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跟諸葛亮是一個級別的謀士嗎?

2021-02-13 三國故事

三國有一句俗語叫做「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意思是說,如果不是郭嘉死了,諸葛亮是不敢出山輔佐劉備的。

諸葛亮為什麼不敢出山呢?因為郭嘉實在是太厲害了,諸葛亮遇到他必然會一敗塗地,所以如其是這樣,還不如不出山的好。

當然,這是一種小說語言,由於其傳播廣泛,人們也不知道究竟真假到底是什麼。

那麼,在正史當中的郭嘉,其智慧和謀略和諸葛亮是一個級別的人嗎?

說到郭嘉的智慧,人們往往會想到官渡之戰前,郭嘉的「十勝十敗論」。

再一個就是曹操赤壁戰敗後所說的那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現在我們就這兩次大戰的情況,簡單說一說郭嘉的作用。

郭嘉的曹操十勝袁紹十敗論是出自《傅子》一書,大體意思是說,曹操想討伐袁紹,又考慮到袁紹擁有北方四州,兵強地廣,怕自己的力量不行,於是問郭嘉。

郭嘉以劉邦和項羽打比方,然後提出來「十勝十敗」見解,一是道勝,二是義勝,三是治勝,四是度勝,五是謀勝,六是德勝,七是仁勝,八是明勝,九是文勝,十是武勝,當然,郭嘉所說袁紹的十項不足,也就是他的十敗。

曹操聽後笑著說:「我哪有你說得那般好!」

曹操和袁紹爭雄,在時間上有一個較大的跨度,在地域上也有一定的寬度,官渡之戰不過是這場戰役的核心事件罷了,究竟郭嘉是什麼時候對曹操說這番話的,不得而知。

不過,曹操手下的謀士不止郭嘉一人,當然提出建議的也就不是他一人。

先是荀彧

看到曹操失態,就問他,曹操拿出袁紹的書信,看到其中有侮辱的言辭。曹操想和袁紹打一仗,又擔心自己的力量不足,於是詢問。

荀彧也拿出劉邦和項羽的例子作比較,提出了「度、謀、武、德」的四勝論,然後提出了先取呂布的計策。

曹操又擔心袁紹會聯絡關中馬超、韓遂等諸侯,荀彧說可以用恩德安撫這些人,再讓鍾繇坐鎮西北,大可無憂。

二是賈詡

大戰之前,袁紹派人去拉攏他的主公張繡,賈詡卻直接將袁紹的特使打發走,拉著主公張繡投降了曹操。

曹操見到賈詡以後拉著他的手說:「使我的信義重於天下的人就是你呀!」

完全不提宛城之事,因為張繡的投降,不但解除了曹操的後顧之憂,張繡的這支部隊還參加了和袁紹的戰鬥,這種力量的消長對曹操該是多麼的重要啊。

在官渡對峙之際,賈詡也有一個四勝論,他說「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計勝紹。」兩個四勝論和十勝論誰是誰非呢?在此不想討論,只能說是英雄相見略同吧!

三是荀攸

袁紹軍圍困白馬,到達黎陽,準備渡過黃河。荀攸建議曹操讓敵人分兵,然後快速出擊可以破敵。

曹操聽從了荀攸的意見,迅速出擊,斬了袁紹大將顏良、文丑,解了白馬之圍,形成了兩軍官渡對峙的局面。

四是程昱

袁紹從黎陽而來,準備向南渡過黃河,程昱所守衛的鄄城只有七百人,曹操打算給他增加兵力。

程昱不同意,理由是:我這兒兵少,袁紹必然不重視,不重視就不會來進攻;如果增兵,反而引起了袁紹重視,那樣他必然來攻,增兵少了沒有用,多了也擋不住,白白增加損失。

在兩軍對峙時候,曹操的軍糧也出現了供給困難,一度想撤軍。

荀彧說:「我們現在的困難,還能比劉邦項羽當年在鴻溝時困難嗎?現在誰先退誰就失去了氣勢。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尋找時機,出其不意打擊敵人。

果然,官渡之戰的轉折點出現了。袁紹謀士許攸來投,他提供了袁紹軍烏巢糧倉的情報,曹操奇襲,大獲全勝,官渡之戰以曹軍勝利結束。

在許攸來投時,很多人都懷疑他的真實性,只有荀攸和賈詡勸曹操相信許攸。

順便說一句,在具體問題上,郭嘉在官渡之戰中並沒有具體建議提出。就像許攸來投一事,荀彧程昱不在曹操身邊,不知郭嘉是一個什麼態度。

還有,曹操在徵討袁尚和三郡烏丸時,有一個人功勞最大,這個人既不是郭嘉,也不是張遼,而是田疇,是他給曹軍指了一條古道盧龍賽,曹軍才得以到達列柳城。

說以上這些,並不是否定郭嘉的智慧,只是說,郭嘉的這些計策都是可以替代的,也就是說,這些主意郭嘉不出,其他人也是可以提出來的,這就是「語在某傳」或者是兩人並有一個計策的原因。

那麼,曹操為什麼又要說如果郭嘉還在,他就不會有赤壁之敗呢?

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在推卸自己的責任。統一北方後的曹操,內心有些膨脹,成為了真正的奸雄。

赤壁一敗,眼見得天下統一無望,這漢家江山變成曹家天下絕對不可能是水到渠成之事,曹操又怎能不感慨無限!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為失敗找一個藉口是再自然不過的了。找誰呢?活著的該說的說了,該勸的勸了,曹操能聽從嗎?

當時的天下,劉璋已經找曹操聯絡過投降事宜,還曾經派一部分兵來荊州助戰,剩下的也就是漢中的張魯和江東的孫權了。

劉表死,劉琮投降,曹操有了水軍,不趁此機會佔有江東之地,曹操會甘心嗎?

曹操要徵討東吳,荀彧、荀攸、程昱、董昭以及蔣濟、陳群這些人沒有一人提出來反對,這又說明什麼?

賈詡曾經勸過曹操,不要急於過江,應該先把荊州之地安撫好了,到時候江東自然就歸附了,但曹操沒有聽。

活著的人沒有責任,那就來個已經不在的人來遮羞吧,這就是曹操說上面那句話的真實心態。

其實,曹操看重郭嘉一方面是智慧,而更重要的是年齡,他對荀攸說過:「諸位年齡都是和我一輩的人,唯有郭嘉年齡最少。我想以後事託付他,而想不到竟中年夭折,這是命嗎?」

郭嘉比曹操小十五歲,比曹丕大十七歲,正好是輔佐下一代的合適人選,因此,郭嘉的死也是最讓曹操傷心。

但僅僅從地位、功勞以及所發揮的作用方面來說,郭嘉還算不上是曹魏集團的核心成員,至少比二荀和賈詡還相差不少。

再看看諸葛亮。

諸葛亮初見劉備,提出了一個對天下的看法,史稱為隆中對。隆中對給劉備規劃的戰略方向是,先奪荊州,再奪益州,然後從這兩個方向進攻魏國以奪取天下。

現在的人可能會不以為然,認為劉表劉璋都是窩囊廢一類的人物,諸葛亮這種計謀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魯肅、甘寧都有類似的議論。

但處在當時的環境下,還真是沒有幾個人能夠看到這一點,至少劉備集團當中一個也沒有。

諸葛亮之前劉備有一個謀士叫做徐庶,他為什麼就想不到?要知道,劉表也是一個「地方數千裡,帶甲十萬」的主兒。

諸葛亮不但知道了,問劉備你有意嗎?還給劉備準備了條件,那就是讓劉表的兒子劉琦到江夏帶兵。

正是因為有了諸葛亮的這個戰略規劃,劉備才豁然開朗,他從此再蟄伏下去才不至於悲觀失望。

當陽長坂坡劉備兵敗,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不但給劉備出了一個救命的主意,還過江促成了孫劉聯盟。這就是劉備有了諸葛亮猶於「如魚得水」的感慨所在。

總是有人要說,如果徐庶、龐統、法正還在,諸葛亮不一定得到重用,其實這是真的沒看透兩人的關係。

劉備當皇帝,一下子就任命了諸葛亮為丞相,這說明了什麼?

如果說老人不多了,起碼張飛還在吧!東漢已經不設丞相,如果不是絕對信任,劉備有很多職務給諸葛亮安排,何必要一步到頂!

如果按照曹操的設想,將來以後把郭嘉留給下一輩,郭嘉能不能成為唯一或者最高職務的謀士還很難說,因為老一輩的人有賈詡、鍾繇、華歆、王朗在,曹丕有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這些人在,曹植也有楊修和丁氏兄弟,郭嘉能從這些人當中脫穎而出嗎?

總之,郭嘉和諸葛亮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謀士。如此看來,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不過是一句小說家言罷了,說到歷史上的真實,則千萬當不得真。


寫在最後:喜歡三國和歷史的朋友,歡迎關注筆者公眾號「三國故事」,有些很精彩,有些很逗比,感興趣的可以訂閱一發,多謝支持

(後臺回復「111」 揭開三國第一猛將之謎)

相關焦點

  • 四大系列之三國四大謀士,諸葛亮、郭嘉、司馬懿、周瑜
    三國時期,名臣良將紛紛登場,都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其中謀士和名將是其中最受人們喜愛的群體,三國眾多的謀士中哪幾個可堪稱為最強呢? 諸葛亮,謀士只是他眾多身份中微不足道的一點,他更是一名政治家、軍事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
  • 三國第一謀士郭嘉郭奉孝
    俗話說,「鬥智不鬥力」,單就謀士一項,就群星璀璨、浩如煙海。比如劉備手下的諸葛亮,龐統,法正,孫乾,劉巴等;江東孫權麾下的周瑜,魯肅,張昭,張汯,顧雍,諸葛瑾;曹操手下更是人才濟濟,除了鍾繇,司馬懿,陳群,王朗等,更有曹操「五大核心謀士」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要說這五人可不得了!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郭嘉這個強項,竟是諸葛亮致命弱點?
    三國人才輩出,謀士更是數之不盡,其中諸葛亮與郭嘉,分屬於劉備與曹操兩個對立的陣營,也都是重要謀士,因此常常被拿來比較,後世更有「國家部四,臥龍不出」之說,那麼郭嘉真的比諸葛亮厲害嗎?「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郭嘉真的比諸葛亮厲害嗎?
  • 諸葛亮,司馬懿,魯肅,郭嘉,周瑜,三國時期謀士,到底誰最厲害
    人們所熟知的三國人物中,有著賢君明主、猛將良帥,以及以智謀聞名的謀士。三國時期的謀士們不但數量驚人,還各具特點。他們各顯神通,在亂世中施展著自己的才華,並留下了許多被後世傳頌的佳話。儘管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諸葛亮設置成了最為聰明的角色,但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三國謀士,每個人都有著自己最喜愛、最厲害的一位。
  • 為何說郭嘉和荀彧根本不是一個級別?
    三國時候謀士璀璨如星,蜀漢有諸葛亮、龐統、法正、馬謖等人,曹魏手下有郭嘉、荀彧、司馬懿、程昱,東吳有周瑜、呂蒙、陸遜,可以說都是當時叱吒風雲的人物
  • 三國中最牛的謀士,就連郭嘉、司馬懿、諸葛亮都遠不如他
    堪稱三國中最牛逼的謀士,郭嘉、司馬懿、諸葛亮都不如他熟讀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三國中文臣武將數不勝數,但其中才智過人的謀士也不在少數
  • 三國第一謀士——郭嘉
    曹操第一謀士郭嘉,破呂布,敗袁紹,平定北方……其智謀堪與諸葛亮媲美!郭嘉21歲的時候,在朋友田豐等人的鼓動下,投奔到袁紹帳下。
  • 郭嘉的官職是軍師祭酒,那這個官職有多大,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近期一部熱播的電視劇《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將三國裡最厲害的一個謀士郭嘉搬上了大熒幕,用了濃墨重彩之筆描述了郭嘉的神機妙算,鬼神莫測。而郭嘉的官職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軍師祭酒,在歷史上這到底是個什麼官職呢?
  • 三國排名前五的謀士,諸葛亮排第三,第一無可爭議!
    在三國之中每個國家都有一些出名的謀士,其中有人便為三個國家的謀士們做了一個排名,排了前五位謀士,這五位對於三國時期都是非常的高強,三國亂世就是因為有這些謀士才能把天下割分三國,三國排名前五的謀士,諸葛亮排第三,第一無可爭議!
  • 為什麼說諸葛亮智謀遠不及郭嘉?郭嘉和諸葛亮
    第五,他們和曹操、劉備的關係,也都至少在表面上做到了「如魚得水」,甚至確有一些情意。 但我覺得:二人雖有若干相似之處,如上述之一、二、四項,但不同之處也不少。嚴格說來,在某些重要的層面上,二人是不能相比的。  首先,說郭嘉「謀功為高」是可以的,對諸葛亮卻不能這樣說。
  • 郭嘉不死,諸葛不出!鬼才郭嘉究竟比諸葛亮厲害在哪?
    且不說諸葛亮能否跟安兩漢四百年的張子房比,就連與他同時代的郭嘉,諸葛亮也幾乎不是後者的對手。提起郭嘉這個名字,大家可能對他的印象不是那麼深,其實他才是三國第一軍師。郭嘉之所以沒有諸葛亮那麼有名,一是因為他年紀輕輕就死了,二是因為後世的《三國演義》把諸葛亮神話得太厲害了。
  • 三國第一謀士是郭嘉諸葛亮?非也!這位西北毒士恐怕更勝一籌
    函谷關以西百姓彪悍尚武,易出大將,秦朝的白起、王翦等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函谷關以東則民風偏文,多出謀士,如漢朝的張良、蕭何等。但在三國時的西北荒涼之地,有一人卻打破了這條古諺,和鬼才郭嘉、臥龍孔明同屬三國頂尖謀士,甚至論工於心計還略高於這兩人,那麼這位謀士到底是誰?
  • 三國頂級謀士成就排行,諸葛亮排第三,第一名當之無愧
    要知道在中國古代那個朝代最讓人感到興奮,就只有三國莫屬了,因為這個朝代不僅出現了很多武力高強的戰將,還出現了許多的智多星謀將,說到武將大家都知道呂布跟典韋,還有關羽跟張遼,更出名的是識曹營萬人如草芥橫衝直撞的趙子龍,也出現了像諸葛亮這樣的謀士,不過人們稱諸葛亮是第一謀士,那麼諸葛亮究竟是不是第一謀士呢?
  • 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郭嘉到底有多厲害?
    郭嘉在三國謀士中的地位1、從計策上我把三國的計策分為三檔:勢、略、謀。「勢」,是對天下形勢的判斷,對國家發展路徑和國家關係上的理解和規劃,這一級別的計策以荀彧「挾天子以令不臣」、諸葛亮「隆中對」以及魯肅「榻上策」為代表。
  • 郭嘉和諸葛亮誰厲害?這九大實力對於已經說明一切!
    今天又要說亂砍三國了,今天我們不侃武將,不侃什麼趙雲呂布誰厲害,我們來侃謀士,來侃侃謀士們的實力對比,其實大家也猜到了今天小編侃什麼,其實就是要侃三國時期的第一謀士了
  • 郭嘉:曹操的第一謀士
    而在汝潁人士群體中最為曹操倚重的則是郭嘉的同鄉荀彧。之前荀彧已經向曹操推薦了潁川人戲志才並深得曹操的重用,然而不久之後戲志才不幸病故,這讓曹操非常傷心。曹操不禁親自寫信給荀彧,要求荀彧向自己推薦潁川地區的賢才。此時,荀彧便向曹操推薦了年僅二十七歲的郭嘉。經過與郭嘉交談之後,曹操意識到郭嘉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是一個能夠輔佐自己實現大業的重要謀士,而郭嘉也把曹操看做自己的真命天子。
  • 三國時期的四大謀士,郭嘉上榜,司馬懿第2,第1無人不敬!
    ,武將和謀士層出不窮,一個更比一個厲害,而且我們看到了真正的兄弟情義,比如劉關張三人,雖說是在桃園結拜,但卻讓我們心生震撼。不只是劉備和諸葛亮有這樣的關係,曹操和郭嘉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曹操在郭嘉英年早逝之後,是真情實意的非常惋惜,時常感慨若是郭嘉還在,那還何愁天下不得呢?魏蜀吳三國為何能三分天下,因為他們都有非常厲害的謀士,魏國就不用說了,前有郭嘉、荀彧、賈詡,後有司馬懿,吳國則是有周瑜,而蜀國則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
  • 諸葛亮PK郭嘉
    郭嘉或許是一個早慧的神童,對這些歷史文化書籍過目不忘。先輩們這些寶貴的知識,無疑在郭嘉心中凝成了一整套智慧結晶,給他以各種啟迪和借鑑。郭嘉所以,當郭嘉與曹操見面後,一個是胸懷統一中原之心的霸主,一個是滿腹經綸正待發揮的智囊,於是兩人一拍即合相見恨晚。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後面還有一句,道破三國誰是最厲害謀士
    後來,郭嘉又幫助曹操北伐成功,大敗烏桓人。結果,就在凱旋的途中,年僅28歲的郭嘉病逝了。也就是這一年,雄主劉備「三顧茅廬」把27歲的晴耕雨讀、與世無爭的諸葛亮請下了山。要知道諸葛亮出山後,輔佐一窮二白、居無定所的劉備一步步逆襲成為一方霸主,這其中風雨兼程,也展示了諸葛亮超級智慧和和才華。
  • 三國中最聰明的三位謀士:諸葛亮墊底,榜首實至名歸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由此可見世人對諸葛亮聲望的肯定;「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乃周瑜臨死之前所說的一句話,周瑜是吳國的大將,他為孫策統一江東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由此也可看出諸葛亮的威望。可是在三國中最聰明的謀士排名中,我們的臥龍先生諸葛亮僅排第三名,第二名是賈詡,那第一名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