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好噁心!」
傑西一把推開朋友拿著手機的手,驚魂甫定的神情讓友人一臉懵比:「怎麼了?這不可愛嗎?」
「這太恐怖了!世界上怎麼有這麼噁心的生物。我有恐鳥症,千萬別給我看這玩意兒。」
(對,就是這張MeMe圖)
滾犢子,我回家了
「驚悚的嘴,呆滯的眼神,毛絨又蹦脆的身體,還有那嚇人的腳……啊不說了,我已經起雞皮疙瘩了。」
傑西向友人解釋自己對禽類的恐懼,每一次回想,都是對自己的折磨。
著名退賽脫口秀演員張博洋,曾經有個關於《雞,是世界上最可憐的動物》的理論。「人死了,有鮮花放在身邊,雞死了,只有可樂放在身邊,就算有花,也是西藍花,太慘了。」
但也許他也萬萬沒想到,世界上居然有人還會怕這種打個噴嚏就丟了命 (容易誤診為禽流感被殺)的動物,還會引起生理恐懼。
這群人聞雞喪膽,見雞發毛,沒有緣由,一看到一提起就頭皮發麻,五官扭曲。
「老子怕雞!」 ,沒有人敢這樣昭告天下自己比弱雞還弱,不肯認慫。
於是,怕雞的人躲雞,不怕雞的人搖搖頭,轉身就抓起一隻雞,幫他克服恐懼。
「要我克服怕雞還不如推我去死!」
怕雞,從科學的角度說,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學名叫恐鳥症(Ornithophobia)又稱作恐禽症,是一種特定的恐懼症,指對鳥類和家禽特殊的、不合理的恐懼。
對普通人來說,雞就是個家禽,但在怕雞的人眼裡,「它是上古的巨鳥,是食龍的迦樓羅,是其翼若垂天之雲的鵬」——來自一位怕雞用戶的精準描述。
因為怕雞上過熱搜的張藝興,讓我知道,不少人怕雞的童年陰影,都是被追出來的。
比如知乎用戶Chris同學,除了在4、5歲的時候被公雞圍啄過,9歲在北京動物園也發生過一段慘案。
「不知道為什麼一隻孔雀從籠子裡跑了出來,不明真相的我媽覺得這是個拍照的好機會,硬要把我推過去合照。到了孔雀跟前我就慌了,發瘋似地逃跑,孔雀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就在後面追。
更可怕的是不知道哪裡來的兩個熊孩子,追在孔雀後面要拔它的毛。所以動物園裡就形成了孔雀追我,熊孩子追孔雀的奇觀。」
記憶中那會的我
在恐鳥病的眼裡,鳥和雞大概就是這一類魔鬼
草木皆鳥,無處可逃
整個影片充滿哀鴻的鳥叫,女主甚至還有跟小鳥長達兩分鐘的搏鬥,最後被啄得血肉模糊,精神渙散。
這種恐懼,並不會因為以後的幸福或沙雕的日子而有所減退,跟恐鳥患者是一樣的。
所以,大家也別勸身邊的恐鳥患者去嘗試喜歡上鳥類,摸一下它。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
他們需要的不過是簡單的理解,尖叫是面對恐懼的本能反應,不是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