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前的系統:
桌面:PC USB ---> Bladelius USB DAC ( 俗稱 小黑條 )---> Golden Wave Amber 耳放 ---> 平衡推 HD650
隨身:Iphone ---> Chord Hugo 一代 ---> AKG K3003
升級原因:
這個桌面系統是7年前買的,作為數碼產品,到目前為止也是比較老了,有些高碼率的格式也不能被支持。最主要4年前入的HUGO作為便攜解碼和耳放,和小黑條對比了一下也算是一耳朵的提升,音響愛好者聽過好的自然就下不去了。目前新房也裝修完畢,小朋友也開始了小學階段的生活,自己的書房小空間也按照自己的計劃陸陸續續進行著升級和添置,everything is align with plan. 機緣巧合,正好有朋友升級系統出一套購買不久的和弦西裝,儘管依然價格不菲,我還是順利成為了接盤俠,在此也感謝老婆大人的支持。
正文&圖片:
開箱就略過了,畢竟不是一手,雖說箱說票保卡都全。就是很樸素的牛皮紙箱裡裝著。發文也是連接完聽了大概有兩周後,所以對聲音也會有一些大概的看法。因為空間的原因,桌面不是很大,而且我一般也比較喜歡小巧一些的機器,比如Nagra之類的,Chord的產品之前有過HUGO一代,所以大致風格是了解的,所以這次也不算是盲狙,聽感之類的我最後再說,先上一張目前的系統。
HUGO TT2
型式:USBDAC/數位前級/耳擴
材質:鋁合金車制機殼,不鏽鋼珠軸承按鈕,鏡面黑色壓克力面板窗口,玻璃透鏡,點陣式顯示屏幕 。外殼有銀色與霧面黑兩種款式。
Tap長度濾波器:98,304-tap16FS WTA 1 – 10組件設計
輸入端子:1xUSB Type-B,2x 同軸BNC,2x光纖,藍牙
輸出端子: 立體聲XLR平衡輸出,立體聲 RCA非平衡輸出, 2x 6.5mm Headphonejack & 1x 3.5mm Headphone jack
數字輸出端子:2x DX BNC (expansion outputs)
重量:2.53kg
PCM支援取樣率:44.1kHz, 48kHz, 88.2kHz, 96kHz, 176.4kHz, 192kHz, 358.8kHz, 384kHz, 705.6 and768kHz
DSD支援取樣率:DoP DSD 64 to DSD 512 – native via Windows
音量控制:數位式
電平輸出模式:在選單內啟動
驅動軟體支持:MacOS X與Linux無須驅動軟體, driver required forWindows OS
動態範圍:127dB『A』 weighted
噪訊:4μV 『A』 weighted(高增益),1.7 μV 『A』 weighted(低增益),調變底噪不可測得
失真:0.00008% @ 2.5 V 300Ω; 0.00016% @ 6 W 8Ω
輸出功率(非平衡):(@1% THD) 288 mW RMS 300Ω; 7.3 W RMS 8Ω
輸出功率(平衡):(@1% THD) 1.15 W RMS 300Ω; 18W RMS 8Ω
輸出阻抗:0.042Ω
立體聲分離度: 9V RMS 300Ω -138dB
尺寸:235mm x 223mm x 46mm
TT2在Chord的產品線上被定位為desktop類型,所以就是放在桌子上而不是放在器材架上的,寬度大約比一般全尺村的器材小一半,長寬基本等於正方型, 高度也僅僅只有5CM不到。HUGO家族典型的設計,彩球+透明視窗...
透過這個透明的玻璃視窗,裡面可以看到Chord系招牌的FPGA晶片 Xilinx Artix7 FPGA 和幾個LED燈用來顯示目前輸入的音頻信號的碼率。從側面看還可以隱約看到幾顆超級電容。
正面中間位置就是標置性的半透明音量旋鈕,可以左右轉動調節音量,隨著音量的從小到大顏色會呈現從曖色調向冷色調變化。左側三個按鈕依次是菜單,設置和待機。按鈕上方是一個LED屏幕,用來顯示菜單和機器的參數設置和當前的碼率信息。右側是一個3.5和兩個6.25耳機插空,都是單端的。
機身可側面就一個不透明亞可力的區域應該是藍牙天線的位置,用塑料代替金額機殼來獲得更好的信號。
機身右側面非常簡潔,沒有任何按鈕和插口。
除了耳機口外,TT2所有的輸入輸出口都集中在背面。從左到右依次為 標準DC15V電源接口, 兩個標識為DX1和DX2的BNC同軸接口(由於連接自己家的設備,比如配套的後級),兩個模似輸出RCA口和兩個模似輸出平衡口(由於TT2的推力比較大,這兩個口也可以用來接高阻的耳機或者直接推高敏的小書架箱),一個RCA同軸數字輸入和兩個BNC同軸輸入(接MSCALER的時候這兩個BNC口可以組合用chord家自己的協議轉輸升頻後的768kHz PCM音頻流),兩個光纖輸入還有一個帶電氣隔離的USB口。
Hugo M-Scaler
型式:升頻器
輸入端子:2xBNC、2xoptical,1x電氣隔離USB Type-B,可與 DSD、PCM格式兼容 (最高支持到DSD 256),DSD皆升頻成PCM格式
輸出端子:1xoptical、1xS/PDIF,1組電氣隔離雙BNC (可傳輸自96kHz升頻的768kHz PCM檔)
FPGA晶片:XilinxXC7A200T
Filter tap length:1,015,808WTA taps
尺寸:235x 40.5 x 236mm (WxHxD)
重量:2.55kg
正上放看,Mscaler和TT2長寬是一樣的,厚度大概是TT2的一半多一點,作為音頻設備來說是很小巧纖薄的。儘管Mscaler也像Hugo家族一樣在頂部留有一個透明視窗,但是Mscaler內部是用金屬做了另一層屏蔽的,所以頂部露出來的只是一個銘牌。而正前方是一字排開六個透明帶燈效的按鈕(盡顯燈廠本色) 。
前面除了可以看到六個帶燈效的按鈕外,就還只有一個紅外遙控的接收窗口。六口按鈕目前只有前三個有實際作用,從左到右依次是 視頻模式,輸入模式切換和升頻倍數的選擇。
Mscaler兩個側面均沒有任何接口和按鈕。
再介紹Mscaler背後接口前我們先玩一下疊疊樂。西裝套果然還是最合身的,Mscaler的凹陷設計也是為了可以在上面疊TT2準備的,完全不會影響按鍵和光影的顯示。
Mscaler的背後接口從左到右依次是DC15V電源接口,兩個同軸BNC輸入,兩個光纖輸入,一個電氣隔離的USB輸入,一個光纖輸出,一個BNC SPDIF輸出和一組BNC輸出(和TT2一樣,這組輸出可以給Chord自家的設備提供768kHz的PCM音頻流)。
TT2的遙控器,外殼就是很廉價的塑料,有大多數常用的功能。Mscaler的遙控器放起來了沒拍,因為設好了基本不怎麼動,而且放在機器放在桌子上用手摁一下就可以了,兩個遙控器大小外觀都差不多一樣的,很容易拿錯,平時就用TT2的就可以了。
線材
TT2和Mscaler用的都是15V 4A的開關電源,官方號稱如果你用其它的電源供電,比如電池或者高級線電,會對保修有影響。鑑於TT2是用6個超級電容供電,換線電可能對聲音的正面影響並不大,所以電源就都使用原廠的電源供應,感覺省了很多錢
Mscaler和PC間的連接用了一根signal projects出的隸屬於silver quest系列的一根純銀線。
Mscaler和TT2之間,如果要充分發揮西裝套的效果,需要用兩根BNC同軸線來連接,才能把Mscaler升頻到768kHz的PCM流傳送到TT2進行解碼。所以這裡用到了兩根英國Atlas出品的Mavros旗艦系列75歐姆BNC同軸線。
和iphone xs max 比較一下大小,整套系統很小巧很緊湊,整合了升頻,解碼,前級,耳放的功能(還能客串一把功放來推高敏小箱子),非常適合放在桌面上使用,符合其desktop的產品定位。
開機連接
一切就緒,連接完畢,還是比較簡潔的,除了西裝套之前用兩根BNC連接,兩根DC電源線,一個USB, 還有兩根RCA用來連接真力G one
前面的耳機孔插上耳機的時候會自動鎖定HP(headphone)模式,此時後面的模擬輸出口都會靜音以免發生音量過大的問題。
Mscaler上的每個按鈕的顏色和大概功能:從左至右
1. video 模式:自動模式下,黃色代表關閉,藍色代表打開,手動模式下有燈代表打開,無燈代表關閉。主要是和調用的資源(算力)和延遲有關,關閉video模式會讓mscaler運行在full tap下,從信號進入到輸出大概有1.5秒的延遲,會導致音畫不同步。video模式運行在half tap模式下,大概0.3秒的延遲。
2. 輸入選擇:一般可以放在粉色,這樣會自動判斷輸入信號源,USB下面是白色
3. 升頻倍數選擇:綠色是96kHz, 藍色是192kHz, 白色是768kHz
4. 按鈕現在沒什麼用,顏色可以顯示目前輸入的源文件碼率,紅色是44.1/48kHz, 綠色是88.2/96kHz
5/6. 一起按可以把所有燈的亮度降低適合晚上用
以下再來一些光汙染的圖片,之後更新聽感。
聽感
這一部分太過主觀,涉及太多個人喜好以及是否和更多的系統比較之類,大家隨便看看。
Chord這個牌子,在沒有推出HUGO這個系列之前,主要是做放大器的,當然也有紅參考之類的轉盤但是價格太貴,還是不為人所熟知。HUGO推出之後引起了大賣,後續產品也如雨後春筍般絡繹不絕,賣的多了,自然黑的人很多,吹的人也不少。從我自己的角度來看,第一次聽hugo一代的時候,我聽到的是一種寬鬆的聲音,不是那種很刺激的解析非常高的聲音,很耐聽。然後來說說這次的組合,單獨說一下TT2不接Mscaler的時候,一耳朵是耳放比HUGO是好多了,畢竟是臺機,解析也很高,高音很華麗,低單量感不大但是很有彈性,在機線下推HD650還是有點暗和悶的感覺,但是換上ATLAS的BNC線和signal projects的USB線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感覺差不多把HD650榨乾了,現在系統的瓶勁是HD650。所以我現在更喜歡用真力G one來聽,我感覺更好聽。再說一下加了Mscaler後,明顯的感覺是聲場一下被拉大了,毛刺感少了,變得更順滑,細節更多,但Chord一貫的調單風格還是在,就是那種寬鬆自然耐力的風格。
最後
ID照和桌面鎮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