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海街日記》這部影片是在B站上看到的一個視頻剪輯,穿著校服的少女坐在自行車後座,張開雙臂擁抱櫻花組成的天空,突然覺得這就是青春啊。然後知道了片段來源,而恰巧有朋友推薦,於是便抓住一次觀影機會看了這部《海街日記》。
看電影前有大致搜過影片相關,影片是根據漫畫改編,而導演是枝裕和是以拍攝類似的治癒影片出名的,所以在電影的劇情和表現力方面不會跑偏。
主演是幾位即使在中國也比較有名氣的女演員了,所以不必過多介紹,這裡真的佩服導演選角,四位女主都是那種很能把所飾演的角色恰到好處表演出來的人,看的時候絲毫沒有違和感。
劇情方面真的很簡單,而且表演手法也是平鋪直敘,沒有運用什麼複雜的講述技巧,就是同父異母的四妹逐漸融入原本由三姐妹構成的家庭中的故事。
雖然其中穿插著四個人各自的生活寫照,也有關於父母家人和旁人的一點描述,不過基本上連場景變換都很少,多數都是發生在四姐妹共同生活的老舊大宅子裡,而宅子本身是外祖母留下來的遺產。
不得不說,是枝裕和很會運用場景和對話,即使在有限的場景下,他通過不同的拍攝視角,以及角色間的語言互動,將一副生活畫卷立體的展現在我們眼前,比如影片中出現最多的吃飯的場景,即使是在同一個家裡,四姐妹不同的人物搭配,不同時間下的心態和話語,甚至只是屋外季節的變化,都能成為極好的表現。
比如花火大會的時候,並沒有像其他日劇那樣給焰火特寫,而是將鏡頭留給了四姐妹穿著浴衣在自家院子裡放小煙花的場景(還特意用了幾個慢鏡頭,和煙花的易逝反差形成了永恆的感覺),因此這樣看下來,雖然故事的節奏緩慢且簡單,即使到了許久不見的母親突然回來還與大姐發生激烈的爭吵,最後都是以溫情的方式和解。
看的時候就覺得自己是在品一壺春季的新茶,透著一股清新的微苦還甘的味道,劇情的變化則只是一杯喝完,倒茶繼續的節奏。全程思維幾乎沒有波動,但是那股感受到的影片情緒卻隨著茶香慢慢滲透進身體,在某個時候突然湧出來一點眼淚。
所以即使劇情沒有什麼起伏,我這種喜歡看大片的人竟然也能看完全程而沒有絲毫困意,甚至還特意寫個觀後感。
故事的一開始是一場葬禮,是四姐妹的父親病逝,而在葬禮上認識了同父異母的四妹淺野鈴(廣瀨鈴飾)後,大姐香田幸(綾瀨遙飾)便將其接到自己三姐妹的家中居住。
我本以為在四妹到來後,會是一場家庭倫理大戲——通過四妹的視角和擾動,逐漸揭開四姐妹的人生真相和這個家庭的內幕——事實證明我想多了,四妹很快就適應了新的環境和三位姐姐,當然也可以說三位姐姐和新環境裡的大家都很照顧她。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三姐妹的父母早年離婚,父親和另一個女人離開去了別處結婚並生下四妹,母親則無心撫養三姐妹,把她們交給孩子們的外婆,自己去了北海道。另一邊四妹的母親不久後也去世,父親又娶了一個帶著兒子的女人,但這個繼母對四妹並不好。)
只是四妹因為成長環境的原因,非常懂事,也就意味著她不會去麻煩別人,拒絕別人,而是將自己的心事隱藏起來,三個姐姐便耐心的慢慢的用愛意化開四妹的心結,直到最後讓她完全融入。
從四妹的視角來看故事很簡單,因為她是整部電影的線索,但是在看完電影之後,我發現其實全片真正的視角,或者說底色,是大姐香田幸。這位大姐姐可以說有著我們知道的所有東方傳統女性的氣質和特點,堅強,溫柔,細心,勤勞,善良,有主見,有責任心,進可成為職場高管功成名就,退能做好賢妻良母相夫教子。
家中的飯菜和日常打掃幾乎都是大姐在操持,「她還完成了我的責任部分呢」,這句話是後來三個姐姐的母親說的。可見在外婆去世後,幸成為了這個家的主心骨,而她的職業又是一位資深的護士,因而整部影片隨處可見她對身邊人,尤其是家人的幫助和推動,但是幸也有自己的心結。
父母早年經常吵架,直至最後離婚,而這一切都對當時已經處於青春期的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她怨恨父親的懦弱卻又貪戀著父親的溫柔,怨恨母親的離去卻又不得不扮演起母親的角色照顧妹妹們,怨恨那個第三著卻又羨慕其能擁有父親的溫柔。
在這樣的矛盾下成長起來的香田幸,必然帶著許多隱忍和不得已,這也導致她和一個頗有著父親那種性格的男人曖昧不清,成為了另一個第三者(順帶一提,這就是精神分析理論的大殺器「俄狄浦斯情結」,即弒父娶母或弒母嫁父)。
所以也能看出,將四妹帶回家,既有對四妹的照顧,恐怕還因為四妹身上帶著父親的「味道」,畢竟父親帶大了四妹,並且也是她最後陪在父親身邊。
二姐香田佳乃(長澤雅美飾),這是整部電影裡第一個鏡頭就出現的角色,個人認為她是四姐妹家族裡的反叛者,從一開始的屢次用不多的工資供養小白臉屢次被坑,到回家常常和大姐頂嘴,再到遇事就逃以及心情好不好都喜歡喝啤酒等等,可以看出來她似乎是個活的很隨心所欲的一個人。
可是再仔細觀察二姐的言語和其他人對她的感受,其實不難發現她很有點刻意為之的意思,比如大姐戀父,家人對父親也是覺得很亞薩西,那我就故意找個年紀比我小的需要依賴我的人,不過這裡同時也有不想承擔責任的潛意識,畢竟你一個銀行職員看不出自己男票的經濟能力嗎?潛意識裡是希望即使分手那也是你這個坑貨男票的鍋,而我自己是個苦逼的女人,因此她也不會去改,而是屢坑屢戰。
另一方面,這種為了叛逆而叛逆的幼稚心理,本質上並沒有什麼意義,所以到了後面得知熟識的餐館老闆突然患病不久於人世,佳乃會非常上心,積極奔走,又在奔走遇到挫折差點又要逃避的時候,被從大城市來此的男同事的幹勁所激勵。我敢說,從這裡開始,佳乃的生活找到了自己的意義,並且大概率會和這個男同事擦出愛情的火花。
三姐香田千佳(夏帆飾)。老實說三姐在全片的存在感並不太高,既不是大姐那樣的頂梁柱角色,也不是二姐那種家族叛逆,更不是四妹那樣的早熟懂事,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千佳更像是一個正常人,雖然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不在身邊了,甚至都記不起父母帶自己玩鬧的時光,可是外婆和後來的大姐,包括痞痞的二姐都給與了她足夠的親情愛意,這讓她從小並沒有覺得生活缺少了什麼。
長大後的千佳,在一家運動用品店打工,和爆炸頭店老闆相戀,看上去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但這或許就是幸福吧。
說到這個運動用品店的老闆,他說起過曾經為了夢想攀登珠峰,可惜最後沒有成功,還凍掉了6個腳趾,如今雖然還有些還念當年的夢想,但他說他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而影片中類似店長這樣的角色還有不少,這裡就不多說了。
整部影片最大的看點還是鎌倉的風物和四姐妹的親情羈絆,海邊溼潤的氣候和緩慢的生活節奏讓人不想離去。而四個姐妹性格各異,卻每一處細節都在刻畫她們彼此的情分,能體會到她們都在通過自己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感情,同時去「看見」她們的感情,比如大姐知道二姐會在失戀之後喝酒瘋鬧,二姐知道大姐失戀後會買一堆梨子等等。
看見自己和姐妹們的情感,讓彼此的情緒流動起來,這間舊的連大門都沒得鎖的大屋子,也能成為一處絕佳的心靈港灣,就好像她們用外婆栽種的梅子拋出來的酒,四季醇香。
如果可以的話最好是找一個閒適的周末午後,靜靜的品嘗《海街日記》裡的溫潤如水。
一場葬禮開始,一場葬禮結束。
櫻花開時海風暖,
落葉飄時秋風寒。
四季流轉,梅酒駐藏,
她們笑著點燃花火,
只許時光輕揚,而心不再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