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人是如何繪製地圖的?

2021-02-13 國家地理中文網


清 浙江杭州府地輿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撰文:銳尺

圖片:來源網絡

  古人將地圖稱作「輿圖」。「輿」指的是車輛,古人繪製地圖時就是駕著一種叫做「記裡鼓車」的馬車丈量世界,馬車行到哪裡,地圖便畫到哪裡。至於地圖之外的世界,不是一片蠻荒,就是與己無關。在古代中國,只有統治階級才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地圖測繪,也只有作為知識分子精英的士大夫才掌握著繪製地圖的秘密。

 

  在古埃及,每逢雨季,尼羅河洪水泛濫,帶來肥沃土壤的同時,也衝刷了原本界限分明的田畝,為了聲明對於土地的所有權,統治者不得不繪製地圖,來確定自己所管轄的土地。

 

  最早的地圖,無關導航,而關乎佔有,以及掠奪。

 

  中國有記載的最古老的地圖繪製在4000年前夏禹的九鼎上。相傳大禹成功治水後,各部落與方國奉大禹為最高統治者。華夏遂分九州,大禹命人鑄造九鼎,分別繪製各州的山川形勢。鼎成後藏諸國都,普通百姓難得一見。九鼎上的原始地圖,如同古埃及人的地圖,都是一種對於土地所有權的聲明。

 

  誰擁有了地圖,誰就能以「上帝視角」俯察這片土地,從此廣袤的大地不再虛無縹緲,而是輕易地掌握在手中,並且可以在案上徐徐展開。這對於土地所有者而言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
 

西漢 長沙國南部地形圖 湖南省博物院藏


  人對土地的欲望永遠不知饜足,這賦予了地圖一個天然的屬性——擴張。戰爭變得不可避免,而當兵戎相見時,地圖的身影再次顯現。2000多年前的管子在《地圖篇》中明確指出:凡是軍事上的指揮者,必須首先研究和熟悉地圖。(「凡兵主者,必先審之地圖。」)於是才有了許多向大王獻地圖的史事,譬如荊軻刺秦王,獻上的是將軍的人頭與燕國地圖。
 

西漢 長沙國南部駐軍圖 湖南省博物院藏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兩幅珍貴的古代軍事地圖:長沙國南部地形圖和駐軍圖。這兩幅圖劃時代地使用了比例尺的概念,前者約為1:18萬,後者約為1:8萬,分別描述了長沙國南部的山脈走向和駐軍情況。西漢高后末年,割據嶺南的南越王趙佗向長沙國南部發起進攻,朝廷及長沙國隨即派兵徵剿。這兩幅圖可能是墓主參與指揮此次徵戰使用的軍事地圖,是世界上已經發現的較早且較為精確的地圖。地圖給指揮將領帶來了方便,不過可以設想,如果不幸落入敵手,長沙國將會陷入怎樣的災難之中。

 

  所有的攻城略地落到紙上,都是為了將新的城池納入自己版圖,而地圖上的每一次寸進需要付出多少的頭顱與鮮血,這是在乾乾淨淨的地圖上所看不到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士大夫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君王丈量每一寸土地。

 

  先行者是大禹的兩名臣子,大章和豎亥,他們一個東西,一個南北,徒步為大禹丈量世界。「記裡鼓車」出現在漢代,又叫大章車——大概就是為了紀念先驅大章——它大大減輕了丈量土地的勞動量。這種車分兩層,每層有一個木人,車行一裡,下層木人擊鼓一次,車行十裡,上層木人敲一下鈴。駕車人只要記錄鼓聲和鈴聲次數便可以計算出馬車行過的距離。

 

漢代「記裡鼓車」示意圖

 

  古人便是駕著這樣的馬車駛入未知的區域,憑藉簡單的定向設備確定位置,再將用肉眼觀測到的地理信息記錄下來,繪製到圖上。

 

  這種測繪最初全憑經驗行事,久而久之,便有了一定的章法。西晉地官(專管國家的戶籍、土地、稅收和地圖的官員),後官至宰相的裴秀將其總結為六項製圖原則,也就是有名的「製圖六體」:分率、準望、道裡、高下、方邪、迂直。分率就是比例尺,即確定面積和長寬的比例;準望就是方位,即校正地圖各部分之間的相對位置;道裡就是距離,即道路的裡程;高下、方邪、迂直指的大體就是比較和校正不同地形所引起的距離偏差。

 

  裴秀的製圖六體為後世的地圖測繪者所沿襲,在16世紀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帶來西方製圖理論之前,一直是中國佔統治地位的製圖傳統。從唐代賈耽編制的《海內華夷圖》,宋代沈括編制的《守令圖》,到元代朱思本編制的《輿地圖》,明代羅洪先編制的《廣輿圖》都能找到製圖六體的影子。基於他的貢獻,李約瑟稱裴秀為「中國科學製圖之父」。

 

清 北洋海岸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製圖六體中,「分率」也就是比例尺問題,是科學製圖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它關係到測繪者將以何種比例將龐大的山川河流、道路城邦「縮印」在絹帛或者紙上。裴秀的解決方案是「計裡畫方」,具體操作是先在地圖上按照一定的比例關係繪成方格坐標網,以此來控制地圖上各要素的方位和距離。

 

宋 《禹跡圖》石刻(該圖為反色效果)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裴秀所繪的地圖皆已失傳,現存最早的「計裡畫方」實例是南宋石刻《禹跡圖》,此圖為全國地圖,刻有山川、州郡等地理要素,橫70方,豎73方,共5110格,方格邊長1.1釐米,即「每方折地百裡」,地圖比例尺為1:500萬,全圖所涵蓋的總面積為1278萬平方公裡。這是西方地圖投影法和經緯度製圖傳入之前最科學的製圖方法,其中的海岸線與黃河等河流的形狀已經與現代地圖極為相近。這一方法甚至在13世紀傳到西方,被阿拉伯和義大利的地圖學學者所採用。

 

清 渤海沿岸道裡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一個時代的地圖,反映的是一個時代對於世界的認知邊界。地圖延展到哪裡,認知也就到了哪裡,至於「畫」外之境,對於所有繪圖者來說都是一片空濛。

 

清 大清河源流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上古時代,人們只對眼前的溪流和田畝,至多還對遠方障目的高山發生興趣,他們用簡單的符號記載了下來,這便是最早的地圖。中國的文字是從象形符號發展而來,川字是流水,山字是三座山峰,田是分成小塊的土地,這些古代的圖形符號,或許就是最先在地圖上標記的符號。

 

  到了裴秀的時代,世界則廣大得多,他以古時《禹貢》為依據,對山嶽、湖泊、河道、高原、平原、坡地、沼澤、古代九州的範圍以及當時十六州都作了核查,繪製了18幅《禹貢地域圖》。而同樣以《禹貢》為依據繪製的宋代《禹跡圖》則涵蓋了1278萬平方公裡的版圖。他們的視野範圍已經攘括海內,但這些以「計裡畫方」原則繪製的地圖有個致命的缺陷,即測繪中心附近的相對準確,而離測繪中心越遠則誤差越大。誤差產生的原因在於裴秀對於這個世界的錯誤認知:以為世界是平的。儘管張衡的「渾天說」已經在一定意義上將這個世界描述成一個圓球,但絕大多數人更願意相信自己的眼睛,仍然固執地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扁平化的世界裡。

 

傳入日本並經抄繪、上色、改寫地名的《坤輿萬國全圖》

 

  裴秀的理論缺陷直到16世紀利瑪竇來華才得到糾正。這位意在傳教的義大利人,為了討好官員與皇帝,盡情地展示著來自西方的「奇技淫巧」,其中便有地圖投影法,運用這種數學方法,可以將地球表面的曲面轉換到地圖的平面上而不發生誤差。他還以西方的世界地圖為藍本,將東西方兩個已知的世界彙編到同一地圖上,這位「中國通」極為聰明地將中國置於地圖的中央,這幅圖即是有名的《坤輿萬國全圖》。該圖為我國首次刊行的世界地圖,此後中國繪製的世界地圖,一直沿襲這種布局格式。

 

  這張世界地圖帶來的衝擊像一記啞炮,空有聲音,卻沒有什麼實際影響——並沒有激發士大夫知識分子探究外部世界的興趣,或許他們甚至還陶醉於西方傳教士製造的「中央帝國」的幻象之中。直到19世紀「蠻夷之邦」用真正的堅船利炮轟開國門,才有人開眼看世界。而世界早在300年前就以一種更為溫和的形式呈現過,只不過當時的士大夫集體選擇性失明,這不能不令人遺憾。如果地圖不能引領人們去探尋未知,那麼再精確的地圖也只是畫地為牢而已。

 

清 浙江省海塘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將世界收入囊中!

相關焦點

  • 科普|在中國古代,是怎麼繪製地圖的?
    那麼古代的先民在沒有任何現代科技的幫助下,是如何繪製地圖的呢?《山海經》作為先秦時期的百科全書,上面記載了大量的山川河流,兩山相互分離,有大致記載,雖然很多人認為是《山海經》混有神話和傳說不能全信,但地理方面的描述仍然可信。目前,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地圖是在戰國時期繪製的,它們於1986年在甘肅省天水市天茂海灘秦墓出土,共有7幅地圖,但7幅地圖主要是秦國的山區河流。
  • 古代沒有衛星,地圖要如何繪製,有一個人解決了這項難題
    科技的發展,讓人們利用現有的衛星技術就能將一張衛星圖製作成高清的地圖,然而古代沒有衛星,那麼他們的地圖又是怎樣繪製完成的,即使沒有發達的設備,也阻擋不了這樣一個人,他親自為人們解決了這一難題。早期的地圖測量面對著殘酷的現實,人們只好腳踏實地對每一個地方進行實地測量,不論是什麼樣的地圖,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古代的地圖竟然是這樣繪製的!
    古代中國有以下三種比較典型的繪圖形式:以山川為基準的地圖、以行進路線(水路、道路、海洋航線等)為基準的地圖,和以客觀比例為基準的地圖。首先介紹以山川為基準的地圖。這種地圖非常常見,比如在地方史志中所附的縣域圖、城池圖等等,基本都屬於這種形式,應該是我接觸最多的一種古地圖了。這種地圖,就是給官員們的一份說明書:首先把縣城畫在中央,再把轄區內的山川、名勝按照相對於縣城的大致方位繪製出來,最後把各個村鎮填到相應的山上、河邊。
  • 在中國早期,人們繪製出世界地圖是什麼樣子?
    在沒有衛星環繞,無法以上帝視角洞察萬物的時代,繪製世界地圖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然而,長期引領世界,並建立了中華朝貢體系的古中國,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就開始了世界地圖的繪製。《古今形勝之圖》繪製於1555年,東至日本,西至烏茲別克斯坦,北至蒙古高原,南至爪哇、及蘇門答臘 。圖中對於海外諸國僅用大小圓圈及文字標註來表示,完全不在乎其真實形狀如何。
  • 智利長寬比例達到24比1,如何繪製全國地圖?
    地圖是根據繪圖法則,將地球上各種事物的空間分布繪製在一定載體之上的圖形。這個載體可以是布帛,也可以是紙張。古代的地圖基本用於軍事領域,屬於行軍打仗的必備之物,由於非常珍貴,大多都是繪製在布帛之上。
  • 古代地圖是怎樣「畫」出來的
    最近大家對於中國古代的地圖有很大興趣。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坤輿萬國全圖》走出「深閨」上了電視節目被大眾認知。今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的《絲路山水地圖》不僅反映了明代中國和西方的陸路交通,還代表了中國古代地圖製作的一種傳統,注重旅行者視角。中國歷史上,更科學的製圖傳統來源於魏晉時期的裴秀。裴秀曾任職司空,負責地籍管理。
  • 坤輿萬裡顧盼間——古代地圖小史
    據考證,該地圖繪製於戰國末期,總共7幅,分別繪在4塊木板上,統稱為《放馬灘地圖》。「製圖六體」理論是對此前古代製圖實踐的理論總結,奠定了中國古代製圖技術的理論基礎,其影響一直持續到明代初期。歷史上著名的製圖學家如唐代賈耽、宋代沈括等,都深受「製圖六體」理論的影響。由於西晉統一時間很短暫,裴秀繪製的《禹貢地域圖》在完成不久後就失傳了。唐代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科技、文化發達,出現了以賈耽、僧一行為代表的地理學家。
  • 明代西方傳教士繪製的地圖為你揭秘
    坤輿萬國全圖       近年來,有學者對《坤輿萬國全圖》的來歷提出了新觀點,認為《坤輿萬國全圖》是明朝初年鄭和下西洋時期由中國人結合「環球航行經驗」繪製完成的,由此得出推論說,明代的中國人,要比歷史上的哥倫布,更早抵達美洲。這一系列新觀點,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如何使用JMP繪製地圖實現數據可視化
    不過,如果你繪製地圖的水平還是停留在「 Google / 百度搜索 + PowerPoint / PhotoShop 加工 」的層次,或者在為「專業的地圖軟體價格太貴」一籌莫展的時候,那就太out了。強烈推薦使用大眾型統計發現軟體JMP,在它的探索性可視化分析平臺「圖形生成器」中,任何會用滑鼠操作的人都可以在幾秒鐘的時間內繪製出一張張活靈活現的數字地圖,再輔以「氣泡圖」、「數據過濾器」、「變量轉換」等個性化應用小工具,馬上就可以讓你的分析水平提升到一個從未有過的檔次。能夠用JMP軟體繪製的數字地圖分為兩類:內置地圖和定製地圖,下面將分別舉例介紹和說明。
  • 沒有人造衛星的古代,人們怎麼畫地圖?
    在更早之前的古代,那時候的人們很難站在高處一覽城市全貌,更無法藉助高至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開啟上帝視角來繪製世界地圖。所以,古人到底是怎麼畫地圖的?古代畫地圖:握緊3要素最早的地圖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幾十個世紀後出土發現,石板上的地圖依然清晰可見。下面的陶土碑是古巴比倫的一副地圖,以及把其中的地圖信息提煉出來的樣子。
  • 那些繪製中國地圖的西洋人
    禮物是一張中國地圖。據默克爾介紹,那是「1735年德國繪製的第一幅精確的中國地圖」。一種說法:霍曼家族以及《康熙皇輿全覽圖》       有一種說法,默克爾贈送的地圖,可能是由18世紀德國著名地理學家霍曼及其家族成員哈斯「接力」繪製並保留下來的,內容是康熙初年的漢地十五省。
  • 避免繪製「問題地圖」!廣西上線海量標準地圖供公眾免費下載使用
    今年全國測繪法宣傳日暨國家版圖意識宣傳周的主題為「規範使用地圖 一點都不能錯」。細心的市民可能會注意到,在標準的中國地圖上,會特別標註一些島嶼,即使這些島嶼在地圖上僅是一個小點,實際面積也很小。這些不起眼的小點能否隨意去掉?答案是「一點都不能錯」。地圖是表達國家版圖的最主要形式,代表一個國家行使主權的疆域。錯誤繪製地圖,輕則會影響使用者出行,嚴重的甚至會引發外交糾紛。
  • 世界最大3D宇宙地圖發布 數百名科學家共同繪製(圖)
    中新網7月21日電 綜合外媒報導,當地時間20日,迄今為止最大的3D宇宙地圖發布。該地圖是全球30個機構的數百名科學家耗時20年,對400多萬個星系以及類星體進行分析後,繪製而成的。 據報導,這是研究人員首次利用「顯示物質在遙遠宇宙中分布的天體,即活躍形成恆星和類星體的星系」,來繪製宇宙地圖。
  • ...時代巨製的歷史地圖明代萬曆年間繪製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
    萬曆三十年(1602年),太僕寺少卿李之藻繪製成圖,曰《坤輿萬國全圖》。萬曆三十六年(1608),明神宗下詔摹繪12份,傳於現世。 《坤輿萬國全圖》圖首右上角用楷書題寫的圖名《坤輿萬國全圖》「古代用乾坤指天地,坤就是地的意思,輿的本意是車底座,延伸為承載萬物。輿圖古代指的是地圖或者是疆域的意思。《坤輿萬國全圖》也就是明萬曆年間製作距今400多年的世界地圖。
  • 「地圖開疆」?日本繪製植被地圖以宣示對爭議島嶼主權
    據日本《讀賣新聞》5日報導,有消息人士稱,日本政府計劃在2021財年期間編制日本北方地區的植被地圖。報導稱,由於日本政府無法對「北方四島」(俄羅斯稱南千島群島)進行現場視察,就計劃利用衛星圖像繪製地圖。此舉旨在向國際社會宣示「北海道東部的群島是日本領土的固有部分」。
  • 日本繪製暗物質「立體地圖」
    原標題:日本繪製暗物質「立體地圖」 新華社東京2月28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國立天文臺27日宣布,其研究人員參與繪製了高解析度廣域宇宙暗物質分布「立體地圖」。這將有助於人們加強對宇宙膨脹以及宇宙暗物質的理解。
  • 《絲路山水地圖》是「圖」還是「畫」?
    「國寶級的書畫作品」的《絲路山水地圖》,到底是中國傳統的青綠山水畫,還是一幅古代繪製的地圖?把比例尺(分率)列為繪製地圖的第一要素,用「計裡畫方」即按比例繪製出方格坐標網而形成地圖。李約瑟《中國科技史》把裴秀譽為「中國科學製圖學之父」。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古代地圖是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考古發掘出土的3張繪製在縑帛上的彩色地圖:《地形圖》《駐軍圖》和《城邑圖》。
  • 看過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才發現,清朝的統治者究竟有多愚昧
    其實早在明朝,這個問題就不是一個秘密,也不是很難回答的問題,看過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才發現清朝的統治者,究竟有多愚昧。公元1583年,來自義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漂洋過海來到中國。  不久後,利瑪竇與工部官員李之藻合作,繪製出一副記錄世界各國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的世界地圖。
  • 新世界地圖來了!新舊地圖為何出現繪製偏差?
    人們總是沒有停止探尋地球的腳步,自從有了把地球「畫」下來的想法,世界地圖也經歷了多重演變,各種地圖的畫法經過沉澱後留下了主要的流派。然而,大家雖然已經習慣了屋子裡掛著的、書本裡印的世界地圖。但這幅地圖能真實反映我們的世界嗎?近日,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有三位研究人員公布了他們繪製的最新世界地圖,他們表示,這才是我們生活世界的真實大小。
  • 這幅圖乃清朝最偉大的全國地圖,傳說是一位高人所繪,事實真相如何
    歷史上康熙時代確實有一幅中國地圖,這幅圖被稱為當時亞洲最好的一副地圖。只不過這幅圖並非周培公所作,而是康熙皇帝歷經多年集合了全國的人力物力繪製的地圖。這幅圖就是《皇輿全覽圖》,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幅地圖和這幅地圖背後的故事。   康熙皇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一生平三藩收臺灣滅準噶爾,屢次親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