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世說新語》幾乎道盡了魏晉風流,曹魏和兩晉在歷史上並不是強盛的王朝,但是卻也有自己的獨特性,它們所倡導的生活方式放到現在來看有點不可理喻,比如服藥、清談、飲酒、縱情山水等等,所謂的魏晉名士追求的是不滯於物、不拘禮節,灑脫倜儻之外又特立獨行。
除此之外,魏晉人名也有其獨特之處,那就是那時的名士取名都喜歡帶個之字,比如王羲之和他的七個兒子王玄之、王凝之、王渙之、王肅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就是如此,如果光從名字來看,不熟悉的還以為王羲之和他的幾個兒子是兄弟關係,放到現在應該是不會出現這種情形的,但在魏晉時期卻是正常不過,原因就在於那個時候人名不帶之字,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文化人,為什麼這麼說?這個其實是有原因的。
王莽篡位後改了很多東西,其中之一就是規定不準用雙名,取名一律用單名,不過如果犯了罪的話,作為懲罰之一就是恢復其雙名而不準用單名,久而久之單名就成為了慣例,所以整個三國時期幾乎都是單名,比如關羽、張飛、張遼、甘寧等等,到了兩晉特別是東晉的時候這個慣例逐漸被打破,名字帶之逐漸成為一種時尚,這和當時流行的宗教天師道也就是五鬥米教不無關係。
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在四川創立五鬥米教,因為教徒尊張道陵為天師,所以五鬥米教也稱為天師道,張道陵的孫子張魯是第三代天師,張魯之所以能割據漢中自立,和他在漢中推行政教合一有莫大關係,漢中也因此成為漢末群雄混戰之下難得的一方沃土。
215年曹操平定漢中之後,五鬥米教不僅沒有受到曹魏的壓制,反而隨著張魯家族及其大批教民北遷至長安、洛陽、鄴城三輔之地後,不再局限於益州一地而是蔓延至全國各地,到了兩晉的時候不僅下層平民信奉,上層豪門士族也崇奉天師道,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並出現了很多道教世家,比如琅琊王氏、孫氏,陳郡謝氏、殷氏,高平郗氏,會稽孔氏,義興周氏,丹陽許氏、葛氏、陶氏,東海鮑氏等等,《晉書》就記載琅琊王氏家族:「世事張氏五鬥米道,又精通書道。」
「舊時王謝堂前燕」,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這些可都是當時最頂級的世家豪族,他們的一舉一動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引領時尚,慢慢的名字帶之字成為了信教或入教者的一種標識,開始是流行於上流社會,後來逐漸成為一種風氣遍地開花了,連普通百姓也紛紛效仿,甚至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如果人名不帶之字,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文化人。
雖然名字帶之未必都是信教和入教者,但至少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是道教的忠實信徒。
如果說名字帶之和道教有關,那麼隨著魏晉南北朝時佛教的興起,信佛教的民眾也越來越多,名字帶「佛、僧、曇、法」等字的佛教徒也逐漸增多,比如王僧辯,據統計這一時期流行取名帶「僧」字的就僅次於「之」字,直到北周武帝宇文邕禁止佛道兩教之後,這種取名時尚才逐漸冷卻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