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蒙太奇就是根據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觀眾的心理順序,將一部影片分別拍攝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照原定的構思組接起來;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鏡頭組接起來的手段。
02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導演按照劇本或影片的主題思想,分別拍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原定的創作構思,把這些不同的鏡頭有機地、藝術地組織、剪輯在一起,使之產生連貫、對比、聯想、襯託懸念等聯繫以及快慢不同的節奏,從而有選擇地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為廣大觀眾所理解和喜愛的影片,這些構成形式與構成手段。
03
而對於一個電影導演來說,掌握了基本原理並不等於精通了「語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內容和美學追求中往往呈現著千姿百態的面貌。
04
現在一部當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個左右的鏡頭組成,每一個鏡頭的景別、角度、長度,運動形式,以及畫面與音響組合的方式,都包含著蒙太奇的因素,也可以說從鏡頭開始就已經在使用蒙太奇了。
05
總而言之,運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鏡頭的銜接產生新的意義,這就大大地豐富了電影藝術的表現力,從而增強了電影藝術的感染力;而一部電影如果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邏輯,合乎生活和視覺的邏輯,看上去順當、合理、有節奏感、舒服,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
最初聽說蒙太奇這一電影名詞可以運用到文學作品中,是從蔣勳老師講解的紅樓夢中得知的。他從一個美學專家的角度,用他特有的治癒系的聲音,向聽眾娓娓道出他所理解的曹翁運用的這一手法。簡單舉例如下:《紅樓夢》第六回中,最開始寫賈寶玉初試雲雨情,然後緊接著筆鋒一轉,寫劉姥姥一進榮國府,白描了劉姥姥一家舉步維艱,家徒四壁,需要一個老人帶著孩子遠道而來,向摸不著邊際的所謂親戚打秋風的境況。兩種完全不同世界的人物和事件穿插在一起,反差真是天壤之別。
這就是曹雪芹這一大家的著筆之處,不費吹灰之力,讓二者的區別更加的明顯。
之後寫到劉姥姥初入大觀園,要見到鳳姐那一幕,寫到她見到不認識的時鐘突然響了;丫鬟們突然跑來跑去忙活起來;鳳姐還沒有出現,但是她的威嚴已經完全體現出來。並沒有著筆寫具體的時辰,但是鐘聲敲響時候到了,家裡等級森嚴,嚴格按章辦事。鳳姐伺候完老太太和王夫人,要回來吃飯了。多個蒙太奇畫面拼接組合在一塊兒,非常有畫面感,有一種形式美學的意義。
怪不得有人說,蒙太奇用的好了,會起到疊加的作用。
蒙太奇這麼神奇,到底是個什麼東東呢?
度娘說,蒙太奇(法語:Montage)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經常用於三種藝術領域,可解釋為有意涵的時空人為地拼貼剪輯手法。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
蒙太奇(montage)在法語是"剪接"的意思,但到了俄國它被發展成一種電影中鏡頭組合的理論。
簡要地說,蒙太奇就是根據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觀眾的心理順序,將一部影片分別拍攝成許多鏡頭,再按照原定的構思組接起來。
當不同鏡頭拼接在一起時,往往又會產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有的特定含義。寫作時採用這種方法寫作的方式也叫蒙太奇手法。
囉嗦了這麼多,其實心裡也沒有底,自己有沒有真正地理解了蒙太奇呢?舉個例子吧,希望簡友們可以幫我鑑定一下哈。
2018年元旦過後不久,大家或許還依然沉浸在節日的喜慶氛圍之中,而正是在這同一片時空之下,發生了如下的事情。
其實我也是昨天才看到一則讓人心碎的新聞:一位陶瓷界泰鬥,指明汝窯窯址第一人、《中國陶瓷史》的作者葉喆民先生,這樣一位國寶級的人物入院治病,卻被安排在走廊住了好幾天。幸好有弟子發現,才轉入病房,纏綿幾天之後,終是落寞撒手人寰。
而在蒙太奇的另一個界面則是:一群吃瓜群眾圍觀緋聞事件,關注三者的各種動態,分析人物的各種心理活動,並且不惜掏出手機,給受傷害的明星打賞,賞金共計幾百萬。
這原本只是兩枚單獨的畫面,拼接在一塊兒,是不是會產生某種效果呢?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