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整個影史,超級英雄電影一直處於一種較為特殊的存在。在早期的時候,超級英雄電影基本類似於一種劍走偏鋒的類型片。
1997年呂克·貝松在《第五元素》中可以說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而接下來,《V字仇殺隊》和《守望者》也是對這種類型片的一次次創新。似乎直到第一部《鋼鐵俠》的誕生,才開啟了超英電影的狂潮,而超級英雄電影,也逐漸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一種存在,而美漫兩巨頭,漫威和DC(尤其是漫威)也是將超英商業電影這種電影類型做到了極致,變得家喻戶曉。
但似乎自從這種類型電影變得越來越大眾化,它們的可發展空間也變得越來越小。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超英電影逐漸成型的初期階段,有這樣一部電影,以創新的態度,為超級英雄創建了一個新的時代。作為一部商業片,它所到達的高度,是無數電影不可達到的。這部可以被稱作偉大的電影,便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在2008年導演的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
當年,在美漫剛剛崛起的時候,DC的蝙蝠俠和超人都是非常為人所熟知的角色,而在當時的漫威卻還沒有什麼名聲,真正為人知曉的英雄,其實也並不多。在之前,導演蒂姆·波頓已經將《蝙蝠俠》搬上了大銀幕,但由於這兩部電影中充斥著過多的令影迷感到不適的哥德式怪誕風格,所以這一次的改編其實並不成功。
而諾蘭的這部《蝙蝠俠:黑暗騎士》則可以算得上是對於蝙蝠俠這位漫畫人物最為成功的一次影視化,作為一部商業電影,它擁有著一部商業電影所具備的所有優點,但它又不拘泥於次,本片中所蘊涵的深度,也為所有的商業片都設立了一個高高在上的標杆,目前,幾乎沒有任何一部超英電影能夠超越它。
眾所周知,諾蘭在敘事結構上一直是非常超前的,但在這部電影中,諾蘭沒有用任何新穎巧妙的敘事技巧,而是用最四平八穩的平鋪直敘,為我們娓娓道來了一個最震撼的超英史詩。
克里斯多福·諾蘭
一,蝙蝠俠
蝙蝠俠,其實是一位非常與眾不同的超級英雄。戴上面具,他是夜神,是一位法外之徒,是一位在夜晚行俠仗義的俠盜,但在面具之下,他是布魯斯·韋恩,是一位花花公子,繼承著億萬家產,面具之下,他依然只是一位普通人。但矛盾的是,與其說他帶著蝙蝠俠的面具,不如說他真正的面具,其實就是布魯斯·韋恩,他是一位永遠無法回歸真正自我的普通人,只要他戴上了面具,他就是蝙蝠俠,就是夜神,他也有著屬於自己的原則,從不殺人。
雖然我們承認蝙蝠俠在諾蘭蝙蝠俠前傳三部曲的終章《黑暗騎士崛起》中,回歸了自我,真正成為了曾經的那個布魯斯·韋恩,但作為一個普通人,對於世間傷痛的承受,蝙蝠俠擔起的重擔,是艱辛且偉大的。如果說扎克·施耐德在《蝙蝠俠大戰超人》中將蝙蝠俠作為可以比肩神明的超級英雄的話,那諾蘭的蝙蝠俠則更加深入人心,諾蘭將蝙蝠俠作為一名普通人來看待,著重發掘了他的內心世界。
在諾蘭的影片中,蝙蝠俠更像是哥譚市的城市英雄,而不是一位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一個城市,就是一個大型的社會,而城市英雄,雖然是英雄,依然社會中密不可分的一份子。正義不需大義凜然,其實每一個人,只要挺身而出,他們都可以成為英雄。也正如蝙蝠俠所說,定義一個人的,不在於他的姓名,而在於他的所作所為。
但是,單單有英雄是不夠的,只有一位好的反派,才能造就一位好的英雄,因此,時勢造英雄,這句話說得沒錯。英雄其實是一個很被動的存在,英雄,是由惡所激發而出現的,如果社會中沒有惡的存在,那英雄的存在,也是毫無意義的。於是,小丑帶著他的那種充滿思辨性的惡來了。
二,小丑
影片中,小丑是偏執的,癲狂的,但他並不痴,給人帶來的,則更多是詭異,精明。他不斷地作惡,而他的這種瘋狂,來自於他與眾不同的世界觀。世間的所有規則,都只是表面上的表演,而唯一的秩序,就是混亂。
每一個人,只要將他們輕輕退一下,他們就會陷入瘋狂,社會也會陷入混亂,而在混亂中,適者生存,一切都是最公平的。正是因為如此,小丑的這種惡是有邏輯性的,也是一種更加純粹的動機,也正是因為如此,小丑才會一次次地將人們推一把。
從片頭的搶銀行開始,小丑就告訴每一個搶銀行的人,多殺一個人,就能夠多拿到一分錢。所有的劫匪都受到金錢的誘惑,去自相殘殺,最後,全軍覆沒。同樣的方法,也被用在蝙蝠俠身上。
小丑不僅想讓輕輕推一把蝙蝠俠,讓他墮落,更是想推一把哥譚市中的人們,讓他們變得瘋狂。為了能夠讓蝙蝠俠脫下面具,小丑利用恐慌,來煽動群眾,而恐慌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市民們失去了對蝙蝠俠的信任,轉而開始攻擊蝙蝠俠,讓他自首。也由此,牽扯出了另一個人物,雙面人哈維·丹特。
三,雙面人
不同於蝙蝠俠在暗中行俠仗義,哈維·丹特是城市中的檢察官,是一位光明騎士。他不需要面具,也可以像蝙蝠俠一樣,行俠仗義,懲治惡。起初,他幫蝙蝠俠擔下了罪名,承認自己是蝙蝠俠,而不是布魯斯·韋恩。
為了將市民們對於光明的信仰推翻,小丑甚至還將這種推一把的方式,用於了哈維·丹特身上。當蝙蝠俠與小丑在審訊室中對峙,蝙蝠俠質問小丑瑞秋(布魯斯·韋恩的青梅竹馬,同時也是哈維的現女友)和哈維的分別被綁架到哪裡。小丑故意將兩人的位置報反,蝙蝠俠去救瑞秋,卻救到了哈維·丹特,瑞秋卻不幸喪生於爆炸的火海中。
一切,似乎都被小丑玩弄於股掌之間,就連蝙蝠俠,也被小丑推了一把,做出了不理性的錯誤選擇。瑞秋死亡後,哈維變得痛苦,而痛苦容易使他不理智,以至於他也被小丑蠱惑,從城市的光明騎士墮落為雙面人,拋擲著硬幣的正反兩面,來決定人們的生死。
很多反派,他們的終極目標,是想要摧毀人們的身體,但小丑,摧毀的是人們的希望,人們的意志,這也正是他可怕的地方。
小丑在影片最後成功了嗎?其實,他並沒有,因為他低估了人們內心中善的力量。他想要進行一個實驗,兩艘撤離的輪船,每艘船上都裝著炸藥,引爆器則在對方的手中。一艘船裝著罪犯,另一艘裝著市民。誰先引爆對方,誰才有可能存活下來。的確,一開始,兩艘船上都產生了激烈的衝突,或行為,或語言,但最終,沒有一個人下手,因為每個人都想要活下來,但每個人,都不想手上帶著鮮血活著。
小丑的實驗,失敗了。同時失敗的,還有他對於雙面人所進行的實驗。當雙面人拋棄硬幣,想要決定警局局長妻兒的性命的時候,蝙蝠俠趕到了。他在硬幣丟出去的那一刻,撲倒了雙面人,與他一起從樓上摔下,雙面人死亡,硬幣落地,是正面。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光明騎士已經墮落為雙面人,於是蝙蝠俠決定自己擔起殺死雙面人的罪名,將哥譚市光明騎士的一面留給人們,因為最為重要的,其實是一位好人給人留下的意義與價值。
其實想一想,我們不難發現,蝙蝠俠和小丑其實非常相似,但又如此相反,如同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蝙蝠俠是黑暗騎士,代表著人性的善,但他又無視一切法律,懲惡揚善。
而小丑呢,他則更像蝙蝠俠的反面,無視任何世間規則,在人性的灰色地帶,輕鬆遊蕩,輕輕推一把別人,效果也立竿見影。這兩個角色,其實都頗有些以上帝視角看待世人的感覺,也頗有些「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感覺。
然而,小丑雖然看似掌控著全局,甚至將蝙蝠俠也玩弄於股掌之間,他最終還是失敗了。他並不是敗給蝙蝠俠,而是敗給了人性,敗給了人性中閃耀的一面。而蝙蝠俠,也會在一次次地被打倒後,站起來,變得更加堅強。
超級英雄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這部電影,其實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答案。超級英雄,是人們的一個信念,一個努力方向。他可以成為一個標誌,可以引導人們,在人們失去希望,或感到迷茫的時候,在黑暗之中,為人們指引一條光明的道路。蝙蝠俠就是這樣,他是一位沉默又警覺的守護者,一位黑暗中的騎士。諾蘭將文藝與商業結合,創造了一位真正的英雄,一位平凡又偉大的英雄,一位能夠給我們所有人帶來希望與信念的英雄,同時也為影史立上了一座難以超越的裡程碑。
《蝙蝠俠:黑暗騎士》豆瓣評分9.1分,點蟲蟲評分9.3分。
《蝙蝠俠:黑暗騎士》:9.3
圖片來自於網絡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趕緊掃碼關注點蟲蟲說電影。你的關注,是對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