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所有不讀書的人:讓自己人生活得更高級的唯一捷徑,唯有讀書

2021-01-18 汨羅江上一葉舟

文 | 屹波讀書

如果人生有捷徑可言,那麼讀書便是不二選擇。

不努力,你可能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

據最近一份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全社會適齡學生中,普通高中生佔比約58.7%,其餘42.3%為職業高中。這組數字意味著,有接近一半初中生連普通高中入學資格都沒有。喪失了高考機會,十四五歲就要被迫面對殘酷的社會。

誠然,讀書不一定是你成就人生的唯一捷徑,但如果你努力讀書,可能就會有更多主動選擇的權利。如果你想把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那麼請放下手機,拿起書本開始讀書。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所有能力的基礎都是靠讀書奠定的。讀書是增加見識的最好途徑,也是將思想聯通外界最好的方式。通過大量閱讀,不僅能增進我們的見識,豐富我們的見聞,還能增加我們的表達能力,增進我們深度思考的層次,這些都是增加自身能力所必備的屬性。若是基礎不牢,即便再努力也只是徒勞而已。

人生拼到最後,拼的其實還是自己。

新東方俞敏洪曾說:讀書能給你三樣東西:氣質、胸懷和情懷。

什麼是氣質?

它來源於自身的知識智慧,經驗才能,是一種發自周身的氣場,無形中感染和影響周圍人。什麼是胸懷?是陷入絕境,依舊奮發圖強,初心不改的堅韌。納天下之大成於一身,轉化成自己的智慧的魄力,怨恨能德報,美醜辨分明這就是胸懷。什麼又是情懷?有情眾生,都是情懷:是對一切美好、醜惡的理解辨別能力,又能兩者調和,在欣賞美好的同時原諒醜惡,善待之。這些通過讀書都可以給予。

什麼才是真正的讀書態度?

讀書勿求多,歲月積極,卷福自負。

對於讀書,身邊總有朋友抱怨「讀書老記不住,讀了後邊就忘了前邊」。關於這個問題陶淵明說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我們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做學問還是為了在別人面前炫耀呢?既然都不是,那又何必強迫自己一定記住?讀書就是為了讀書而讀書,不用一味苛求數量,只要讀下去,隨著歲月的沉積,自然就會有知識的沉澱。

讀書不必從一而終,博覽眾書才能真正找到興趣和定位

我在知乎看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為自己找準人生奮鬥的方向。我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博覽眾書,在數量上強調多,在範圍上強調廣。

在書海中遨遊,嘗試接觸不同的理念、閱歷和知識,慢慢的你就會發現某一個特定領域是你感興趣且樂意深究鑽研的。那麼恭喜你,你只需要通過刻意練習,遲早會成為這一領域的專家,這也是你人生奮鬥的目標。

讀書帶來最直觀好處有哪些?

讀書,車子、票子,房子、妻子都會有。

宋欽宗趙恆曾賦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詩面的意思便是指出讀書能獲得的諸多物質好處,進而激勵天下讀書人為了未來生活的富裕,當下一定要刻苦專心讀書。

用讀書養成自律習慣,比讀書數量更重要。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優秀。人生是被一個又一個習慣塑造成的,優秀的人生來源於諸多良好且自律的習慣。正如著名設計師山本耀司所說:「我從來不相信有什麼懶洋洋的自由。我嚮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保持自律讀書的習慣,可以讓我們擺脫被「情緒」「欲望」佔據的內心,活的井然有序,活的自信灑脫,活的更加高級。

讀書通達心靈,升華精神,重塑內心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千古流芳的《觀書有感》出自南宋時期著名儒家大家朱熹之手,其詩意便蘊含了讀書的真諦。

水之清澈,需要源源不斷的活水,而人心的通達也恰恰需要實時新知的補充。只有不斷的讀書學習,心靈才會澄清,才能直擊任何事物的本質,升華自己的精神,達到重塑內心的作用。

最後的話:

餘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說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兩者關係如何?」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問。我的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

每天多一點時間讀書,就可以成長一點。我們不用刻意想要通過讀書來提高自己認知的深度,正如我前文所說,雖然讀完那麼多書你未必都能記得,但多多少少記憶裡總留些印象,當真正遇到問題時,只要知道從哪裡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可能就是讀書對你來說最大的收穫吧!

相關焦點

  • 張桂梅女校長:女子讀書可以改變三代人,窮人翻身,唯有讀書最快
    她只能讀書才走得出去,女孩子受教育,她可以改變三代人。我現在不是說做什麼好事,而是追求教育公平。」張桂梅女校長自從上次讓當全職太太的女生滾出去上了熱搜,引起人們的關注,而為人們所熟知。她是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高校長,12年間,共幫助1804名女生圓了大學夢,她被稱為「時代楷模」。
  • 愛讀書的女人,活得很高級
    俗話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愛讀書的話,其氣質就會顯得和不喜歡讀書的人不一樣。在我看來,這句話好像是會更加地適合對女人說,因為我們常常會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愛讀書的女人,活得很高級。喜歡讀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 讀書,成為更好的自己
    由此可見修身對於古人是基本要求,而要想修行德性,不僅依賴環境的薰陶,還需要向前人們學習,讀書則是最低的門檻,最優的成長方式。但是生活中會遇到許多讀了大量的書籍,卻對自己沒有什麼幫助的人們。事實上,愛讀書不一定會讀書,讀書時的心態也決定了我們理解能力,有時候好看真就不如好用。
  • 不讀書的人,到底輸掉了什麼?
    讀書可以幫助你思考,重塑自己的價值觀,讓你更明白自己到底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迷茫的時候,讀書最能讓人清醒。人在低谷期,朋友的勸慰或許能暫時平復心情,但前行的路還是得自己尋找。 讀書就是,在你迷茫時雪中送炭,讓你平復內心的浮躁,溫暖你前行的路。
  • 最美十首讀書詩詞:唯有書香最醉人
    讀書,可以獲知人類最精華的智慧;讀書,可以足不出戶便體驗別樣的人生;讀書,可以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讀書,可以將生活中的寂寞換成享受;讀書,實乃天下第一好事。《移居二首·其一》【晉代】陶淵明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 世界讀書日。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世界讀書日。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編輯:指尖花花世界讀書日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四時讀書樂春元·翁森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
  • 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人生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之前,我的一名讀者給我留言,留言的意思大概是:應該取消高中的制度,讓所有學生都去讀技術學校,增加我國的生產力,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情況。他認為,讀書是一件沒有用的事情,因為讀過書的人也會出來參加工作,讀書反而浪費時間,本末倒置。
  • 「阿莫西林失去了他的房子」:讀書與不讀書,差別在哪?
    在網上曝光的一段女車主與高管的對話錄音裡,面對高管避重就輕的態度,女車主再次展現了自己的邏輯和表達能力,把對方懟得幾乎無力反駁。不僅如此,最後她還跳脫出自己,直擊存在已久的不合理問題,提出了八點訴求:調查車輛來源、對車輛進行檢測、給出一個正式的道歉和情況說明……邏輯清晰,不卑不亢,處理事情有條不紊,令人嘆服。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真的是有區別的。
  • 「不讀書也一樣掙大錢啊!傻子才讀書!」
    「不讀書也一樣賺大錢啊!大學生一樣得給我打工,傻子才讀書!」(二)我無意再談直播行當中的種種奇葩事件,只是深感在類似的平臺和類似的粉絲群體中,「讀書無用論」正再次地成為某種信仰。而支撐這些人心中「讀書無用」的,不過是像芙伊伊這樣暴富的例子。
  • 世界正在懲罰不讀書的人,請告訴孩子!
    今年他開始參政,為了贏得政治資本,才決定去體驗底層百姓的生活,看看窮人們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然後這位滿腹經綸的精英分子便得出了「世界正在懲罰不讀書的人」這樣的結論。很顯然,他是認為,在香港那樣的社會,人之所以找不到好工作,是因為沒讀書,因為沒讀書,所以志短,因而更窮,因而更看不到遠方的路。如此循環往復,人就會被壓得永遠也翻不了身。
  • 古詩詞 |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呂蒙驕傲地說:「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個出自《資治通鑑》的小故事,以極其生動的筆墨,突出了讀書的重要性和它的巨大益處。臺灣作家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裡,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可見,讀書是生命的必須和心靈的旅行,每一個渴望在精神和心智上獲得成長的人,都必須刻苦讀書。
  • 人為什麼要好好讀書
    書籍可以傳授許多經驗,許多知識,好好讀書可以提高自己的修養。不是有句古詩這樣說的嗎?「腹有詩書氣自華。」當然,有些人也是可以選擇不讀書的。那些生活一帆風順的人,那些精神追求比較低的人,那些頑固不化愚昧的人,這些人,讀書的欲望幾乎沒有的。
  • 「讀書得間」
    你讀過以後,受到啟發,舉一反三,自己也產生新意,然後寫成文章,讓別的人也受到啟發,再舉一反三。」二是「必須」「需要」之意。讀書,必須著眼於「間」。南宋大學者朱熹有言:「讀書須是看著那縫隙處,方尋得道理透徹。若不見得縫隙,無由入得。看得縫隙時,脈絡自開。」以戲劇臺詞作喻,臺詞相當於「字面」,在某些情況下,你還要悟解背後的潛臺詞,所謂「話中有話」,這就得從對話之外思索他究竟想的是什麼。
  • 張文宏澄清年收入傳言:讀書不是唯一的路,卻是人生最好走的路!
    他們不是不怕苦,也不是不怕死。只是,他們更怕一輩子困在原地,失去過另一種生活的機會。出身貧寒的孩子心裡最清楚:上學,是他們與命運較量的唯一方式。不上學,就只能終生封閉在這個貧瘠的地方,看不到明天的出路。
  • 人不讀書,面目可憎
    我們看看唐人寫經,以及許多古書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書得來非易。自從有了印刷術,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於顯微膠片,讀書的方便無以復加。物以稀為貴。但是書究竟不是普通的貨物。書是人類的智慧的結晶,經驗的寶藏,所以儘管如今滿坑滿谷的都是書,書的價值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價廉未必貨色差,暢銷未必內容好。書的價值在於其內容的精到。
  • 以讀書為話題的作文:愛讀書讓生活更美好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偶然看到「運動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這句廣告語,引起了我的思考。當時我在想,除了運動,還有什麼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是美食?是旅遊?還是那個方面呢?思來想去,我的腦海中突然冒出了兩個字「讀書」。因為我很小的時候就非常愛看書,這一習慣的養成,不僅讓我開拓了眼界,學到了很多知識,而且,讓我的童年生活更加快樂!在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喜愛閱讀趣味盎然的童話故事書;到中年級的時候,我非常愛讀百科全書;到了五、六年級的時候,我最愛讀中外名著。
  • 愛讀書的人,即使獨處也不會孤獨
    謝謝所有書友的信任,也誠懇的邀請您,未來和我們一路同行。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讀書日,「讓讀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世界讀書日的這一宗旨讓其成為一個重要的日子——這樣的願景成為現實,每個人的生活都將更加美好,世界也將變得更加美好。 我們來看看有書的生活和沒有書的生活有什麼不一樣,幾個偉大人物有這方面的精闢論述。
  • 少年啊 唯有讀書與成長不可辜負
    現在,張老師感嘆讀書就像吃飯一樣,成了自己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家裡的書擺不下,就擺進了時光島裡,讓每一位來時光島的孩子也能與他共享讀書之幸。  接著張老師推薦了自己最鍾愛的《論語》,他在每年的9月28日都會捧起這本書讀一遍,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和感悟,他建議家長也要看看,當不會教育孩子的時候看看論語,借聖人言去教孩子。
  • 短視頻熱門文案,卻讓人感到害怕:不讀書的女孩,有多離譜?
    殊不知,婚姻不能改變一個女人的命運,讀書才能。02前段時間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的張桂梅校長,早就認為:「女孩子不應該是在家放牛、種地,拿低保,然後嫁人生子,也過著和父母同樣的生活,而是要好好讀書,走出大山,學習更多的知識,才能改變家庭的情況。」
  • 愛讀書的人總是容易被原諒
    我媽每次在親戚或者其它人面前替我開脫的時候,都是這麼說的:「她啊,讀書太多,讀傻了。你們別介意。」……竟然也就真的不介意了。接受了這個答案。讀書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真的說不清楚。讀書本身就是一件缺乏現實意義的事情。但至少,怎麼說呢,讀書讓人比較容易被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