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騎士》是一部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克裡斯蒂安.貝爾、希斯.萊傑、麥可.凱恩、 艾倫·艾克哈特等主演的動作、犯罪、劇情電影,於2008年7月18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在蝙蝠俠在警官吉姆·戈登和檢查官哈維·登特的通力幫助下,無後顧之憂地繼續滿世界的奔波,與日益增長起來的犯罪威脅做著永無休止的爭鬥的故事。於2018年8月24日在北美重映。[1]
2009年,希斯·萊傑憑藉該片獲得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查德·金憑藉該片獲得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效剪輯獎。
從我接觸到蝙蝠俠漫畫時起,我就對故事所處的城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不全是因為故事的好看,反派的人格豐滿,而是,一座如此發達的城市(哥譚市有三千萬人口),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多的性格迥異的罪犯?
《黑暗騎士》只是講述了小丑與蝙蝠俠的糾葛,在這個背景之下,還有不計其數的反派在與蝙蝠俠鬥爭。可是,他們為什麼成為反派?遍數所有反派,沒有人是真正意義上為生活所迫,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靠自己的技能在社會上至少是中產階級,但是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理由讓他們走向犯罪的道路。在《黑暗騎士》中,小丑將哥譚市人民的這種奇特性質發掘到了極致,搶銀行?他臨時找人再利用人的自私殺死了所有同夥;黑幫想要有有規則的地下世界?略施小計就讓他們自相殘殺,為己所用;警察誓要將他繩之於法,於是他收買警察,連大檢察官都被他誘導成為了雙面人;蝙蝠俠是正義的?他讓蝙蝠俠變得人人得而誅之;最終,在他的終極考驗裡,哥譚市人民的正義感還是佔了上風,這才讓蝙蝠俠有了擊敗小丑的可能。
與小丑的膽大心細相比,電影裡哥譚人民的表現才真正讓我感興趣,為了醫藥費,最忠誠的警察可以背叛,因為戀人的死,最光明的騎士可以墮落,為了妻女的性命,最鐵血的鬥士可以認輸,那麼,正義難道真的得靠蝙蝠俠嗎?而更可怕的是,電影裡的情節在現實中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但凡造成重大影響的犯罪,罪犯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有一定技能的人,大家都怎麼了?為什麼命運之手能輕易的影響一個人?
有研究表明,資本主義下「Mid class」實際上是一個偽命題,在現代社會,無論你在哪個國家,中產階級的地位,實際上不堪一擊,在美國,基尼係數已經達到了0.45(中國:0.473,2013)。在中國,湯茜草[2]認為,所謂的中產階級,只不過是「一套房子就能消滅」的不穩定階層,如果家裡親人再遇到疑難雜症,那麼因病致貧可不是說說而已。
如果考慮到以上情形,那麼電影中的情景就極有可能發生在任何國家或地區。當社會中的大部分人都處於極大的焦慮當中,在有心人的挑撥之下,普通人到罪犯,就只有一步之遙。我的思考是,我雖然生活無憂,但是總有各種各樣的壓力使我生活在焦慮之中,那麼,如果命運之手撥動了我的琴弦,我會不會成為「Criminal」?在我看來,無論是資產階級領導下的無產階級政體,還是真正意義下的資本主義社會,終將成為哥譚。而每作一次類似的思考,我就會發現,我更相信共產主義了。
——正義的另一面是邪惡一個優秀的電影所包含的內核可以是充滿希望的,充滿真善美的,亦可以是振聾發聵的,發人深省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屬於後者。相比而言,《蝙蝠俠-黑暗騎士》在擁有一個很有哲學討論價值的內核的同時,還擁有一層漂亮的外衣:它的場景,它的情節,它的角色,它的畫面感,無一不是精品。在大製作的同時還能給人留下大思考,這不是一般的電影導演能把控得了的,而克里斯多福·諾蘭顯然是做到了。不同於諸多優秀電影,《黑暗騎士》的外衣更衝擊,更刺激。劇情跌宕起伏,合乎情理,哥譚市的人民如同普通居民一般,是標準的「理性人」;正面角色蝙蝠俠的打鬥以及黑科技;中型角色雙面人的正義到墮落;反面角色小丑的喪心病狂和精準算計,正派和反派之間互相滲透的力量摻雜讓這部電影即便是沒有內核也足以成為一部優秀的爆米花電影,更何況它的內核是正義,黑暗,以及人性的討論。
雖說電影的模式是俗套的正派反派鬥爭,最後正派打敗了反派(表面上)的模式,但不俗的是,正派的折損不是肉體上的折損,而是精神上的折損。在與小丑的不斷鬥爭中,蝙蝠俠慢慢發現了自己並不是完美的超級英雄。他發現了內心裡的惡,他在雙面人和瑞秋之間選擇了瑞秋,卻正中小丑下懷;他發現了自己的無助,當小丑佔上風時,即便是他一直保護的人民也願意交出蝙蝠俠,這其中不乏正義的代言人警察;他發現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多次被小丑設計,最後痛失好友哈維·丹特;他發現了自己的無奈,因為自己歸於正義一派,因此無論何時,他都不能以自作主張殺掉小丑。作為一名超級英雄,他的桎梏是如此之多,這也導致他多次交鋒中都敗於小丑手下,即使小丑沒有蝙蝠俠這麼多的裝備,那也已經足矣。小丑手裡的王牌是人性,是惡,是混亂。
人性的弱點永遠是可以被抓住的,雙面人哈維·丹特的弱點就是瑞秋。在瑞秋還活著的時候,哈維·丹特的形象高大偉岸,哥譚市的「罪惡剋星」,不畏挑戰,不懼犧牲,為了拯救正義不惜自己冒充蝙蝠俠,以肉身作誘餌勾引小丑出現。蝙蝠俠一度想塑造哈維·丹特的偉岸形象,以他給哥譚市注入希望。然而一切的一切都在瑞秋死亡後蕩然無存。雙面人保留了計謀和幹練的一面,但是被火焚燒的另一面,暴露出了他的仇恨和憤怒,而小丑則利用了他的仇恨和憤怒。這裡的細節處理意味深長,恰好被焚燒的半張臉的恐怖與醜惡,和比較完好的另外半張臉恰好形成了雙面人的性格,也恰好形成了蝙蝠俠和小丑站立的兩面,蝙蝠俠在左,小丑在右,中間是哈維·丹特的雙面。事實上,蝙蝠俠和小丑最後的王牌鬥爭,也集中在哈維·丹特一個人身上。最終蝙蝠俠依靠著出賣自己的舉動,把雙面人完整的半面臉轉向了正面,也把哥譚市的希望保留在了正面。雙面人最終成為了蝙蝠俠和小丑鬥爭的犧牲品,蝙蝠俠利用了他善的一面,小丑利用了他惡的一面,這也印證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蝙蝠俠和小丑,互相為彼此的另一部分。
但是最後這場戰役,無論是蝙蝠俠,還是小丑,都沒有完全地勝利。
在現實社會中,沒有蝙蝠俠和小丑,但每個人心中都住著蝙蝠俠和小丑。大家都是哈維·丹特,蝙蝠俠在左,小丑在右。沒有其中一方,另一方都不完整。正義的另一面是邪惡,這兩面組成的硬幣叫利益。所以哥譚市永遠沒有不再需要蝙蝠俠的一天,人們永遠沒有心中只存在正義或邪惡的一天。蝙蝠俠的無助在於,他永遠不能做到讓兩面臉都是正面的臉,他做的,也只能是把哈維·丹特的臉轉個方向,把正面的臉朝上,掩蓋住反面的臉。如此辯證的內核,又搭配上精彩紛呈的外衣,讓《蝙蝠俠—黑暗騎士》成為一部妙筆生花的傑作,也自然成為《蝙蝠俠》系列裡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
關注本公眾號,後臺回覆:黑暗騎士。打開百度雲盤即可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