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架者本已同意釋放來自南非的人質科爾基,不想美軍的營救行動反而讓他送了命。
本月初美國特種部隊長途奔襲到葉門解救人質,可惜功敗垂成導致人質被殺死。這也是近半年來,美國第三次營救人質失敗。前兩次失敗均因情報不準,行動時撲空;此次則疑似因為狗叫讓行動提前洩密錯失先機。接連失手既讓人質疑美國情報機構的能力,也顯示了「基地」等組織在與西方過招中魔力有加;挫敗他們難度在增加,需要更大的正能量。儘管如此,美方多名高官稱,美國會一如既往地堅持不向綁匪妥協、不交贖金的政策,為解救人質美軍會奔赴全球任何一個角落。
美國特種部隊在葉門營救美國記者薩默斯的行動功敗垂成,美國官員說,是「狗吠聲」暴露了美軍的行蹤,壞了大事,並直接導致人質被殺害。報導指出,這是美軍近半年來第三次營救人質失敗,說明美軍要從中東激進組織手裡救出人質不是很容易的事。
薩默斯現年33歲,在英國出生,2004年就讀美國一所大學,2007年畢業,2011年2月以教師身份前往葉門首都薩那。經歷西亞和北非地區政局動蕩後,薩默斯轉行當了攝影記者,為西方媒體報導葉門局勢。2013年9月,身在薩那的薩默斯在去一個超市途中遭「基地」組織葉門分支「阿拉伯半島蓋達組織」綁架。該分支被美國視為蓋達組織最危險的分支。據專家分析,該組織此舉意在向美國施壓,以得到贖金或交換人質。
上次營救竟然撲了空
這起事件要從上次人質營救行動失敗說起。在此次營救大約10天前的11月25日,破曉之前,美軍特種部隊和葉門軍隊空降到葉門東部哈德拉毛省一處山洞,打算營救出薩默斯,不料武裝分子在他們到來之前已經將薩默斯轉移到別處關押,讓美軍撲了個空。路透社援引一名葉門安全官員的話報導,25日的營救行動中,獲救的人說,薩默斯和其他外國人質在美軍和葉門特種部隊到來前11小時就被武裝人員轉移了。
美國政府最初拒絕上述報導,直至五角大樓發言人約翰·柯比本月4日首次證實,那次行動的主要目的就是營救薩默斯。一名美軍高官披露,轉移日期可能是20日或21日,五角大樓當時正在制訂營救計劃,卻不知道這一變化。各方尚不清楚轉移人質的具體原因。不過,更戲劇性的是,獲救的8人中,有7人竟然不是人質,而是「基地」人員。葉門國家安全局局長艾哈邁迪說,7人告訴葉門當局,他們遭關押的原因是被同夥懷疑為奸細。
最後通牒逼美再出手
雖然沒有救出薩默斯,但美軍這一營救人質的行動激怒了蓋達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該組織於12月4日發布視頻,警告美國不要再進行任何營救行動,且要在三天之內滿足他們提出的要求,否則將處死美國人質盧克·薩默斯。白宮於是緊急批准美軍展開營救行動。據知情美國官員披露,營救行動在葉門時間凌晨1時展開。在夜色掩護下,大約40個美軍突擊隊員乘坐CV-22型魚鷹運輸機抵達葉門南部「基地」組織重鎮舍卜沃省山區。他們先在距離薩默斯遭囚禁地點大約10公裡外落地,然後在葉門盟友的帶領下,靠著夜視儀步行靠近敵軍據點。不料當他們距離目的地只有約90米的時候,一隻狗狂吠不已,讓武裝分子有所警惕,美軍也失去了發動突襲的先機,導致營救失敗。美國總統歐巴馬此前表示,他本人批准了這次行動,因為在最後通牒期限來臨之際,薩默斯的生命威脅已經迫在眉睫。
南非教師本可以獲釋
更讓人傷感的是,若非美軍突襲,在葉門遭「基地」組織殺害的南非人質科爾基有望7日獲釋。一個為爭取科爾基獲釋而斡旋的非政府組織6日說,就在當天上午,他們還在為科爾基獲釋作「最後的安全和運輸安排」,準備先用飛機把他運往第三國與家人團聚,再飛回南非。科爾基夫婦5月在南非被劫持,妻子約蘭德稍後獲釋。知情人說,「基地」組織索要300萬美元贖金。
質疑
情報太爛還是戰術失誤?
除了營救薩默斯的兩次行動之外,7月間美國也曾派特種兵到敘利亞,嘗試從伊斯蘭國極端組織手中救出美國記者福萊等人質,但是人質提前被轉移,美軍在營救行動中沒有找到他們。8月19日,「伊斯蘭國」發布營救對象之一、美國記者詹姆斯·福利遭砍頭的錄像。
敘利亞消息人士說,營救行動失敗的原因可能是武裝人員事先聽到風聲並轉移人質。美軍營救行動接連受挫,引發美軍情報失誤的質疑。在這一次行動中,一種說法是因為狗叫而提前暴露了自己,也有美方一名反恐官員稱,當特種部隊靠近目標時,一名恐怖分子走到屋外,顯然是上廁所的,特種部隊意外暴露。儘管雙方立刻激烈交火,還是有一名恐怖分子跑回屋內,殺死了兩名人質。
當然,也有很多馬後炮質疑,比如為何不像獵殺本·拉丹一樣乘直升機前往,卻要徒步行進十公裡?是不是失去了奇襲的效果?為何未考慮到狗這樣一個人類使用了數千年的「早期預警系統」?
成敗
營救次數多失敗也多
近年來,更多美國公民被擄為人質,而且,像基地這類的組織更傾向於直接殺死人質,以獲取宣傳效果。因此,美軍派出特種部隊營救人質的行動也在增加,當然做得多失敗的機率也很大。
2009年,海豹突擊隊成功地在海上營救了被索馬利亞海盜綁架的美國船長理察·菲利浦斯。2010年10月8日,駐阿富汗美軍和北約部隊在阿富汗展開營救行動,試圖解救9月遭綁架的英國女人質琳達·諾格羅夫。阿富汗官員稱,當營救小組接近諾格羅夫遭關押的房屋時,綁匪向屋內投擲一枚手榴彈,殺害了她。
2012年,海豹突擊隊突襲索馬利亞,營救了一名美國人和一名丹麥援助工人,殺死9名綁架者。同年底,從阿富汗塔利班手裡營救了美國援助醫生迪利普·約瑟夫,有一名突擊隊員喪生。
企硬
營救有風險但會繼續做
儘管行動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美國兩黨議員仍然紛紛表態支持歐巴馬政府的這一決策。「這是一個不幸的結果,」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共和黨人邁克·羅傑斯說,「可是我確信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決定。」共和黨眾議員亞當·席夫也在這一委員會任職,他說,「當然我們都希望看到營救成功,保證人質的安全。可是我覺得總統做了一個正確的、艱難的決定,冒險也是值得的。」
美國國防部長黑格爾也為政府的政策辯護,不過他承認以後在執行類似突襲行動時,五角大樓應該更加謹慎。「行動不完美?是的。有風險?是的。可是行動的前提是,有一個美國人被扣為人質,生命處於危險之中。這是行動的出發點。」
一些批評人士稱,考慮到最近一系列人質被殺害事件,美國政府應該重新考慮其既有的不與恐怖組織談判贖金的策略。而有分析人士稱,此次解救行動再次表明了美國的這樣一個政策:不向綁匪妥協、不交贖金、強力營救。為達到這一目標,美國特種部隊會奔向全球任何一個角落。白宮發言人稱,這一行動表明了歐巴馬會盡一切可能解救人質的決心,不管在全球任何地方。而恐怖分子則是美軍的目標。這麼做有兩個原因,一是人質處於絕境中,二是這樣的冒險行動會在一定程度上讓某些人知難而退,放棄綁架美國人。
和黑格爾一樣,羅傑斯和席夫都為政府的人質政策辯護,不過也承認類似行動有改進的空間。「交贖金很容易,可是換回來的卻是更多的綁架案。這在非洲是有前車之鑑的,」羅傑斯說,「如果我們接受被敲詐的事實,向蓋達組織支付贖金,讓他們更強大更有能力去強姦、殺害平民、損毀建築,那才是非常糟糕的事情。我同意總統的決定。」
席夫說支付贖金是給恐怖行為火上澆油,「交贖金換回一個質,同時卻是鼓勵更多綁架人質的行為,最終會形成惡性循環,所以我認為我們的決定是正確的。營救人質不交贖金,是正確的方向。儘管這樣選擇有時很痛苦。」
經典
以軍長途奔襲完美營救百餘人質
1976年6月27日,一架法航客機在雅典被4名巴勒斯坦人和2名西德人劫持到烏幹達的恩德培機場,機上242名乘客中有105人為以色列人,他們被軟禁在機場候機大樓內作為人質。劫機者要求以色列在規定時限內將關押中的53名巴勒斯坦人送來烏幹達進行交換,否則人質將被處死。以色列為救出人質,成立了以總理拉賓、國防部長佩雷斯為首的行動指揮部,由步兵-傘兵司令肖姆隆擬制了代號為「閃電行動」的軍事營救計劃。野小子特種部隊乘4架「C-130大力神」運輸機從以色列秘密起飛,乘著夜色秘密降落在了恩德培國際機場。以色列部隊趕在午夜降臨前一個小時悄悄降落在了恩德培國際機場。隨後以色列人駕著一輛黑色的梅塞德斯和護衛的幾輛吉普駛出運輸機,徑直駛往舊航站樓。烏幹達人以為這是伊迪·阿明或是其他烏幹達高官的車隊。三組突擊隊員按預定方案分別撲向各自的目標,整個行動像事先演練得那樣流暢,10分鐘攻佔候機大樓,20分鐘解救人質,10分鐘檢查,12分鐘返回飛機。
六名劫機者被擊斃,在所有人質中有三人死亡。在奇襲過程中,機場的烏幹達部隊也向以色列特種部隊開火,並打死了以色列部隊的地面指揮官約納坦·內塔尼亞胡上校。而他是行動中唯一陣亡者。
「野小子」千裡奔襲烏幹達恩德培機場營救人質的突擊行動,可以稱得上是世界反恐怖作戰史上的一個創舉,它向世人展示了以色列特種部隊高超的反恐作戰藝術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