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迪士尼的年度大作《花木蘭》強勢來襲,因為疫情原因,還真是一波三折,這部片從去年開始,一直宣傳到今年,在內地有好幾次撤檔,如今終於定檔在9月11日,也就是在後天,全國上映,大家期待嗎?
《花木蘭》在國外媒體上,熱評如潮,更是以600萬美元的票房驚豔世界,可謂是「票房登頂」,如此看來,《花木蘭》在國際上表現了不俗的成績。可是我們不要忘了,這部作品投資了3億美金,更不要忘了,花木蘭的故事,來源於我們中國歷史文化。
原本以為,疫情過後,《花木蘭》的上線,能夠拯救低迷的國內影視市場,向來觀眾是將作品的口碑放在第一位,但是,讓人意料之外,當「花木蘭衣錦還鄉」回到中國之後,卻表現出嚴重的「水土不服」的局面。
首先是主演劉亦菲,在迪士尼發布了定檔的消息之後,劉亦菲在社交平臺上轉發了一條信息,並寫道:「木蘭回家了,期待與你們相見」,立馬引發網友們的熱議,有人期待,有人吐槽,更多的是對劉亦菲提出種種質疑。
作為繼鞏俐、章子怡後,去年成為唯一華人的神仙姐姐劉亦菲,為何在國內如此掉價?
其實,我們也不難理解,就在今年3月前後,不光是劉亦菲,還有李連杰,鞏俐等主演,因為國籍問題遭受國內網友們的極力抵制,還多次上了熱搜,之後的好長一段時間才漸漸消停。
另一方面,魔改後的「花木蘭」太失敗,木蘭從軍的故事對國人來說太熟悉了,而劉亦菲所飾演的花木蘭真的與中國歷史的人物,相差甚遠,簡直面目全非。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相信很多人從小就會背誦這篇經典名作《木蘭辭》,書中所描述的花木蘭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大家閨秀的模樣,卻因可汗大點兵,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帶兵打仗本來是男人的事情,但花木蘭還是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算是中國古代的「大孝」吧。
花木蘭這份「大孝」與男扮女裝上戰場殺敵的英勇無畏,才是她能夠流傳千古的根本,歷史上的花木蘭,在人們心中,是一個真正「巾幗不讓鬚眉」的女中豪傑。心中裝著只有三個字:「忠、義、孝」,而「孝」應當為首。在迪士尼翻拍的影視作品《花木蘭》中,摒棄了木蘭身上最閃光的點。
在電影中,木蘭從小就喜歡舞刀弄槍,當著眾人的面,頻頻出醜,連累父母,被訓斥。這哪裡像一個知書達理。體諒父母的大家閨秀?
還有歷史上的花木蘭,出生低微,以男人的身份,女扮男裝,上戰場殺敵,雖身手不凡,英勇善戰,卻處處用女性的身份去戰鬥。再者,正因為花木蘭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平凡人,她無畏生死,替父從軍才顯得偉大,而電影中的她竟然是「鳳凰」守護的家族,身份尊貴,因為在明朝以前,鳳凰是「皇后」的專屬。不光如此,還過度「神化」,木蘭具有常人所沒有的神秘力量。這是玄幻片吧。
劉亦菲真的很美,無論是妝容,還是動作,堪稱驚豔,但這裡不是走秀,更不是比美大賽,花木蘭只不過是一個平常女子而已,過多的美化,反而不真實,女主光環太重。都說藝術無國界,但說這句話是有前提的,我們可以接受改編,但不要賦予她過多的奇幻色彩。花木蘭,因為平凡,所以美麗,因為平凡,所以偉大。
《花木蘭》在豆瓣上也讓人不忍視睹,從開始的4.9分,下降到今天的4.7分,如此的「上乘之作」竟不值5分,6萬多人的打分與評論,好評的卻寥寥無幾,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並非國內觀眾的眼光太苛刻。
槽點一:違背歷史,細節太過粗糙。
除了之前所說的花木蘭的形象與歷史上的人物形象相差甚遠,電影中的細節上看,顯得太過粗糙,例如網友們所說的:祠堂掛紅燈籠?軍營前立石像?年代與事實嚴重脫節,這是硬傷。
槽點二:中國文化被「妖魔化」。
電影中,大名鼎鼎的鞏俐竟然飾演了一個「女巫仙娘」的角色,在西方文化或故事中,「女巫」是不存在的,以這樣一個「黑魔法」女巫被導演設置為挑起柔然部落與中原戰爭的罪魁禍首。該影片完美陳述了中西方文化觀的巨大差異,也清晰地闡述了西方對東方文化的根本性不理解。我們可以理解西方,西方卻對中國一無所知。讓人覺得《花木蘭》純屬是買中國人情懷的!
槽點三:少兒不宜。
拋開之前所說的,花木蘭這個人物與歷史相違背不說,片中不斷出現的暴力鏡頭,包辦婚姻以及粗俗的言語,被美國電影協會(MPAA)評為 PG-13(不適於13歲以下兒童觀看)。
如此看來,真的很抱歉,這樣的「花木蘭」,我們真的接受不了!各位讀者朋友,你對於這部《花木蘭》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