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台灣著名學者龍應臺在港大演講時的一段視頻在網上火了,刷爆了各大網站和APP。這是她10月份演講時向臺下提問給自己人生帶來啟蒙的歌曲是哪首?坐在臺下的一位中年男性,據說是香港浸會大學的副校長周偉立拿著話筒說:「我想起進大學的時候,許多師兄帶我們唱《我的祖國》」!
龍應臺接到這樣一個回答,有些驚訝,或者說有些傻了!她故作鎮定的表示希望大家能唱一唱,她沒聽過。我們先不管她是真不知道還是假不知道,她心中肯定是覺得香港人應該不會唱這首「紅歌」。但讓她萬萬沒想到的是,歌聲從零散的開始,到最後越來越大聲,越來越整齊,全場大合唱,龍應臺最後尷尬的笑了!
為什麼我要說龍應臺是尷尬的笑了呢?我們需知道她提問啟蒙歌之前的演講內容。龍應臺這次演講的題目是「一首歌,一個時代」。龍應臺在演講中不如深情的表示「一首歌能夠經歷數十年依然不被忘記,是因為它是時代、是歷史,更是每一個人的回憶與安慰。」但龍應臺這些話並不是她想說的主要內容,最後她想說的其實是「歌有自己的腳,然後它走自己獨立的路。」著才是龍應臺前面鋪墊的全部企圖。
所以當全場齊聲高唱《我的祖國》的時候,龍應臺尷尬了,她傻了,她只能呵呵。
我們知道《我的祖國》是電影《上甘嶺》中的插曲,它由著名劉熾作曲,喬羽作詞,郭蘭英演唱。
《上甘嶺》是我國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的電影,它是根據電影劇本《24天》改編而成。1952年秋, 正當中美在板門店談判休會期間,美軍在朝鮮中部「三八線」 附近發動了大規模進攻, 企圖攻佔上甘嶺和五聖山, 借用武力達到他們在談判桌上達不到的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八連連長張忠發, 率領全連戰士堅守上甘嶺陣地。他們曾一度被切斷與後方的聯繫,缺糧缺彈缺水, 情況艱難, 但戰士們以驚人的毅力、頑強的意志, 在坑道裡堅持了24 天, 完成了拖住敵人的任務,使中國人民志願軍獲得大反攻的勝利, 從而扭轉了朝鮮戰場的形勢, 迫使美方代表在板門店重新坐下來談判, 並最終在停戰協定上簽了字。
因此《我的祖國》無疑是一首紅歌,但它與絕大多數的紅歌又有些不同。它沒有上綱上線的說教,沒有歌頌領袖的偉大,它通過歌詞形象生動描繪了大好河山,物產豐富,人民勤勞,胸襟開闊。我們的祖國是美麗的祖國,是英雄的祖國,是強大的祖國,這裡有明媚的風光,和平的陽光。整首歌曲詞曲水乳交融,相當益彰,成為了中國電影歌曲中最有生命的作品之一,甚至有網友毫不客氣的稱《我的祖國》可以稱為「副國歌」。
喬羽老師原本給這首歌定的名字僅僅是《一條大河》,後來才給成的《我的祖國》。原本是想用黃河,長江等代表,但喬羽老師覺得每個人印象中最深的應該還是自己家鄉的那條河,不管他知名還是不知名,但他都曾是自己小時候玩耍的大河,並由此引申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意義。
《我的祖國》是《上甘嶺》的插曲,但可能很少朋友知道電影還沒上映,這首歌卻已經火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當時這首歌是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進行的錄音,在那個年代人們也沒有什麼版權和內容保密意識。在電影還沒有上映之前,電臺便向全國播放了這首歌曲。於是很快,《我的祖國》便在城鄉到處迴響。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歌曲以滿腔的激情謳歌了中華人民的優秀品質,奏響了保家衛國的時代強音。至今沒當這首音樂響起,中國人心中都熱血沸騰,激動不已,民族的自豪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