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從朋友那品嘗了卡門A133,感覺口感非常不錯,所以特意去了解一下這款酒。了解後發現,這款酒選用的是西拉這個葡萄品種,它除去西拉這個名稱,原來還有很多其它的名稱,比如:設拉子,西拉子等,包括9個中文名和15個外文名。如果拿其中一個給你看,你都不會想到它們是同一個品種。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稱呼差異呢?
語言不同,叫法不同
其實,這就跟方言一樣,因為地區不同,文化風俗不同,稱呼就會有差異。
葡萄品種也是一樣的,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專業界定,就會出現稱呼差異,從而造成溝通障礙,著名的「解百納」商標事件就是這樣發生的。
「解百納」是法國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這個葡萄品種的音譯名稱,也是張裕公司最先音譯出來的。隨後「解百納」這個品種的爆火,各個葡萄酒企業都有推廣這款產品,但是這個時候,「解百納」這個名稱卻被張裕公司註冊成了私有商標,影響了其他企業的利益。
這就是沒有明確界定葡萄酒專業語言規範帶來的問題。
《葡萄與葡萄酒詞典》是國際葡萄酒知識接軌的橋梁
上個世紀40年代,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編寫出版了一部《葡萄與葡萄酒詞典》,這本詞典就明確界定葡萄酒專業語言,但是這本詞典當時只有七種語言,還不包括中文。
所以後來,為了更好地融入葡萄酒國際交流,展開國際葡萄酒業務。在2013年偉通酒業集團聯合中國現代葡萄酒產業之父,亞洲第一所國家級葡萄酒學院李華院長共同編譯該書的中文版(這也是O.I.V.授權的第八種出版語言)。
這本詞典不僅是翻譯了原有詞典內容,還結合了中國葡萄酒行業的實際情況,進行重新的規劃與整理,是一本符合中國國情的葡萄酒專業詞典。
它凝練了世界各國葡萄與葡萄酒教育、科研工作者和生產者的心血,權威性的詞條涵蓋了葡萄酒行業的方方面面,是各國與國際葡萄酒知識接軌的基礎橋梁;也讓中國的葡萄酒產業踏上更加國際化,通用化、精準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