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起2017上半年華語影壇橫空出世的黑馬,《岡仁波齊》當仁不讓。
一部無明星、無特效、非IP的小成本藝術片,講述的還是藏民朝聖這樣一個偏門題材,居然收穫了將近一個億的票房。
影片中,一隊藏民一步一跪地前行了2000多裡,風餐露宿,耗時一年行至神山岡仁波齊。這一路跪來的十幾萬個長頭,每一個都結結實實磕到了觀眾魂上,提醒著人們虔誠的強大力量。
《岡仁波齊》能成功,首先要歸功於導演張楊,他用毫不張揚的鏡頭語言,用極具紀實感的方式,去呈現了這片神秘藏地上的專屬故事。
張楊
張楊畢業於中戲導演系,與賈樟柯等人同為「第六代導演」。職業生涯前期,張楊擅長拍攝兼顧娛樂性和現實意義的喜劇片,處女作《愛情麻辣燙》便斬獲了金雞獎。其後,張楊拍攝了《洗澡》、《昨天》、《落葉歸根》、《飛躍老人院》等作品,成為了柏林、威尼斯等電影節上的常客。
《愛情麻辣燙》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年張楊突然一頭扎進藏地,一呆就是四、五年,作品風格也徹頭徹尾的轉變。
《岡仁波齊》的英文名叫Paths of the Soul,靈魂之路,這一路並非用腳走完,而是用魂貼於地面向前。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岡仁波齊》並非是張楊那段時間在藏區拍攝的唯一一部作品,它還有一部名字中同樣帶「魂」的孿生兄弟,它們都與「路」有關,有都講述著精神力量與人性善惡。
這部《岡仁波齊》的孿生兄弟名叫,《皮繩上的魂》。
兩部影片乍看之下相似之處頗多,實則極為不同甚至可以說截然相反。
總結起來,《皮繩上的魂》是一部具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西部公路片。
《岡仁波齊》的故事幾乎全部發生在318國道川藏線沿途,所經之處多是名勝,艱苦但不算艱險。
而《皮繩上的魂》90%的外景都是在阿里無人區拍攝的,向觀眾呈現了藏地更加原始、壯麗的自然風貌,當然也更加兇險。
影片取景跨越西藏境內8個不同的地方,一路2000多公裡,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影片中所呈現的西藏獨有的萬千風光,極盛美景,銀幕罕見!
張楊表示:「《皮繩上的魂》裡面景色本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包括雲、氣侯的感覺很有魔幻性,這種魔幻性跟我們選擇的題材非常接近。
詭麗魔幻的丹霞地貌,波光靜謐的海子,生機盎然的草原,巍峨雄渾的雪山,廣闊無際的沙漠……這無與倫比的無人區神秘景色,盡在《皮繩上的魂》。
影片中有個重要的場景,名叫掌紋地,相傳是蓮花生大師鎮妖伏魔的聖地。
這一場景取景自西藏札達土林境內,奇特的地貌,如巨人的手掌般覆蓋大地,導演張楊就是走到了這裡,才終於確定了心目中的」掌紋地「,覺得「電影可以開拍了。」
當然,自然盛景之美,呈現要靠攝影。《皮繩上的魂》榮膺上海電影節金爵獎最佳攝影,還提名了臺灣金馬獎最佳攝影,實至名歸。
郭達明是《皮繩上的魂》和《岡仁波齊》的攝影師,他和張楊用一整年時間,把西藏裡裡外外跑了個遍,用鏡頭記錄下這片聖土的變幻莫測和無二神性。
為了能給觀眾呈現最美的西藏風光,《皮繩上的魂》中的許多場景都只能在一天中的某個特定時間拍攝,且時間很短,一個場景甚至可能需要五六天才可以完成!
上影節的頒獎詞說,「《皮繩上的魂》用魔法般的影像記錄了西藏生活的點點滴滴,為我們呈現出了生命的真諦。」
除此之外,《皮繩上的魂》共拿下了6項金馬提名,以及金爵獎最佳影片提名。
影片的靈感來源於藏族知名作家扎西達娃的兩部短篇小說,一本叫《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一本叫《去拉薩的路上》。
張楊將兩本魔幻現實主義的小說糅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皮繩上的魂》中三條相互交融的故事線。
故事線一,講述作惡多端的男主塔貝,意外獲得一顆天珠,想靠著護送天珠給「掌紋地」的蓮花生大師,來尋求救贖。塔貝路遇孤獨牧羊女——瓊,以及通靈小啞巴——普,三人共同走上了冒險之路。
故事線二,講述執意尋找塔貝復仇的一對兄弟,執拗的追尋著塔貝的腳步。
故事線三,講述一個陷入創作瓶頸的作家,近乎著魔的去尋找自己小說中的主人公。
幾個故事的主角,有著某種執念,背負著沉重的罪孽,在命運驅使下,走上了破除心中魔障的道路。
《皮繩上的魂》的故事與無處不體現著原汁原味魔幻西藏,這是在全世界其他地域都找尋不到的特有氣質。
西藏與作為魔幻現實主義的發源地的南美,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
導演張揚說:「我也去過南美,發現那裡有很多相似性的東西,也是高原,天空地貌和西藏特別像,那裡的文化也有原始宗教、傳統宗教的影響,包括鬼神等很多的可能性,在西藏產生魔幻現實主義的作品,和這個地方的地貌、民族、宗教有非常緊密的聯繫。」
從《皮繩上的魂》中,我們不難看出美國西部片的風格,包括畫面,氣氛營造,甚至包括骨笛的音樂,都像是經典西部片。
片中人物伶俐的揮刀對決,更讓人聯想到牛仔的拔槍決戰。
人物的粗獷和主角的反英雄化,都讓人想到了萊昂內的《黃金三鏢客》等西部片中那些看似放浪形骸,實則心存善念的牛仔們。
《皮繩上的魂》中,展現人物騎馬穿行於戈壁的大遠景,不由讓人想起約翰·福特的《俠骨柔情》,迷幻、遼闊。
藏地無人區的蒼涼,配上藏民族文化的神秘和狂野,讓西部片和公路片兩種類型,在影片中產生了新的化學反應。
如果說《岡仁波齊》描繪了是真善美的延續,那《皮繩上的魂》展現的就是人物從貪嗔痴中解脫,找到自我,破除業障。
左手朝聖,右手降魔,如張楊自己所說,拍攝這兩部影片就是屬於他的修行,而人們看到的這一條道路的兩種路線,正是張楊修行結果的呈現,殊途同歸。
「在縱橫交錯的掌紋裡,只有一條是通往人間淨土的生存之路。」
《岡仁波齊》是對西藏人、事、物的忠實還原,《皮繩上的魂》呈現的則是張楊對照自己本心雕刻出的魔幻西藏,兩者描繪的是同一方淨土,讚美的也是同樣純淨、高潔的靈魂。
作為一部將西藏獨有的文化淋漓展現的影片,《皮繩上的魂》外有藏地絕美風光,內有粗獷魔幻的西部片故事,兩者融合產生的獨一無二氣質,對每個觀眾來說都是新鮮的體驗。
8月4日,《皮繩上的魂》登陸全國院線,帶你走進藏地無人區的深處,直面內心的善與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