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伊拉克前,孫必幹大使在約旦駐地與武警隊員合影(居中為孫大使,右三為隊長席栓柱,左三為副隊長李亞光)。攝/新華社記者操鳳琴
最近,兩名中國人質在巴基斯坦遇害,這讓我想起了十多年前在伊拉克,曾親歷和親知過的兩次營救被綁架同胞事件,其驚心動魂之程度,不亞於驚險電影大片。
伊拉克戰爭結束後,薩達姆束手被擒,美國及其支持的伊拉克新政權還未站穩腳跟,伊拉克基本處於真空狀態。中國官方和民間的一些公司開始進軍巴格達,一些勞工也聽信中介的忽悠,來到伊拉克「淘金」。
進入伊拉克,必須轉道鄰國約旦。我當時任新華社駐約旦記者,敏感地發現最近來此的華人在增多,通過調查,我寫了一篇內參:《索要高價勞務費哄騙國人到伊拉克的苗頭值得關注》,提醒國內有關方面要預防國人被綁架。
但遺憾的是,當時國內瀰漫的基本是盲目樂觀主義精神——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都是好朋友,中東的恐怖分子怎麼會拿友好的中國人開刀呢?——這篇內參沒有引起重視,沒多久就有中國七名勞工在伊拉克被綁架,事實證明,恐怖分子的目標是不分國籍、民族和膚色的。
劫持
2004年4月11日,7名從中國工人從福建赴伊拉克打工,在伊拉克中部城市費盧傑至北部城市摩蘇爾的公路上被不明身份的武裝分子扣押。
阿拉伯電視臺率先獲得消息,滾動字幕報導:「7名中國人在費盧傑被綁架。」這一消息立刻震動了在伊拉克的中國人。一同震驚的還有國內上上下下,畢竟,這是中國人在海外的第一起被綁架事件。
當時中國駐伊拉克大使館剛剛復館不到兩個月,駐伊大使為孫必幹。復館之初,為了保證安全,中央還派了6名武警特戰隊員隨復館小組警衛。獲知人質劫持事件後,中國駐伊拉克使館、新華社巴格達分社記者及駐伊中國公司紛紛行動起來,通過各種渠道打聽他們的下落。
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一個組織——伊拉克穆斯林長老會。這是個宗教組織,而中東地區的宗教組織有時起著政府難以起到的特殊作用。這個長老會在當地很有影響力。
但是長老會表示暫沒有接到有關的消息。孫必幹大使在臨時拼起來的餐桌上辦公,不停地與伊拉克臨時政府外交部、內政部及伊臨管會主席團聯繫,頻繁約見各方人士,並在當地電視臺上用阿拉伯語呼籲恐怖分子立即釋放人質。
當時的中國最高領導人也對國人遭劫持十分關注,指示外交部和有關駐外使領館全力開展營救工作,中國外長親自與伊臨時政府外長通話,要求伊方協助解救。
經穆斯林長老會出面斡旋,這七名人質最終獲釋,被送回到長老會所在的清真寺,中國外交官在使館警衛隊副隊長李亞光等的護衛下來到清真寺,將他們領回。 七名人質總算解救成功了。
這次營救,應該說比較順利,雖然牽動各方,但營救者本身尚沒有多大風險。而大半年之後,伊拉克又發生第二起綁架中國人事件。
在伊拉克,警衛隊員護送孫大使公務活動。
二次遇險
2005年1月,正值國內春節前夕,又有8名在伊拉克打工的工人被綁架。當時,這 8名工人正租車趕往約旦。從伊拉克回國乘飛機要從鄰國約旦轉機,不僅飛機班次少,而且價格昂貴。中國工人們為了省錢,於是決定租車前往約旦。沒想到在途經反美武裝最活躍的費盧傑和拉馬迪地區時,被當地武裝組織劫持。
彼時,伊拉克局勢不穩,境內各種形式的抵抗、暴力、恐怖活動此起彼伏,槍擊事件、汽車爆炸、人體炸彈接連不斷。巴格達更被戰火摧殘得滿目瘡痍。走在街上,到處都是美軍軍車,街邊的汽車可能成為下一個爆炸點,槍聲、爆炸聲更成為尋常之事。
到了夜晚,空無人煙的巴格達街道更透露著危險的氣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駐伊拉克大使館的工作人員還要馬不停蹄地尋找人質線索。
恐怖分子綁架中國福建八名人質。
當時使館人手少,一方面要確保使館駐地不被恐怖分子搞自殺性爆炸襲擊,另一方面還不能死守在相對安全的使館裡,要冒著四處爆炸的危險外出,動用一切渠道活動,在各大媒體宣讀營救聲明,竭力營救這八人。
當時中國駐伊拉克大使是楊洪林,使館警衛隊長席栓柱回憶:每次護衛外交官出門尋找營救途徑時,槍拿到手裡,心裡壓力就特別大,一要確保中國外交人員的安全,二要確保自身安全。
「可以說,他們的生命都在我肩頭」。碰到堵車,或者有穿著長袍的乞丐靠近汽車,他們就很緊張——誰知道哪輛車是汽車炸彈?誰知道長袍子下有沒有藏著武器?風吹著門動,他們也會下意識地跳起來拿槍,以至於回國後,心理上的抑鬱和壓力遲遲緩解不過來。
警衛隊員護送楊洪林大使出席公務活動。
中央為此事還專門向伊拉克派來營救人質特別工作小組,與使館並肩工作。五天後,營救努力總算有成果了:一個神秘的線人給使館打來電話:八名人質將被釋放。地點可能是伊拉克最危險的遜尼三角地帶,距離使館所在的首都巴格達有一兩百公裡,這條路是死亡之神經常光顧的「死亡之路」。
而中國方面並不知道這個線人消息的可信度如何。也許對方只是誘敵深入、將中國外交官們也「一網打盡」?而且那地方面積太大,「撈人」簡直就是大海撈針。即便如此,他們還是決定冒險一搏。使館人員表示,一定要將中國同胞救出來,「哪怕用我們的命,換回他們的命。」
隨後,在各方的努力下,武裝分子有了回應,他們要求工作組人員在夜間前往指定地點談判。
營救
這給使館警衛隊出了個難題,畢竟6人的警衛隊本就人少,這次既要兼顧保衛使館,又要解救人質,怎麼安排?隊長席栓柱決定自己親自帶隊,護衛大使解救人質。這一次,他們帶上了輕機關槍。
「臨行前,出發營救的每個人都錄了音,留下遺囑,使館留守人員和出去營救的人合影,默默地把我們送上車,大家誰也不說話,也許這就是永別了…….」
漆黑夜色中,營救小組出發了。一兩百多公裡的行程中,為防止遭遇不測,也為了向綁架分子表示誠意,所有人全部切斷通信,與外界隔絕一切聯繫。這也為他們帶來了另一個風險,一旦發生意外,他們將無法和外界取得聯繫。
趕路的過程,大家粒米未沾,杯水未喝。營救小組,在那片廣闊的區域挨個打聽,終於從當地的長老口中獲知了準確的控制人質地點。
經歷2個小時,營救小組的車輛成功穿越了死亡之路,抵達了武裝分子要求到達的指定地點。
然而這並不是結束,營救之路才剛剛開始。營救小組到達後,席栓柱第一個下車。他面對的是幾十個臉蒙頭巾、荷槍實彈的當地武裝人員。
席栓柱隊長
這種場合下,說不緊張是假的,然而職業軍人的本能讓席栓柱告訴自己不能緊張。
隨後,在席栓柱的指揮下,警衛人員將外交人員圍在中心。
沒想到,這個舉動引起了對方的警覺,武裝人員端起槍瞄準了他們。面對此情況,席栓柱用手勢示意對方,在懂當地語言的同事喊話配合下,對方終於同意進行談判。
經歷了3個小時的艱難談判後,營救小組成功將這八名同胞帶回了使館駐地,營救活動圓滿完成。
如今,席栓柱回憶起這次解救經歷,仍舊後怕不已,然而千鈞一髮之際,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談起前兩天在巴基斯坦被綁架並被殺害的兩名中國同胞,席栓柱提醒赴外的中國公民,一定要關注外交部的公告,不讓前往的危險國家和地區儘量不要去。
12年過去了,警衛隊副隊長李亞光已轉業到北京某法院做法警,隊長席栓柱現在北京武警某師工作,而孫必幹大使早已退休,據說老人已有老年痴呆的跡象,與老伴安靜地生活在北方某一小小民居裡,也許他會忘掉生命中的很多時光,而多年前那刀光劍影、硝煙瀰漫的難忘戰鬥,也許會永存在老人的記憶裡。
文/操鳳琴
本文作者現供職於新華社
曾任新華社駐中東記者
編輯/夜下長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