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王榮海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鄒斌 通訊員劉英 甘超遜
用2米床單作畫,繪就鍾南山等抗疫英雄風採;一紙按下紅手印的遺囑,寫下80後志願者不顧個人安危積極參與抗疫志願服務的決心。
疫情發生以來,武漢市檔案館與時間賽跑,開展疫情防控檔案徵集。
援鄂醫護人員籤名的防護服、寫著「中國挺住,武漢加油」的布畫、別具紀念意義的天河機場愛心登機牌、援鄂防疫高鐵紀念卡、志願者用過的對講機……一件件市民身邊的戰「疫」物件,留下武漢眾志成城、齊心抗疫、共克時艱的珍貴記憶。楚天都市報記者近日走進武漢市檔案館,挖掘疫情防控實物徵集背後令人動容的故事。
用2米床單當畫紙 63歲美術老師為抗疫一線人員作畫
在武漢市檔案館收集到的疫情防控實物檔案中,不少為民間人士捐贈。美術老師易小陽創作的大型丙烯布畫和抗疫主題速寫被收集入館。
今年63歲的易小陽,1984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是該校雕塑系的首屆學生。畢業之後他一直擔任美術老師。退休後,他閒不住,堅持創作。他在漢陽區鍾家村西大街一面牆上手繪老西大街風貌,綿延數百米的「牆面人物誌」,成為武漢富有特色的城市記憶。
武漢市檔案館疫情防控檔案收集工作專班人員介紹,他們是3月份將易小陽捐贈的這幅大型丙烯布畫和抗疫主題速寫收集入館的。
記者在武漢市檔案館看到,這幅大型丙烯布畫長2米,寬2米,展開就是一塊大布。大幅畫布上寫著:「中國加油,武漢挺住」。畫布上,飽含深情的鐘南山院士的速寫、武漢長江大橋上急馳的救護車、奔走救援的醫護人員的表情讓人心潮湧動。
為何要選擇床單來作畫?易小陽介說,疫情期間無法買到大幅的畫紙,只能找替代品,後來熱心鄰居提供了一張床單。由於畫幅太大,屋裡沒法創作,他只好把床單鋪平在小區一處空曠位置進行創作。畫作創作完成,還被鄰居們用撕成條的被單掛到了小區服務中心門口。
在一冊速寫本上,下沉社區值守的黨員幹部,上門排查的社區工作者,配送物品的快遞小哥等,都是他筆下的主人公。
疫情期間,易小陽的家裡也遭遇坎坷。92歲的老母親因心臟問題於今年大年初一不幸去世。疫情發生前期自己在家中隔離,心緒低沉,但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的事跡使他十分感動,心中生出一種使命感,「我要拿起畫筆,來畫下這些保護我們的人」。
易小陽坦言,當時捐贈給檔案館時心中確實還有些不舍,但想到這些畫在武漢市檔案館保存和展出後,可以讓更多的人記住這段歷史,也算是為抗擊疫情,為社會做一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公交司機為醫療隊員拍照 自費做成畫冊贈白衣天使
疫情期間,武漢公交車司機馮豔斌從事援漢醫療隊接運工作,每天用手機拍下抗疫英雄的美麗瞬間,然後做成畫冊。這次武漢市檔案館徵集防控疫情實物檔案,他自費出版的「戰疫紀念畫冊」和其本人的四川援紅會醫院醫療隊工作證被該館收藏。
馮豔斌是武漢207路公交車駕駛員。疫情期間,他主要負責接運援漢醫療隊員,與四川第二批援漢醫療隊員接觸最多。「那段時間,幾乎每天跟援漢醫療隊員打交道,他們千裡迢迢來到武漢,救護武漢的病患,他們是我們的真心英雄。」在住地酒店,馮豔斌用手機拍了醫療隊員在酒店的合影、隊員們過生日、隊員們撤離等內容的照片,並做成了畫冊。
從精選照片、文字說明到聯繫印刷企業,他前後忙碌了差不多一個月,花費6000多元,一共製作了180本紀念畫冊。
為了表達感恩之心,馮豔斌決定,趁著近期休年假的機會自駕去四川,將畫冊一一送到隊員們所在的醫院以及隊員們手上。「製作戰疫紀念畫冊贈給援漢醫療隊,想表達一個普通的武漢人對他們的深深敬意與感激之情!」馮豔斌說。
擔心發生不測 志願者寫下遺囑
「如果在這次志願服務過程中遭遇不測,請我侄兒作為我遺囑的執行人。」在武漢市檔案館收藏到的實物檔案中,一份按著手印的遺囑引人注意。
寫這份遺囑的市民童女士是武漢市一位80後志願者。她告訴記者,疫情之初情況特殊,不知道會面臨什麼情況,當時自己也在生病,於是就寫下了這份遺囑。
童女士解釋,自己是單親孩子的媽,兒子剛上初中,於是就將侄兒作為遺囑的執行人。
童女士學過中醫,曾經在醫院做過醫生助理,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她曾經想去一線幫忙,到醫院當義工,但是因為疫情情況特殊,這一請求並未獲準。後來她就加入了志願者團隊,先是在志願者微信群裡幫助調度醫療防護物資的運輸。後來各地的醫護人員和防護物資到位了,她又加入了一個尋找生活物資的志願團隊,幫助孤寡老人尋找平價生活用品。
最讓童女士感動的是,一位來自山東濱州的網友看到她的事跡後,手工製作了一張畫報寄給了她。這次她除了向檔案館捐贈手書遺囑外,還捐贈了個人的戰疫英雄證和網友寄給她的這張手工海報。
實物檔案進館前會消殺處理
疫情發生以來,武漢市檔案館與時間賽跑,積極廣泛收集疫情防控檔案尤其是實物檔案。
3月17日,各地援鄂醫療隊開始分批踏上歸程。當天下午,武漢市檔案館疫情防控檔案收集工作專班人員趕到位於常青路的北京、上海、陝西援鄂醫療隊部分隊員的駐地,收集疫情防控檔案。陝西天佑醫療集團援鄂醫療隊的兩位姑娘楊瑤、邢冬梅,捐出了各自疫情防控期間使用的袖章,兩位姑娘在袖章上寫下「油潑麵助力熱乾麵」「武漢必勝」等祝福語,並細心地將袖章做了消殺處理。在上海援鄂醫療隊員郭玉石捐出的一件防護服上,寫滿了隊員的籤名和祝福。
由於疫情期間特殊,所有收集上來的疫情防控實物都會進行消殺處理。有的熱心市民在捐贈時還會主動對捐贈的物件進行消毒處理。
一排排援鄂醫療隊員使用過的袖章、一件件寫有醫護人員籤名的防護服、一張張戴著口罩的照片…… 目前,該館已徵集入館的援漢醫療隊籤名袖章、醫護用品、社區防控資料、照片、抗疫日記、來往書信等實物1500餘件。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每個人都是戰士,在疫情防控過程中,無處不在地產生著具有保存價值的文字、視頻、實物等檔案資料。武漢市檔案館有關負責人介紹,期待更多單位或個人提供戰「疫」檔案資料或徵集線索,能真實完整保存武漢這座英雄之城的抗疫歷史,同時也為武漢今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應對公共突發事件、推進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重要檔案資料和參考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