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 · 貨殖列傳》
古往今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及金錢的支撐。在中國過去的貨幣歷史中,其中古銅幣幣面的三種名稱一直為後世人所津津樂道:重寶、元寶、通寶。那麼,這三者究竟區別何在呢?
一、面值不同:
通寶一般為小面值錢幣,中等面值的是重寶,元寶為大面值錢。有些以寄重形式存在的。
二、材質不同:
一般來說,通寶和重寶是銅製的,而元寶也有銅製的,錠類為黃金或銀制的,一般白銀居多,黃金稀少。
三、起源不同:
1、通寶:
起源於唐初。早期多以重量作為錢幣名稱,如半兩、五銖。唐代改變了秦、漢以來錢幣以重量命名的習慣: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廢五銖錢,開始鑄造開元通寶,幣面上下右左有「開元通寶」四字。
「開元」意為開闢新紀元,「通寶」意為通行寶貨。有人按順時針方向迴環來讀作「開通元寶」,成為後世銅幣以「通寶」或 「元寶」命名的由來。
2、元寶:
「元寶」這一名稱最早是用於唐肅宗時史思明在洛陽鑄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 」。在中國貨幣史上,正式把金銀稱作「元寶」,在元代開始。
大曆年間曾鑄有大曆元寶,製作不精。當時錢價很低,銅價卻很高。因此官鑄也不精良。以後還有天福元寶、淳化元寶、聖宋元寶、宣和元寶、靖康元寶等。
古錢幣中元寶一詞在《宋史·食貨志下二·錢幣》提到:「初, 太宗 改元 太平興國,更鑄『太平通寶』。淳化改鑄,又親書『淳化元寶』,作真、行、草三體。後改元更鑄,皆曰『元寶』,而冠以年號。」
3、重寶:
「重寶」 也是銅幣的一種名稱,這一名稱最早是用於唐乾元元年鑄的「乾元重寶」 。
朝鮮曾鑄造乾元重寶,背面有「東國」二字,這是朝鮮最早的錢幣。其後有南漢「錢亨重寶」,北宋「慶曆重寶」,「崇寧重寶」,清「鹹豐重寶」、「光緒重寶」等等。
四、特點不同:
1、通寶:
「通寶」名稱為後世沿用,常在通寶二字前冠以年號、朝號(國號)。
2、元寶:
明代朱元璋避諱元字,所以在明代沒有元寶的記值錢幣。常被後人用作貴重的黃金或白銀職稱,仰面似船,伏面似案(桌面)的船型「銀艇」。
3、重寶:
錢幣幣面多在「重寶」二字前鑄有年號。
延伸資料:
自從唐朝起,錢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如「大唐通寶",「唐國通寶」、「太平通寶」、「永樂通寶」、「康熙通寶」等等。有藏友總結了歷代錢幣中錢文稱為通寶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佑 、治平、熙寧、元豐、元佑、元符、建國、聖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等。
除了「通寶」以外,歷代古幣上還有「重寶」「元寶」等(明朝只有通寶)。以清朝鹹豐年間的鑄幣分類最為複雜,制錢稱通寶,當五至當五十稱重寶,當百至當千稱元寶。直至民國早期還有「民國通寶」和「福建通寶」等。貫穿了從初唐到晚清的各個時代。
宣統年間,全國各省幾乎都已停鑄制錢,僅寶泉局鑄過一種重一錢的「宣統通寶」小平錢,數量也不多,分為大小兩種,新疆地區有「宣統通寶」紅錢,以及寶廣、寶福兩局出過機制幣。
註:本文部分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