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優秀的歷史劇,足以將書文上晦澀難懂的文字轉化為鮮活生動的視聽,引人入勝。
正如黑格爾所說,歷史劇是「向過去時代取材」與「維繫歷史忠實」的嚴謹藝術。在真實歷史事件的基礎上,它應以遵照史實為原則,進行藝術加工編寫,在不偏離事實的前提下達到戲劇藝術效果。
在古裝劇井噴的現今,歷史被商業架空,千篇一律的宮鬥之流標榜著「歷史正劇」,為人詬病。自此,能看上一部高度貼合史實的影視作品,並非易事。
良心好劇,一集入坑
近期,一部名為《長安十二時辰》的歷史懸疑劇悄然而至,驚為天人。
它憑藉尊重史實的改編、緊湊的劇情和出眾的畫面,一夜之間佔據國內各大電視劇排行榜首席,實力不凡。
《長安十二時辰》根據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周一圍、熱扎依等人參演。
在獨具匠心的探案劇集結構下,採用雙主角設定,以靖安司李必文戲線、不良帥張小敬武戲線兩條主線推動劇情發展。
本劇通篇故事劇情設定在十二時辰(24小時)之內,高度壓縮,節奏爽快,乾淨利落。目前已播出的12集口碑優秀,豆瓣5.6萬觀眾評分8.7分,屬國產劇良心之作。
《長安十二時辰》將時間設定在天寶三載(744年)元月十四日,距「安史之亂」還有11個年頭。
這一年,楊玉環入宮,安祿山官任範陽,盛世大唐正逐步走向衰落之道。
上元節前夕,長安城解禁開市,舉城聯歡,以此迎接盛大燈會到來。居民張燈結彩,千家萬戶沉浸在節日的祥和氣氛中。
然而在這一片平和的表象之下,卻隱藏著危機四伏的隱患——西域「狼衛」數十眾成員躲過衛兵盤查,悄悄潛入長安城,密謀在上元節燈會期間製造慌亂。
多國商賈雲集,全城百姓齊聚,皇帝也會親臨燈會。如若發生襲擊,後果必定不堪設想。放到現在來說,狼衛即是恐怖分子。
狼衛的到來,引起長安城臨時情報機構「靖安司」的密切關注。在此前行動中,協助靖安司辦案的旅賁軍已將大部分狼衛擊殺,但卻失手令其頭目曹破延脫逃。
旅賁軍隊長崔器的哥哥崔六郎,也在這次行動中暴露了暗樁(即臥底)身份,慘遭殺害。追捕餘寇,迫在眉睫。
秀才遇上兵,演繹大唐版「反恐24小時」
靖安司司丞李必(易烊千璽 飾),雖為弱冠之年,卻頗具謀略才能。在司丞身份之外,他則是太子的得力助手。
此次「抓狼行動」,正是由李必主掌大局搜集情報。他既是為了長安黎民百姓安危,也是為了大唐太子日後仕途。
在恩師何執正的教導下,李必有著不屬於這個年齡的沉穩與成熟,也有著一套屬於他自己的處事法則。
暗樁崔六郎遇害後,死囚張小敬(雷佳音 飾)成了追緝狼衛的不二人選。這既是靖安司「大案牘術」(可理解為古代大數據)的選拔結果,也是李必走的一步險棋。
張小敬何許人也?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帥,人稱「五尊閻羅」。他通三教九流,知黑白規矩,有勇有謀,重情重義。
因犯下重罪,他被打入死牢,縱使一身本領,再無用武之地。李必之所以用他,則是利用死囚對「生」的渴求。
不良帥張小敬成了靖安司李必手中的快刀——可殺人,亦可戕己。成敗之間,全由掌控。
在李必的抉擇和張小敬的使命之間,承載著長安一百零八坊百姓安危與大唐太子的仕途及命運,惟有全力以赴。
距離上元節燈會開幕僅有十二時辰,時間緊迫,刻不容緩。一場分秒必爭的大唐版「反恐24小時」,震撼上演!
鏡頭考究,動靜皆有戲
《長安十二時辰》對唐文化的研究解析十分到位,劇中道化服水平可圈可點,細節突出,還原度高。
在曹盾考究的鏡頭下,我們看到的是一座形象鮮活的長安城,和一百零八坊內血肉飽滿的人物形象。
開場一組長鏡頭順暢通透,它以窗為媒,從閨房內梳妝的女子過渡到樓下眺望的男子,達成呼應。
隨後循序推進,將觀眾視角自街巷轉移至城門,一鏡到底,完美呈現大唐太平盛世之景象。
旅賁軍圍剿狼衛的這場戲同樣採用了類似手法,將動態的打鬥場面置於跟隨劇情場景運動、推進、擺動的鏡頭之中,於橫向縱向拉伸延展視覺感官,直觀而又簡潔交待了劇情,酣暢淋漓,毫不拖泥帶水。
劇中張小敬在屋頂追捕落單狼衛的動作戲十分出彩,視覺衝擊強烈,令人印象深刻。
在俯拍鏡頭下,長安城內紅牆、青瓦、褐土盡收眼底。靜態布景下呈現出動態射出的狼煙弓箭、屋脊奔跑的張小敬,以及策馬逃竄的狼衛。動靜結合,內容豐富,層次分明。
在看《長安十二時辰》的過程中,總有一種看電影的錯覺,同時也有一種英美劇的既視感。
有些導演,把電影拍得像電視劇,毫無觀感。而有一些導演,硬是把電視劇拍出了電影的質感。
劇中所呈現的精彩打鬥場面遠不止此,為防劇透不再列舉。還望小夥伴們親自觀看,感受這部良心國產劇的魅力。
遵照史實,細節值得推敲
尊重自己的創作,才能獲得觀眾的尊重。在這個商業化時代,藝術創作正在被利益榨取價值。
古裝劇向來是亞洲觀眾的偏愛,在日益流水化、模式化的拍攝製作中,多數古裝劇已丟失了歷史的靈魂。
利益驅使下,鮮有人會沉下心來考究歷史、研究細節,從而催生了一部又一部毫無營養的流量古裝劇。
至少在《長安十二時辰》中,觀眾們看到了大唐該有的樣子。這其中包括對道具、化妝、服裝的歷史真實性還原塑造。
無論是男性角色的蓮冠、缺胯袍、織錦胡服、龜背甲,抑或是女性角色的披帛、紫草印染,都深得唐朝衣飾文化的精髓。
從主演到群演,從老者到孩童,從宮闕至巷弄,唐文化的符號印記無處不在。處處細節,處處精髓。
作為該劇題幹,「十二時辰」豈可不做文章?古代計時單位子、醜 、寅、卯 、辰 、巳 、午 、未、申 、酉 、戌 、亥,被注重細節的劇組團隊融入片頭,顯現於日晷之上,每一集不盡相同。
片首的異同不單體現在單集名稱上,還巧妙展現出十二時辰流逝過程中陽光照射於日晷之上,所呈現出的不同色澤變化,十分微妙。
在穿越、宮鬥、玄幻題材佔據國產劇高地之時,能半路殺出這麼一部製作精良、尊重史實的良心劇,實屬驚喜。
當下「生死七分鐘,黃金前三集」的觀影追劇定律下,《長安十二時辰》草蛇灰線的懸疑劇情環環相扣,足以讓人有一探究竟的欲望。
願《長安十二時辰》後續劇集仍可保持目前水準,戒驕戒躁,穩紮穩打,扛起國產劇良心大旗,帶領我們夢回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