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金埃爾默全球副總裁兼亞太區總經理
頤坤生物CEO 張晟先生
多思考差異化的機會
2000年,創立中國IVD創新企業新波生物;2009年,珀金埃爾默併購新波生物,張晟進入珀金埃爾默擔任職業經理人並一路升任至亞太區總經理。無論是作為創業者還是成為職業經理人,張晟已取得了卓越的成績。
而知天命之年的張晟又做了一個非常不一樣的決定——出任頤坤生物CEO,再次轉身成為創業者,打造一個IVD創新平臺。
這個重磅決定,在張晟看來是理所當然,"我一直希望能夠以一個創業者的面貌來繼續我未來的事業,這是我加入頤坤生物的主要原因。"
20年後再次出發,張晟及其帶領的頤坤生物將會給行業帶來怎樣的驚喜?
「IVD技術正在越來越多地從生命科學領域跨越到臨床,這是一個趨勢。」「很多海外創新技術由於缺乏中國背景難以在中國落地。」「這是我們的第一年,是我們搭框架的一年。」「如何多思考一些未來的機會,特別是一些差異化的機會,要在創新之中找創新的機會。」
▲點擊視頻查看傳奇人物張晟的精彩專訪
打造IVD創新平臺
頤坤生物的出現,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珀金埃爾默在經歷了僅銷售海外研發生產產品的階段到本土研發和生產的「本地化」戰略階段後,在近兩年,正式開啟了「投資中國」戰略階段。
「『投資中國』的戰略中,珀金埃爾默看到很多海外創新技術由於缺乏中國背景難以在中國落地,從2018年就開始考慮建立一個創新的診斷平臺與國外新興技術進行合作,將這些技術在中國落地,包括在中國進行產品的開發、轉產、註冊、生產以及最後的商業化。這就是頤坤生物的由來。」 張晟介紹道。
因此,頤坤生物是一家聚焦於傳染病、腫瘤、婦幼和慢病領域的創新型、平臺型體外診斷公司,力求利用多樣化的技術平臺為處在不同疾病期的患者提供有效的臨床解決方案,包括早篩、診斷、治療監測及慢病管理等。
合作研發模式:海外創新技術+完整產業鏈
IVD技術正在越來越多地從生命科學領域跨越到臨床,這是一個趨勢。
張晟對醫趨勢表示:「雖然不同技術轉入臨床所需的時間不同,但是所需的時間在大大縮短。以往可能一項生命科學技術轉入臨床可能要花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作為一家平臺型體外診斷公司,頤坤生物採用合作研發模式,推動海外創新技術在中國臨床醫療場景中落地。
一方面,在全球尋找優質創新的體外診斷技術。
很多國際新興診斷公司已經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但對新技術如何進入中國市場、如何滿足中國市場的獨特需求非常困惑。頤坤生物通過獲得其技術在中國市場的獨家授權,對這些技術進行進一步優化使其成為符合中國市場客戶需要的產品,加速產品在中國的上市進程。
另一方面,建立從創新研發、臨床試驗、生產註冊到臨床應用推廣的完整產業鏈。
新加坡近1000平米的研發中心為與合作夥伴的長期發展提供基礎。蘇州工業園區超6000平米的運營基地於2020年底落成,具備診斷試劑、儀器和軟體的生產能力,以及完整的臨床和科研服務實驗室。
結合創新技術與完整產業鏈,頤坤生物能夠通過國際合作將海外的創新技術落地在中國,開發解決臨床問題的全面解決方案。
已儲備多種創新技術,臨床質譜平臺進展最快
目前,頤坤生物已經儲備了包括臨床質譜、全景病理、新型分子技術和免疫分析平臺等多種創新型技術平臺。
基於質譜技術的臨床質譜平臺是頤坤生物引入的第一個平臺。
儘管臨床質譜在全球新生兒篩查方面已經使用多年,但由於其技術和儀器系統是專門為科研領域設計的,其應用擴展仍然十分有限。
隨著血液早期診斷標誌物的發展,具備高靈敏度特性的質譜儀愈發成為不可缺少的臨床免疫化學分析儀器。
頤坤生物臨床質譜平臺的第一臺檢測設備已經取得第三方的專利及專有技術授權引進,將於2021年初提交型式檢驗,預計將會在2021年四季度獲得二類醫療器械許可證。
相配套的第一批診斷試劑將在2021年開始二類醫療器械許可申請。
張晟表示,頤坤生物的臨床質譜平臺與珀金埃爾默的質譜業務互相補充,「質譜的臨床應用前景非常廣闊,比如慢病管理、藥物監測等等。珀金埃爾默的質譜技術在臨床上主要應用於新生兒疾病篩查,頤坤生物則定位在除了新生兒篩查以外的其他疾病監測領域。」
針對普檢項目,頤坤生物會開發一些基於質譜的診斷試劑並建成自己的產品線;針對特檢項目,頤坤生物與國外把串聯質譜應用在臨床各個領域的公司洽談合作,將創新技術通過頤坤生物這個平臺引入到國內。
基於多標記免疫組化技術的全景病理平臺是頤坤生物引入的第二個平臺。
病理診斷已經成為確診及制定治療方案的核心依據。切下的組織或分離的腫瘤細胞進行傳統病理分析時需要多次對組織切片以進行免疫組化分析。
多標記免疫組化又稱全景病理,可以在一張切片中進行多靶標的分析,對需要原位多靶點來分析特定組織或細胞的臨床需求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創新技術。
「未來十年中國體外診斷行業的發展,完全是創新驅動的。希望頤坤生物在2-3年裡,在這樣的創新大潮中,引入5-10個創新項目在中國落地,立足於服務中國的客戶,開發出更好的產品。」張晟表示。
頤坤生物已經獲得了珀金埃爾默創投(PKV)、禮來亞洲基金2億元的A輪融資。未來,頤坤生物希望同更多的風投公司一起合作,將國際上更多的先進技術很好地在中國落地。
*珀金埃爾默創投(PKV)是珀金埃爾默成立的中國首個專注於體外診斷行業的風投基金。
搭好框架,將「樓」建得更高
一家創業公司首要面臨的挑戰,就是人才。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用來形容目前頤坤生物的人員狀態是最恰當不過了。
目前,雖然頤坤生物僅35人,但包括生產製造、質量管理、研發、臨床事務、銷售、售後、人力資源等各個職能板塊齊全。
「這主要與頤坤生物的戰略相關。頤坤生物是一家創新平臺的公司,在這樣的理念下,招募的團隊成員很多都是在體外診斷行業深耕多年,不少更是歷任體外診斷著名企業各個部門的高管。他們認同頤坤生物的發展理念,期望共同打造這個平臺。」
張晟坦言,「最重要的原因是這是我們的第一年,是我們搭框架的一年。『樓房』剛剛開始造,我們需要把框架搭好,有一個比較好的框架,我們未來的『樓』可以建得更高。」
挑戰:用國際化團隊尋找創新技術,並使其運用到臨床
張晟表示,頤坤生物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機遇是很多的。
因為IVD行業的技術創新非常多,又是解決人類的一個基本問題——健康問題。所以無論從需求、還是從技術手段,機遇都是層出不窮的。
難點在於如何能夠找到這些技術,特別是能夠使這些技術得到很好的臨床應用。
「頤坤生物並不是一家純技術公司,我們還是為了解決臨床所面臨的難題。所以這兩者如何能夠更好的結合,是我們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為了尋找這些技術,頤坤生物搭建了一個非常國際化的團隊,35位員工當中,有近一半在中國以外不同國家進行各個領域新技術的跟蹤,用國際化的視野去找尋更多的創新項目。
擴招:尋找具有相同理念的人才
頤坤生物計劃在未來兩到三年內進行人員擴招。
頤坤生物希望吸收各種不同人才,但同時希望這些人才有一些共同的特質。
「首先是希望有非常好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很好的行業專業度。希望大家在一起並不是為了一份工作,而確實是為了一個事業。頤坤生物的理念是通過這個平臺來幫助海內外創新技術在中國快速地落地,我們希望有同樣的理念的同事來加入頤坤。」張晟說道。
在創新中尋找創新的機會
2000年,張晟創立新波生物,此後,十年創業人,十年職業經理人。
2020年,張晟再出發,再次成為創業人。
醫趨勢對於其經歷及心路滿懷興趣。因此,就此話題做了一些採訪。
醫趨勢:面對時間跨度長達20年的兩次創業,您覺得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嗎?
張晟:相同點在於「創新」。2000年前新波生物是中國第一家同時研發儀器和試劑的公司,這是業務模式的創新,應該是新波除了技術創新「時間分辨螢光技術」之外最大的創新。這種模式使得後來我們能夠非常快地推廣我們的產品。
不同點在於過了20多年,現在的創新已經不是單技術、單產品的創新了,我們希望做到的是一個平臺性的創新,能夠更好更快地引入更多的創新型項目。
未來IVD行業的增長還是要靠技術創新。這一點在近期的醫藥和醫療器械的集採中體現的越發明顯。
醫趨勢:無論創業者還是職業經理人,您都做的都非常成功。您覺得您成功靠的是什麼呢?
張晟:首先靠的是整個行業的發展,IVD行業是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
其次,就我自己來講,我感覺是如何多思考一些未來的機會,特別是一些差異化的機會,要在創新之中找創新的機會。
包括作為職業經理人,之所以能夠取得一些成績,最重要的是珀金埃爾默推行了一些跟其他跨國企業不同的策略。
比如除了自身業務的發展,也在國內通過併購發展;在國內從無到有建立了核酸檢測業務,此次新冠檢測試劑完全由中國本土團隊研發;第一個在中國建立了臨床獨立實驗室;第一家在中國建立了專注於診斷的創投基金;也很高興現在又是我們第一家推出了像頤坤這樣的創新平臺。
這也是我這些年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做的一點不同的創新。
醫趨勢:從創業者到職業經理人,又再次回到了創業者,您覺得需要做哪些準備呢?
張晟:不管是自己創業的十年,還是在珀金埃爾默的十年,我覺得自己一直是一個創業者,可能也是這個原因,使得我還會有二次創業的想法。所以職責上,我覺得沒有明顯的變化。
當然在業務層面,確實要做不少的準備。因為我們可能需要足夠的資金,需要有外部投資公司的支持。
在項目上面,之前創業的十年,主要是把自己手裡的產品做好,沒有機會抬頭看行業、甚至看世界。在珀金埃爾默的十年裡面,確實學習了很多,有了行業視野。我希望二次創業使我們有機會能夠與行業的創新項目合作,真正讓它們落地在中國。
2020年末,張晟選擇再次出發,帶著深耕IVD領域二十餘年的積澱,再次成為創業者。
這是一條充滿挑戰的路,而他選擇義無反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