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裡是最複雜的,很輕易擁有的東西不太珍惜,瘋狂追求的東西又望塵莫及。於是當大家越欠缺某一種東西的時候,越是想要拼命地向大家炫耀,似乎這樣才能讓大家刮目相看,這種炫耀其實只是對自己心理上的一種補償的行為。
於是我們發現,瘋狂的炫耀錢多的人,其實心裡很窮;瘋狂的炫耀朋友的人,其實心裡很孤獨;瘋狂的炫大秀恩愛的人,其實感情很匱乏;瘋狂的炫耀自己很優秀的人,其實心裡很自卑。
婆婆腰疼住院一個星期,老公忙前忙後的照顧著,隔壁床上的老太太老是羨慕的盯著老公看,老公被盯得不好意思了,問她:「阿姨,你怎麼一個人啊?需不需要我幫忙?」
老太太眼睛有點溼潤了,對我老公表示感激的同時,講起了她的兒子。
老太太今年七十歲了,是一個單親媽媽,她的老公在兒子很小的時候便去世了,為了彌補兒子缺失的父愛,她沒有再嫁,而是選擇做小本生意開個小超市養活兒子。
她的兒子今年已經40歲了,還沒有自己的孩子,最讓人無奈的是兒子每個月掙的錢都不夠自己花,每個月都需要老太太的金錢資助。
兒媳婦呢也是個獨生女,工資不高但是消費還挺大。兩口子全身上下堅持名牌,手機每三個月換一次,蘋果手機只要出新,兩個人肯定要換。
他們兩口子還有個很時尚的追求,那就是每年必須要出國旅遊一個月,從馬來西亞到多倫多,從巴黎到澳大利亞,他們的夢想是要遊遍全球。
老太太每次苦口婆心地讓兒子省著點花時,他都會說這是年輕人的時尚,也是年輕人的「面兒」,沒有「面兒」活著多沒意思啊。
說到這裡,老太太很感慨,「我多麼希望兒子能夠突然懂事了啊,我現在不敢生病,一來沒人伺候,二來超市會關門沒有收入;我也不敢死,我死了之後我兒子和兒媳婦就養活不了他們自己」。
病房裡一陣沉默,出現這樣的情況,究竟是孩子太自私還是母親的教育出現了問題呢?其實家庭教育最失敗的是:就怕你已無力負擔,他還在追求名牌,為啥現代窮人最易養出自私兒?原因可能是這幾個方面。
一,窮家長也要虛榮的「面兒」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心理,別人家孩子有的,我也希望我家孩子也能夠有,如果不這樣做,似乎就比別人低一頭,同時也怕自己孩子因為自己經濟不好比其他孩子產生自卑心理而埋怨自己。
王進喜曾經說過:「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去」。很多父母都是用這樣的名言警句來要求自己的,對孩子的所有要求,即使已經超出自己的承擔範圍了,還是要不斷地創造條件滿足孩子。
這種心裡也是一種可悲的追求虛榮的心理,「面兒」這個問題,對窮人來說們,越追求越感覺自卑,其實不如讓孩子學會踏踏實實的生活來得自在。
二,不能苦孩子的補償性心理
寧願自己多吃苦也不捨得讓孩子吃丁點苦的行為,只是窮人的一種很執拗的補償心理。
俗話說:「再苦不能苦孩子」,很多父母都是這樣要求自己的,寧願自己多吃點苦,也要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於是對孩子提出的很多要求家長都會咬牙堅持也要滿足他們。
殊不知欲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長的,總有一天孩子的頂級欲望和父母的現實承受力發生碰撞,親情關係也就突然間崩潰倒塌了,雙方都輸得一塌糊塗。
這些父母都忽略了這句俗語的後半句話是「再窮不能窮教育」,他們只是在物質上儘量不讓孩子多吃苦,卻沒有在教育上下功夫。
三,過度的付出加無私的溺愛
孩子吃過最貴的飯是父母眼巴巴的看著她吃而自己選擇「不餓」;孩子吃過最大的虧是父母對他過分的溺愛和縱容;
如果父母只懂得默默地給孩子付出,只懂得對孩子無私的寵溺,只懂得給予孩子最無私不求回報的愛,那麼孩子便真的會成為十項全「無能」:無知,無情,無愛,無德,無未來。
貝媽寄語: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要清醒地認識到,付出和回報究竟這碼事究竟應該怎樣得到更好的平衡。
一味的付出不可取,一味地想得到回報也不可行,兩者之間平衡好了,也證明孩子會教育好。愛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是愛的度要好好把握,畢竟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才是最大的奢侈。
我是科佳貝貝,如果大家在平時的教育中有任何其他的觀點和問題,歡迎能夠跟我互動分享、友好討論、共同進步,期待更多的朋友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