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制:小名、名、字、號的使用,告訴你三國的人名都有啥意義

2020-12-23 孤篇live

文丨孤篇君

圖 | 網絡(侵權必刪)

閱讀用時2.5分鐘

中國古代的人對於名字是很講究的,特別是在三國時期,從《三國演義》中我們就知道,這本書裡面的人基本上都會有自己的名字,並且還有「號」,有些人還有小名,像曹操。

早些年的時候,認識曹操的人都把曹操稱之為「阿瞞」,比如那位經常打他小報告的叔叔:大哥,你家阿瞞又雙叒叕偷看人家洗澡了。又比如袁紹叫曹操也是阿瞞阿瞞這樣稱呼他,等到曹操成年之後,有些人就會叫他的字「孟德」,所以古時候人名之所以不會重複,有「多名制」這個取名方式的一份功勞。

概括起來,在三國時期的人名就分為:「小名、名、字、號」四種。

不同文字所書寫出來的「名」字

小名,用於家庭之間的愛稱

剛才講到的曹阿瞞就是曹操的小名,小名又被稱之為「乳名」,今天很多人也會有自己的乳名,像我們熟悉的狗剩、丫蛋等等的小名,這些小名越簡單越好,以示最疼愛的呼喚,這是有多疼愛才起這樣的名字呀?關於小名加「阿」的取名法,在《三國志》中也印證了這一說法,小名喜加「阿」的用法蓋來源於西漢出現的「阿誰」,而這個「阿誰」脫胎於上古漢語的「伊誰」。在《詩經》中就已經出現:

如在《詩經·小雅·正月》說:「有皇上帝,伊誰雲憎?」

到了漢代的時候,「伊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阿誰」,「阿誰」這個小名的稱呼從意義到功能均相當於「伊誰」。

在《漢樂府·十五從軍徵》中:「道逢鄉裡人,家中有阿誰?」再由「阿誰」擴大至「阿某」,用以稱呼襁褓中的小兒,尤顯憐愛。這樣的稱呼久而久之,一旦定了下來之後,就成了小名,用作小名之後,「阿」字的用途進一步擴大了,不但可以用作人名的詞頭,還可以作為親屬稱謂的詞頭。

「名」字

名,用於正式場合稱呼

曹操除了有自己的小名之外還有一個大名,他的大名就是「曹操」,這個名師曹操的正式稱號,也叫做正名。引用《說文》中的一句話:「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從《說文》中對「名」的解釋,可以知道「名」的產生,在於自稱,以便於對方能在昏冥之際辨認出自己。

作為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標誌,命「名」之初自然要考慮「吐情自紀」和「尊事人者」。

所以在《左傳·恆公六年》中記載申繻論述的五種命名原則:

其文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

這五種命名方式揭示了人名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族成員和自己拿的相互關聯性。從語義上就能把握人名中蘊含的生命特質,這是人來特有的,人名的存在也能幫助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親眼目睹當時社會的種種面貌。如果說小名僅僅適用於家庭範圍之內的話,那麼,嚴肅場合、社會交際場合則必須用正名。

不過有時候,正名反而直接用小名來代替了,如鄭玄的孫子鄭小同,正名就是沿用的小名「小同」。有些正名也是由學名沿用過來的,學名一般比較的雅馴。還有些事由族名沿用,還有的以字行,正名反而遭到了淹沒。

字:供平輩、晚輩和自己的一種稱呼

名之外還有「字」,曹操有著自己的大名和小名,不可或缺的就是他還擁有了自己的「字」,叫「孟德」。

《禮記·檀弓》:「幼名,冠字。」孔穎達疏:「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以加字。」

由此可知,幼年取名,成年加字。名幾乎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凡聖人、君主、長輩名某某,連言辭都要避諱某某。名是供尊輩呼喚的,字是供平輩、晚輩和自己稱呼的。對平輩或尊輩直呼其名,是一種沒有禮貌的舉動。

因此,「字」的產生,也成了避諱的緣故。周朝開始就以避諱來敬事神明,既諱名不稱,就得加字來代替。

號: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也經常能看到一個人不僅有自己的名和字,還會有自己稱號,例如像諸葛亮就:字諸葛,號臥龍居士;龐統,字士元,號鳳雛。

《說文》:「號,呼也。」

稱號的開始必然是他人對自己的稱呼。古人諱名,呼名唐突不敬,因立字以尊名,字是供他人稱呼的,呼字也表示客氣尊重,更立號以尊字,更加顯得尊重。

《三國志》中的人物的號有廟號和諡號。

廟號:

廟號的制度早在母系社會早期就已經產生,它是氏族祖先崇拜的產物。在母系社會,「隨著偶像崇拜的發展,凡祖先去世,氏族都要為死者立主建廟。為了區分不同的祖先的廟,每個主和廟都有名稱,並且在祭祀的時候用該主或廟的名稱稱指它代表的先祖。」該名稱就是廟號的由來。

既然廟號對於古人而言那麼的重要,並且也是用來辨別的標誌之一,那麼如何選擇才夠獨一無二呢?

根據《史記·孝文本紀》:「蓋聞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

《集解》引應劭曰:「始取天下者為祖,高帝稱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為宗,文帝稱太宗是也。」

這種說法也僅僅是在曹魏以前了,在曹魏之後這種說法就被打破了,並且出現了「三代廟號相繼成祖」:曹操為太祖,曹丕為世祖,曹叡為烈祖。

因而唐劉知幾《史通·稱謂》云:「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兩漢,名實相允,今古共傳。降及曹氏,祖名多濫。」

不僅是唐劉知幾這麼認為,就連清代的顧炎武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在《日知錄·除去祖宗廟諡》中談到「稱祖之濫,始於曹魏之三祖」。

一般情況下,廟號是帝王駕崩之後由大臣們商議得出的,但在三國時期,魏明帝曹叡廟號額確定則異於常規。魏明帝曹叡在生前就自己定了自己的廟號,景陽元年五月在他祖父曹操,父親曹丕追上廟號的時候,將自己的廟號定為:「魏烈祖」,他這一舉動為後世所恥笑,裴松之也引用孫盛之言予以抨擊:「夫諡以表行,廟以存容,皆於既沒然後著焉,所以原始要終,以示百世也。未有當年逆制祖宗,為終而豫自尊顯。」

諡號

前文講到號有「廟號」和「諡號」,廟號是祖有功宗有德之人才會有的稱呼,那「諡號」有是啥東東呢?

《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諡,周道也。」疏:「殷以上有生號,仍為死後之稱,更無別諡,堯舜禹湯之例是也。周則死後別立諡,故總雲周道也。」

諡號,是我國歷史上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我國古代,帝王后妃公卿顯宦死後,後人不稱其名字,而是別立諡號,用以諱名諱字;普通人生時以字表德,死後以字諱名,是無權享有諡號的。

小名、名、字、號這四種稱呼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在不同的時期對人有著不同的叫法,所以我們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放到時代的大背景之下去研讀,中國歷史博大精深,歷史的的好壞都在指引著我們前進,沒有過去怎有現在,歷史終將會銘記這個時代,無論是人、物、事。

關注文化歷史,關注@孤篇 銘記過去,共同成長!! 我是孤篇,一個專注於文化歷史的95後青年!

相關焦點

  • 古人的名、字、號……居然有這麼多講究?
    而且,他們的命名方式與現在不同,一個人不僅有姓有名,還要另外取字和號。古人的名、字、號之間有怎樣的區別和聯繫呢?| 何謂名、字、號 |古時候,一個人出生三個月後,長輩會給他起第一個名字,這就是「幼名」。
  • 長知識丨古人的名與字
    古人有名又有字,有的還有號。了解古人運用名字的知識,對讀懂古書有一些幫助,可以減少一些誤解。《禮記·檀弓》說:「幼名,冠字。」古時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的時候取字。古人有在正式命名之前先取小名、乳名的。如劉邦小名是劉季(季一般用來稱最小的兒子,但劉邦其實是家中第三子,他還有一個弟弟)。曹操小名叫阿瞞。隨意稱人小名有侮辱與蔑視的意味。元代雎景臣的散曲《高祖還鄉》就稱劉邦為劉三。三國時期吳國人為曹操寫的傳叫《曹瞞傳》,《三國演義》中也有人罵曹操就稱他阿瞞。
  • 三國時期的人名為什麼都是兩個字,從什麼時候起又流行多字名了呢
    三國時期我們了解到的許多著名人物,取名用的都是單字。比如: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趙雲,呂布,董卓……甚至不僅僅是三國時期,就連整個東漢時期也都是單字名,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從周朝一直到漢朝,皇室就提倡用單字名,比如姬發,嬴政,劉邦,項羽等等,那時候封建禮儀制度比較嚴格,取名與皇家人相同是大忌,於是王公大臣以及一些民間百姓為了更好地避免與皇室人重名,大多取單名。西漢末期的時候王莽篡國,另立新政,他根據《公羊傳》中「二名非禮」的說法對人名進行改革,取消了二字名。
  • 長知識丨古人如何取「名、字、號」
    | 何謂名、字、號 |古時候,一個人出生三個月後,長輩會給他起第一個名字,這就是「幼名」。等到他長大成年之時,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禮記·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 七個清冷孤傲的古風女孩名,還有可愛小名推薦,個個都愛上!
    下面這七個清冷孤傲的古風女孩名,還有可愛小名推薦,個個都愛上!知秋《淮南子·說山訓》中有云:「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這句話的本意指看見落葉就知道秋天來臨了,後常用來比喻以小見大。「知秋」用作女孩名字,寓意心思細膩,智慧知性。
  • 《三國演義》中幾乎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是單字,雙字的人有麼?
    《三國演義》中幾乎角色名字都是單字,其中女性名字有雙字(不排除是小名),較親暱稱呼如黃月英、孫尚香等都是閨名,供親人間稱呼,一旦出嫁則以氏為名,如孫氏、黃氏;也有個別女性名字為單字,譬如洛神美人甄宓。重點說說男性歷史人物的名字,畢竟三國是男人的戰場。大漢朝立國後,從上至下偏愛單字名,漢高祖劉邦做了表率,24位皇帝全部使用單字名,漢昭帝劉弗陵在登基後避諱改為劉弗。正所謂上行下效,民間百姓為家中子女取名基本使用單字,雙字名字尚未受到排斥。
  • 2020年爆款乳名出爐,趙麗穎兒子小名「想想」,好聽又有意義
    現在父母喜歡根據孩子出生時的天氣、時間、社會特徵特點去給孩子取名字,用這樣方法起出來的小名,好聽又可愛還比較有意義,而明星作為走在時尚前沿上的人,對於給孩子起名字這件事也有自己的看法,尤其是給孩子取乳名,是要多簡單就多簡單。
  • 好聽有寓意的寶寶小名推薦
    好聽的女寶寶名字小名1——雅兒「雅」是優雅的雅,用作人名常指美麗高潔、文靜淡雅,多用於女孩子的名字。且兒字一般是父母對於孩子的稱呼,用作寶寶小名正合適。「雅兒」這個名字的讀音為「yǎ、ér」,兒字有兒化音,讀起來會比較溫柔好聽,有助於和孩子的溝通交流。
  • 萌翻眾人的寶寶小名,你想擁有嗎?
    所謂「小名」,就是小時候使用的名字,是一種親切的暱稱,並且,在生活中我們的大名也顯得過於正式,在家人之間似乎不足以表達濃濃的親情,所以,很多父母都喜歡在寶寶出生以後為其起一個小名,以供內部使用。因此,今天起名網就跟大家分享一些萌翻眾人的寶寶小名,不知道你最喜歡哪一個呢?
  • 寶寶起名單字名 2020鼠年意義美好的單字名
    關注公眾號qm3183 大師免費起名 寶寶起名單字名 2020鼠年意義美好的單字名(帶解釋) 墨:筆墨紙硯四寶之一。用於名字清新典雅。 慕:思慕嚮往。用於名字端莊大方、雅致木俗。
  • 2020年鼠寶寶女孩小名:獨一無二的好聽女孩名
    給寶寶起一個小名,這是我國的一種傳統,而且這樣也更有利於拉近與寶寶之間的距離,顯得更加的有愛與親暱。那麼對於鼠年女寶寶來說,怎樣起小名才合適呢?卜廣鑑老師為大家帶來了有關鼠年女寶寶小名的文章內容,可供大家作為參考之用,一起來看看吧。
  • 魏晉風流:人名不帶之字,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文化人
    ,不熟悉的還以為王羲之和他的幾個兒子是兄弟關係,放到現在應該是不會出現這種情形的,但在魏晉時期卻是正常不過,原因就在於那個時候人名不帶之字,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文化人,為什麼這麼說? 王莽篡位後改了很多東西,其中之一就是規定不準用雙名,取名一律用單名,不過如果犯了罪的話,作為懲罰之一就是恢復其雙名而不準用單名,久而久之單名就成為了慣例,所以整個三國時期幾乎都是單名
  • 晏姓男孩取名,充滿智慧與霸氣的佳名,每一個都很有意義-尚名網
    取名方法一、選用寓意好的詞語起名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可以順遂、健康。所以在起名字的時候,也一定會引用一些字義吉利、寓意好的字給孩子起名。這種方法可以借用一些寓意好的詞語來起名。2、注意名與姓的搭配取名時,我們不能光考慮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是否合適,還要多多注意名與姓之間的搭配,包括字音、字形等各個方面。
  • 【星元推薦】最新最特別的男寶寶小名
    看完最新一期的節目你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感受?這期節目大傢伙來到了本季的最後一站——冰天雪地的黑龍江。來到大東北,老爸們自然逃不過「做一道當地特色菜」的任務。田亮家抽到的是「小雞燉蘑菇」。老司機一本正經的告訴亮仔:你去找小雞,我去找蘑菇,然後我們就把它做成小雞燉蘑菇。前一秒還在笑呵呵的亮仔,一聽親爹這麼說,下一秒直接石化了:那把小雞煮了呀!
  • 缺水的男孩名字、小名和用字參考
    缺水的男寶寶起名大全缺水的男孩起名用字1、瀚:一般指廣闊,廣大;也指知識豐富,學問。用作人名意指胸懷寬廣,博學多才,德才兼備之義;2、沐:引申為沐浴,受潤澤,表潤澤。用作人名中寓意著爽朗,有神採。3、淵:指深水,潭;淵博;淵源。用作人名意指淵博,富有,出類拔萃之義;4、沙:沙子,砂子,極細碎的石粒。用作人名中寓意著聲音動聽,磁場強大。5、淳:指淳樸,淳厚,質樸;指風氣。用作人名意指樸實善良,彬彬文質,溫柔敦厚,平易近人之義;6、淼:水廣闊無際的樣子。用作人名中寓意著浩瀚,偉大,心律寬廣。
  • 【LOL】英文名在中國的正確使用方法
    後來不知道誰突然想起來,部門裡面還有個領導叫Toby Xu,一女同事突然跳出來說,那麼就叫他特別虛吧,後來我每次看到這個領導心裡都很忐忑……2.有一個認識很久的同事,英文名字叫Loading。3.微博上看的。姓龍,叫Dick。英文名片那叫一個無法直視。
  • 小名小名
    那個場面好震撼~船長系平臺真的是太溫暖了~看到有小夥伴給萍姐作了一首藏頭詩,我也湊了下熱鬧:萍泊有時緣不盡,姐妹四海心有依。生也有涯知無涯,日過千帆歷萬景。快意揮灑縱豪情,樂境與共創雙贏!雖是遊戲之作,卻真實表達了我的心聲。
  • 海賊王的英文版人名翻譯是否有參考意義-附解析
    其中弗蘭奇有個原名,我只找到英文版的翻譯是Cutty Flam《第357話 卡迪·弗拉姆》於是除去他們的姓,僅看他們的名字,可看出他們的英文名字的首字母都不一樣。所以就來到了我發帖的真正意圖:OP的英文版人名翻譯有參考意義麼?由於本人對日文一竅不通,因此不太懂日本人名是否可以直接翻譯成英文。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一下之前有名的英文版翻譯烏龍——拉夫德魯。
  • 取名的神奇「分水嶺」:為什麼東晉之後兩個字的名字漸漸變多了?
    《禮記·檀弓》記載說:「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諡,周道也」,意思是士人在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要使用不同的稱呼,幼年稱「名」,行冠禮之後稱「字」,五十歲以後稱「行第」,死後稱「諡號」。行冠禮代表著成年,要由父母或長輩賜予「字」,「冠而字之,敬其名也」,此後除了國君、父母、長輩等以外,其他人要稱呼其「字」以表示尊敬。古人的名與字之間往往有密切的關。比如《三國志》記載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
  • 古人為什麼要有名、字、號?裡面真有門道
    它們都是誰起的?一般在什麼情況下使用?一起來了解古人的名、字、號,了解他們的家族期望和個人情懷。古人除了「名」之外,還有「字」。「名」和「字」不是同時命定的。《禮記·檀弓》曰:「幼名,冠字。」根據周朝禮制,新生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為他命名;男性在二十周歲舉行冠禮時取字,女性在十五周歲舉行笄禮時取字。所謂「冠禮」「笄禮」就是今天的成人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