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上)、(下)
The Dark Knight Return Ⅰ、Ⅱ
導演:傑·奧利瓦
配音:彼得·威樂/阿芮爾·溫特/凱莉·凱利/大衛·塞爾比/韋德·威廉士/麥可·艾默生/馬克·瓦雷
類型:動畫/動作
出品:美國華納
片長:76/76分鐘
推薦指數:★★★★
2010年,華納動畫片[元年]對弗蘭克·米勒漫畫原著《蝙蝠俠:元年》堪稱忠心耿耿,獲漫迷激賞。本片作為系列第二部,仍保持著對米勒漫畫的忠誠,作為[元年]後蝙蝠俠米勒版的完結篇。從對蝙蝠俠系列延續的意義上說,[黑暗騎士歸來]比[元年]走出了更遠,不僅為蝙蝠俠前半生總結陳詞,也開啟他完全隱於地下的後半生:黑夜給了他黑色的一切,他卻用來守護光明。
毫無疑問,本片能達到現在的高度,更多是因為米勒原著那無可挑剔的文本。從鮑伯·凱恩創造了蝙蝠俠之後,系列漫畫風靡美國多年。在米勒之前,曾有無數漫迷意淫過蝙蝠俠老去以後的故事,其模式大同小異,無非是城市再次陷入犯罪團夥手中,蝙蝠俠召集之前的同伴最後大戰一場,徹底蕩平一切罪惡根源。
《黑暗騎士歸來》也如此,但它之所以能被史蒂芬·金稱為「有史以來最好的漫畫作品」,是因為米勒在其中運用了大量的心理獨白,而且更加著重意境與場景的設置——一手化簡為繁,一手化繁為簡,令整部作品有了蝕骨銷魂的深度。
在經典的原著面前,任何一種上下其手都不是明智選擇,因而本片竭盡全力保持了對原著的忠實,人物設定和情節與原著保持相同是最基本的,甚至不少分鏡頭都與漫畫原作毫無二致。本片呈現的正是經米勒之手改建之後的哥譚——一切邪惡來源都出奇簡單,從來沒什麼複雜的陰謀詭計和玩弄奇技淫巧。
變種人犯罪的理由就是單純的變態,最愛玩的是「切片切丁」,他們的武器就是拳頭。也正因如此,變種人們崇拜的就是力量本身,極容易倒戈。而小丑最想粉碎的是蝙蝠俠的克制,因而雖然死在了蝙蝠俠手上,他卻贏了,燃燒的骸骨留下了那張詭異的笑臉。至於超人,他所代表的是體制本身。當蝙蝠俠站在燃燒的哥譚之巔,高呼「今夜,我就是法律」時,他已經完全站在體制對立面,成了那個統治者的眼中釘、肉中刺。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以米勒漫畫為底色的動漫和電影仍然會有人追捧,因為無論哪種形態的社會,都一樣需要反對的聲音,正如赫伯特·馬爾庫塞曾在《單向度的人》中寫道——發達的工業社會壓制了社會中的反對派和反對意見,壓制了人們內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從而使這個社會成為單向度的社會,使生活於其中的人成為單向度的人——沒有反對派的世界是可怕的,人們以為自己仍擁有無限自由,卻在不知不覺中淪為奴隸,散養的羔羊,而蝙蝠俠的存在,就是為了保留反對派火種。老兵不死,更不凋零。
不過在總長度只有三個多小時的上下兩部電影中完全照搬米勒的原著也是不可能的。因而影片相應地進行了縮寫與擴寫。
在上半部中,原著大量背景介紹都變成了電視新聞聯播,這樣做降低了敘事難度,但實事求是地說,也打亂了影片的節奏,好在有了上半部的鋪墊,下半部很輕鬆找到了超級英雄漫畫應有的節奏。
在擴寫改寫方面,最典型的莫過於影片開頭的一派亂世圖景,江湖上仍然有蝙蝠俠的傳說,但已不足以威懾犯罪勢力,上有官員腐敗,下有暴徒流竄,路上十人九盜,剩下一個是袒胸露乳的娼妓,虔誠的基督徒們胸前掛著牌子,上面寫著「審判日到了」,良人們沉默地躲在家中——布魯斯·韋恩走在街邊,在報紙上看到了一串珍珠項鍊。
「珍珠項鍊」這個梗首次出現,是在米勒《黑暗騎士》歸來之後的作品《元年》中,但這樣結合改編,無疑能更好地煽動觀者情緒。
在漫畫改編動畫的過程中,除了情節小幅合理改動,本片動作場面呈現相當有力,尤其是蝙蝠俠和超人的最後一戰中,兩個大塊頭拳拳到肉,隨時讓看客們腎上腺素飆升。
影片也是一場懷舊的盛宴,故人們輪番登場:綠箭俠越獄後斷臂,只得以嘴銜弓;纖腰豐臀的貓女贅肉橫生,重操舊業做起了媽媽桑;神奇女俠則在小丑利用貓女設計的COS中借屍還魂……看客們不免老淚縱橫,緬懷起英雄們鮮衣怒馬的年少時光,那時候,超人還是報社新人克拉克,用土得掉渣的辦法追著美女同事,蝙蝠俠則是人見人愛的高富帥,抓緊所有機會嘲笑他的同伴,卻在赴死前優雅地說:「我很榮幸,先生們」。而這就是影片最大的成功——儘管很多人都早已知曉劇情,但影片的每個燃點都轟然奏效。(文_山樹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