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有劇透,介意慎入。寫得不錯,不枉費看官三五分鐘。
昨日,發現國產劇《長安十二時辰》豆瓣評分高達8.7,網上刷屏,遂一口氣看完12集。
這一次,居然沒有快進,即便是中間插播的廣告《長安娛樂時間》都沒有錯過一秒鐘。
俺這是腫麼了?中年大叔重燃激情,不顧老腰,盯著電腦,熬了個通宵啊!
簡直是老夫聊發少年狂!
如此神劇,經年未見,實在是讓人情不自已,欲罷不能!
原著乃文學鬼才馬伯庸,導演是拍過《海上牧雲記》的曹盾,主演有緋聞男友雷佳音,有四字小鮮肉易烊千璽,還有戲瘋子周一圍,老戲骨韓童生等等。
服裝道具、場景設置、人物造型、語言對話,各種考究,處處學問,全面精良,無限快感!
為什麼會這麼好?
馬伯庸立了大半功勞。內容為王時代,放眼國產劇,凡成功者皆離不開優質而具有IP潛質的原著。
馬伯庸不僅擁有深厚的歷史修養,還具備超越天際的想像力,這造就了他的作品瑰麗奇絕,嘆為觀止。
《長安十二時辰》即是典型代表。更神奇的是,這部作品融入了現代大片的邏輯架構、情節設置。
正如嚴歌苓所說,寫作的時候自己腦海裡映現的是影視畫面,由此生產的作品,大大降低了改編難度,也利於保持原著風格和精髓。
可以說,這是美劇《反恐24小時》的中國版。
故事的導火索便是民族衝突,狼衛利用上元節取消宵禁的時機,潛入長安,意圖製造一起造成重大傷亡乃至毀滅帝都的暴恐事件。
當然,大唐也不是吃素的,有著豐富的對外作戰和對內維穩經驗,第一時間就掌握了情報。
不過,痴情郎唐玄宗夜夜笙歌,春從春遊,「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索性將這一重任交給了太子。
多半也是考驗太子,一旦功成,則可交付天下。若敗,還是讓右相林九郎代政罷了。
應對這種重大突發事件,彼時的大唐,跟現在的處理手法差不多。
首先,太子牽頭設立臨時機構靖安司,有紅頭文件,有印章,有權。
其次,成立領導小組,任自號「四明狂客」的秘書監賀知章為組長,任大才子李泌為常務副組長(這倆人可都是領導秘書出身啊),然後從各職能部門抽調精幹力量,集中辦公。
第三,覓得一處太子私宅,權作臨時辦公場所,並以虎賁軍為一線執法警隊。
最後,於長安要害處設立望樓百座,運用大案牘術,採取二進位情報傳遞法,日夜不息,風雨兼程,加班加成狗。
所有這一切,目的只有一個:挫敗狼衛的恐怖襲擊。
而要挫敗這一驚天陰謀面臨很多困難,時間緊迫,只有十二個時辰;而且只有一個人才有機會力挽狂瀾。
這個人……等等,好萊塢的套路來了!
這個人果然是一個死囚!
同志,想想,這樣的畫面是不是很熟悉?拯救天下的英雄因被誣陷鋃鐺入獄,當政府面對困局一籌莫展時,突然想起了那個海軍陸戰隊隊員,曾經在越南或者阿富汗戰爭中獨闖龍潭,奇蹟存活……
接下來的鏡頭,便是把這個蓬頭垢面、生無可戀之人從監獄裡提出來,然後,長官親自接見,承諾只要你解決了這次危機,就會給你自由。
此時,死囚一開始否認連連,後被長官的崇高理想所感染,為了黎民百姓免遭屠戮,為了拯救世界,長嘆一聲,勉為其難,罵罵咧咧地接受了這個mission。
死囚就是張小敬。
野史上說,張小敬實有其人,他本是吐蕃一名騎士,在馬嵬坡憤而將楊國忠射殺,引發騷亂,導致士兵逼迫天子處死楊貴妃,這就是著名的馬嵬坡兵變。
小敬同志看上去兇神惡煞,性情古怪,其實心底善良,人設非常符合現代觀眾的口味。
張小敬名聲在外,到處都是他的線人,所以,一開始是順利的,可隨著劇情的展開,你會發現,事情並不簡單。
張小敬的身世之謎連同他怒殺上司和34人的案情浮出水面,層層深入,抽絲剝繭,帶出了長安城繁盛背後的陰暗腐敗,驚天陰謀一個比一個有腦洞。當然,少不了高層之間的勾心鬥角,政治博弈。
到頭來發現,這不是跟《反恐24小時》一樣嘛!所謂的恐怖襲擊,不過是政治對手的暗殺行動罷了。
於是乎,這部劇集融合了古典和現代,英雄主義與集體主義,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三教九流,縱橫捭闔,你來我往,血流成河。
誠如易中天所說:唐在馬上,宋在閨房,明在市井。
大唐真是一個橫掃四方、威震四海的軍國主義大帝國!這也是長安城氣勢恢宏、璨若星河的根本原因。
故事的表現手法不僅是美劇式,就連表現出的價值觀也頗具西方色彩。
比如,恐怖分子代表崔延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七歲的女兒,家庭至上,父愛如山,這其實在那個時代是不可能的。
再如,聞染為了救恩公一個人,寧肯犧牲長安百萬百姓,這不是美國大片慣常的套路和西方所謂的人權嗎?
又比如,崔旅帥作為將軍,直言為了能讓普通人好好活著才屈尊混跡於爾虞我詐的官場,奔波於吞噬人心、世風日下的帝都長安……
這也太小資了吧!
寫到這裡,翻看《長安十二時辰》參考,至最後一頁,嗚呼!
原來,作者在《後記》中這樣寫到:為了讓這一特質更加明顯,我還重新把劇情做了切割,就像美劇《24小時》的分集方式那樣,每半個時辰為一章,一共二十四章,正好是一天時間。
真的是英雄所見略同啊。
馬伯庸一定是深入研究過將歷史小說寫得出神入化的大仲馬,也踐行了後者「把小說掛在歷史的釘子上」的名言。
《長安十二時辰》便是用真實的時代背景與歷史人物為主幹,添上極具個性化的想像,衍生出曲折離奇的情節,還有傳奇式的英雄人物。
就連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一樣的才子佳人悲情故事,都在瞳兒和秦郎身上上演。
還有崑崙奴,拜火教,伊斯蘭……
大唐盛世的文人武士、世族大家、三教九流都被捲入了一場意圖毀滅長安城的陰謀,成了痞子英雄張小敬的陪襯和布景。
歷史與現實縱橫交錯,馬伯庸織了一張精巧的敘事網絡,勾畫出長安城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各色剪影。
值得玩味的是,賀知章感嘆說他的那首童謠《詠柳》傳到宮中,竟成了諷刺時政的證據:
「碧玉妝成一樹高」,意思是太子已經成勢了;「萬條垂下綠絲絛」,朝中追隨者眾;「不知細葉誰裁出」,是誰造就了這種局面呢?「二月初風似剪刀」,聖上似暖還寒的態度,正是始作俑者。
只能說,不是我智商不在線,實在是高層套路深吶。
故事發生時,賀知章已86歲,遂告老還鄉,基本上符合史實。
李泌七歲能文,素有神童美譽,博學多才,道法超然,在平定安史之亂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後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同宰相),人稱「白衣宰相」。
歷史上,關於姚汝能的文獻極少,他只留下一本野史《安祿山事跡》(唐傳奇)。前文中說到的張小敬怒殺楊國忠,便是出自該書。
那個因愛馬綠眉死、幹謁詩文毀而怒殺狼衛的書生程參,其實就是大詩人岑參。賀知章名滿天下、官至三品的時候,他還是個寒窗苦讀的秀才。
郭利仕其實就是高力士,官至驃騎大將軍,位居三公之上,乃武階最高官。
這位李隆基最為寵信的宦官,一生忠心耿耿,與玄宗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劇集中,郭利仕因一隻茶盞而失寵,實在是不可信。
元載就更不用多說了,這個政治投機者,依靠厚黑學,扶搖直上,迅速登上人生巔峰,可終究因太過於專權跋扈,奢靡腐敗,被寵信他的皇帝賜死。
天寶三年,民間盛傳長安有神火降臨,死傷甚多,官方卻諱莫如深。
馬伯庸用這一神秘的事件,將上述歷史上的人物串聯起來,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曲折離奇,錯綜複雜,邏輯緊密,節奏極快,一環扣一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旦看了第一集,就像上了發條,再也無法鬆弛,官場、權勢、陰謀、恐襲一層套著一層,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是真的好看!
唯一不解的是,天寶年間也改成天保年間,而原著中用的皆是歷史人名,到了劇集中,換成了化名。
李泌改成李必,賀知章改成何秘書監,高力士成了郭利仕,岑參改成了程參,權傾一時的右相李林甫改成了林九郎,而前者曾被稱為「十郎」……
恐怕不只是為了忌諱歷史事實。
難道另有隱情?
嗯,當今的故事不宜直說,便披上歷史的外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