐文化興起於西漢中後期,在南北朝時期蔚然成風,並孕育出《任氏傳》中狐女任氏的經典形象、此後,漢唐至明清,甚至於現在,談狐說鬼都蔚成風氣。同時,我們從層出不窮的妖狐故事文本中,如《任氏傳》、《聊齋志異》、《玄中記》、《廣異記》等等,可知道作為祥瑞之獸的狐,在鳳凰、龍等瑞獸中顯得平庸,卻在「妖」的領域,發展出更為豐富、廣博的妖狐文化,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而妖狐文化的盛行,一方面是時代發展的整體趨勢,另一方面則是在民族宗教文化的觀念之外,人們倫理觀、女性觀等觀念的探索,寫狐事亦是寫人事。
結語
由先秦始,自晚清末,我國的狐文化源遠流長,在文化史上留下來一道道引人注目的文化和美學風景。狐狸是自然存在的生物,或修煉為精怪、幻化為人形,或為神為仙,不外乎是一種幻想。但是,任何的幻想都不會和現實絕緣。因此,從「凡狐」到「靈狐」,從「靈狐」到「瑞狐」、「妖狐」,狐文化的盛行,或許是人們在俗世的生活之中,找到一種特定的思維方式,即以現實世界為基礎,跳入幻想世界中,來溝通「塵世」與「非塵世」,表達自我或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