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即將墜河,死亡的氣息比零下6℃的氣溫更讓人瑟瑟發抖。
「頭埋下,埋好了,頭埋下,埋好了……」
「我們逃生無望了,羅比叔叔。」
「我愛你,媽媽。」
「那兒有月亮和星辰,總有一條生路的。」
……
瞬間,燈滅了,孩子哭了,乘務員的提醒沒了,連恐懼都停了。
「疏散!立即疏散!」
這便是《薩利機長》裡的生死208秒中的一隅。(先說好,下文劇透有點嚴重)
故事根據2009年1月15日發生在美國紐約的真實事件改編,一起曾震驚世界的航空迫降。
也是空難史上五大生還奇蹟。
講述了1549客機遭遇鳥擊至使兩個引擎失去動力後,在機長果敢明智的決策下,緊急迫降在哈德遜河上,最終挽救了機上155名乘客的故事。
全部倖存,無一遇難。
(當年新聞圖片)
乍一看,以為又是部弘揚個人英雄主義的美國主旋律電影。
然而這個曾經的西部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老頭子怎麼可能這麼簡單!
他要做的,並不僅僅是塑造英雄,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帶給人關於「偏見」的反思。
沒錯,就是「偏見」,這個詞源於片中機長薩利的「敵對方」NTSB——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
NTSB的職責就是在空難發生後,通過一系列的調查,確定事故原因、事故發生時的條件和環境等,以預防同類事故的發生。
他們的絕殺是「挑刺」,始終懷疑薩利其實是做出了一個錯誤又危險的判斷,用一系列數據和演示來表示此次迫降完全可以返回拉瓜迪亞機場。
如果最終聽證會NTSB的推斷成立,機長將直接從「英雄」變成「肇事者」,變成一個偷取榮譽的「騙子」!
(聽證會現場)
注意到沒,這其實是種「偏見」。
如果你是個從業40年的專業飛行員,你就沒有資格出現絲毫偏差或錯誤。
同理。
如果你是個妙手回春的醫生,你就沒有資格造成患者的死亡。(請自覺聯繫各種醫患事故)
如果你是個功勳累累的運動員,你就沒有資格不得金牌。(請自覺聯繫奧運會昔日冠軍被罵事件)
……
人性明明如此的複雜,卻被要求像機器一樣精準運行。
委員會的質疑讓機長自己也迷惑了、他夢到電視裡對他的審判、出現墜機的幻覺,他好壓抑,他並不想成為受人膜拜的英雄,他只不過是做了該做的事情。
幸好,在委員會無情的「我真不明白你們兩位想達到什麼目的」的質問中,薩利提出了「人性的35秒」。
人性的35秒,是人類因素,是正常人面對初次經歷的反應時間,是承載著155條人命的壓力刻度,是給實際情況讓道的時機。
就是這35秒的差異,產生了和之前截然相反的結果,即將被定罪的機長出現了大轉機,不僅證實了他的決策正確,更加證實了「駕駛員並不是龐大機器結構中的一部分」。
在這裡,文章開頭所說的208秒機內戲又重新播了一遍,點睛之筆啊。
上一次我們帶著揪心的心情看,而這一次,則是讓觀眾通過已有信息,一起做出理性判斷,從而更能體會機長的不易。
當聽完208秒的飛機錄音後,薩利拉著副機長說「我覺得很驕傲」,一向的波瀾不驚,但這一次他笑得好釋懷。
所以,整部電影所說的這場危機根本不是飛機遇險事故,而是機長與調查部門的對峙,是理性與感性的對峙。
等等,你們不要誤以為社長一直在說調查部門的「不是」,仔細看看,不管是「偏見」還是「挑刺」等詞,社長都打了個引號。
雖然在片中委員會將人性的忽略達到了不尊重的地步,但委員會的這些人其實是一種程序、一種制度,發現沒有,在我們說他們對薩利機長「偏見」的時候,我們也對他們產生了「偏見」,很好玩,這下又得為委員會說下好話了。
委員會的調查可謂是無孔不入,各種數據、各種計算、各種演示,那種嚴謹、認真和專注的做事風格,我就問!這種精神值不值得我們學習!?
(聽證會的嚴肅現場)
跳出這些反思,我們來看看這部電影裡的感人之處。
好吧社長承認本人淚點低,最受不了生離死別、團結一致啥的,還有對生命的敬畏和對真實的尊重,簡直就是社長的軟肋。
偏偏這部電影都有。
不管是警察、醫務人員、消防員,還是紐約市民,能出力的統統毫不猶豫地投入救援,他們的執行力和反應力看得人熱血沸騰,想想陷入困境的遇險人員的心情,淚目。
那家差點坐不上飛機結果又差點撲街的父子,自始至終在互相尋找,直到最後通過電話互相邊哭邊笑表達對對方的愛,看著那傻逼兒子笑到極度天真的樣子,淚目。
機場空管的那個年輕小夥,感覺無力回天,默默流下眼淚,淚目。
還有化妝小妹的那個吻,酒店服務員的那個擁抱,酒吧老闆的交口稱讚,乘客們的深切感激(不知道在中國,會不會是「你怎麼開飛機的」這種尷尬局面)。
對了,還有薩利機長的妻子,雖然前面表現得有點現實(擔心薩利失業還不起房貸),但那句——我才發現,你也是那155人中的一員,我們差點失去你。
也是叫人心疼。
當然,我們的薩利機長的主角光環必須大,最讓我感動的一點是,當他聽到同事傳來155人全部生還的消息時,他不停重複著「155個,155個……」,這一刻,值得他一生回味。
最後,社長溫馨提醒,12月9日,看完電影正文一定不要急著走,後面彩蛋有現實畫面,告訴你們,真實的薩利機長看起來比湯姆·漢克斯更有氣度喲!
● 文章內圖片來自網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