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街日記》:像棵梅樹一樣,一直站在原地,在四季中流轉

2021-02-27 豆瓣電影


本文來自豆瓣用戶舒行的影評

凌晨醒來給孩子掖被子後,就再也沒睡著,這是冬夜裡經常做的事。於是又開始回味《海街日記》,其實這兩天一直在回味這個電影。想到影片裡,樹木希林演的姨姥姥在大姐幸接小鈴來家裡住後對她說的,「又不是養小貓小狗,養育孩子可是很辛苦的。」幸的確有母親的擔當和氣質,雖然並沒有做母親,生活的經驗讓她充滿母親的溫柔和細膩。《如父如子》探討如何做一個好父親,《海街日記》應該是關於母性和女性的電影。而同樣是關於棄子的故事,《海街日記》之所以和《無人知曉》有截然相反的人物命運走向,其關鍵作用的應該是因為有香田幸這個靈魂人物吧。很喜歡幸這個人物,端莊、堅強、篤定,性格頗似《幻之光》中的江角真紀子。此片中綾瀨遙表演得也好,如導演是枝所說,有「昭和味」或是「昭和顏」,上一回讓我覺得有昭和味的人物是山田洋次《東京家族》中的夏川結衣,她戴著圍兜做家務的樣子讓人想到田中絹代那樣的有廚房氣質的昭和女性。田中絹代在成瀨巳喜男的《流浪記》裡,出演一個經常忙碌在廚房中的女僕,其中有一段山田五十鈴與杉村春子在前廳彈唱,田中絹代在廚房中凝望她們沉思,而後背轉身擦碗,扣碗,再擦飯勺,擺好。這一系列動作,真如泰戈爾說的:「女人,你在料理家務的時候,你的手腳卻歌唱著,宛如山澗溪流歌唱著從卵石中流過。」儘管事實上,田中絹代本人連飯都不會做,但她演得多好。《海街日記》裡,幸擦洗樓梯、淘米、收衣服,做這一系列動作時的樣子,也像溪流一樣輕快平靜。


片子裡也有意無意提及,幸很像外婆,對老屋、對庭院,對梅樹,她有自己的執念。庭院裡的這棵梅樹是她們的外婆種下的,已五十五年。冬天的時候,幸打理庭院給花草澆水,乾枯的梅樹下夾雜著黃色的洋水仙、八角金盤或南天竹(從後來幸有次晚上回家順手摘南天竹紅果子判斷出),她和妹妹們學外婆的口頭禪,說梅樹,「要除蟲要消毒,活著的東西是很費功夫的。「然而她還是很樂意去費這個功夫,每年養護它,充滿期待之心,看梅花開、摘梅子、做梅酒。很遺憾,片子裡有摘梅子和做梅酒的鏡頭,卻並沒有拍梅花的鏡頭。看是枝裕和訪談,才知道梅樹是為拍電影而移栽的,可能剛移栽開不成花吧。訪談裡寫到導演在電影完成幾個月後回訪拍攝的老屋,看到庭院裡白色的梅花正盡情綻放。有梅花和沒有梅花,意境應該會不同一些的,如果電影裡拍了梅花,我想四姐妹在閣樓窗口看梅樹的夜晚會更有意味,片子裡四季流轉的感覺也會更為濃烈。關於梅花,井上靖也寫過,梅花會讓人有等待春天的心境。他寫幼年在伊豆半島,家鄉的庭院多梅樹,初春季節齊放白英,也許是幼年時代熟悉梅樹,年紀大了他依然喜愛梅花。後文他寫道:「故裡家中的梅樹都已枯老,但東京書齋旁的唯一的一株白梅,卻尚年輕,因而花是純白的。梅樹過早地長出堅硬的小蓓蕾,這個季節可還沒著花。正是在這尚未著花的時刻,自然地培育著一種望春的心情吧。水仙的黃花,山茶的紅花,恐怕是這個季節屈指可數的花朵了。」這樣的一種心情,我想幸也應該有過吧,熱愛是相處所得的。


李慈銘說,「一年春物,惟梅柳間意味最深,至鶯花爛漫時,則春已衰退。」想把鶯改成櫻,梅謝柳濃之後,正是四月上中旬櫻花爛漫時,櫻花開過,春漸去也。四月濃春,雖然無復新意,然而還是很快樂的,春天總歸是充滿生命的歡欣愉快。電影裡,櫻花隧道騎車那段,小鈴真是美,健康、青春,充滿生命的活力,令觀影者感動於這樣的生命力和美,以及活著的力量,從而不知不覺也會眼淚盈眶。後來四姐妹放花火那段,也有相同的感動。從物候角度看,電影裡,櫻花的狂歡過後,就是五六月幽寂的梅雨季,雨氣裡繡球花遍開。老屋前一叢一叢清翠的葉子上開著雪球似的花,下雨天的時候,可以聽得到滴瀝的雨聲,老屋透出閒靜的味道。為了順應時令生活,老屋門廳的花器裡也插著一朵繡球花。所以很能理解幸對老屋的執著與守護,也讓人共鳴(我老家山中的祖屋也還在,雖然已經很破舊,每年我都會回去山裡住一段時間),能擁有這樣可以倚託心神的地方,是何等幸福,何況還有妹妹們。如果櫻花能代表小鈴的青春,繡球就可以代表香田幸的成熟穩厚。把人物放在相應的植物環境裡,也許並不是導演的刻意安排,而是偶然為之。總之,正因為有幸這樣的人物存在,傳統古老的事物才不會消失殆盡吧,像老梅樹、每年採梅子做的梅子酒、淡淡的醃菜、荻餅、沙丁魚刺身、炸竹莢魚。換成中國就是清明的清明餅和青團、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冬至的麻餈、春節的年糕和餃子、元宵的湯圓等等,當然相應的也有一系列植物,一切都有歲豐物茂、順應自然而活的感覺。幸可以說也是一種「舊人」吧。是枝裕和在採訪時也坦言自己是一個「舊人」,不是紙的書籍他完全無法進入狀態,在國內只要是電子文件他都會列印出來。這種地方真是讓人喜歡。有時候,舊人像舊物一樣珍貴,像那棵老梅樹。


幸和媽媽一起掃墓那段戲我也特別喜歡,墓地周圍也遍植繡球,剛下過一陣梅雨,繡球花溼漉漉的樣子,樹木鮮翠如洗,風景澄澈明淨,路途中還不時傳來寺院的鐘聲,一派悠然。一起聽過這樣悠然平靜的鐘聲,想來什麼樣的心病都會消解吧。媽媽說,好多年沒經歷梅雨了。幸說,北海道沒有梅雨啊。是啊。媽媽接著說,做完梅酒後,才會感覺,啊,夏天來了。幸說去拿梅子酒給媽媽。大竹忍很溫柔地提醒女兒:「那邊很滑的,小心點。」太喜歡這段對話了。在這樣細碎又充滿時令感的家常話中,母女關係也和解了。真是令人心緒觸動。媽媽和女兒的關係很是奇妙的,年紀越大,就會覺到母親的好;而做了母親後,更能懂母親的溫柔。看這段時,眼睛也溼了,代入感特別強,作為居北地的南方人,甚至連梅雨的鄉愁記憶也被喚醒了。

原作者吉田秋生當初要求是枝導演,拍電影的時候要重視四季變遷的轉換。是枝裕和做得很好。櫻花、梅雨、繡球,接著是梅子熟了,摘梅子,做梅子酒,夏天來了,蟬鳴日盛,紫薇花又漸漸開了。物候又輪迴了一年,生死也輪迴了兩次,電影開始於葬禮,又結束於葬禮,片尾的那場葬禮後,幾個人站在一棵很好看的枝幹虯曲的紫薇花下說話,背後遠遠地也有幾簇紫薇花,他們談人的生命到了最後的時刻,仍然想看到美麗的事物,並為之開心。就這樣很淡然地不經意地道出了生命的真意之一。聽他們談話的時候,三姐千佳手裡在把玩一朵紫薇花,正與片頭葬禮後的紫薇花相呼應。影片開頭的那場葬禮,正是紫薇花開得繁盛的時候(《步履不停》的發生時間相同)。葬禮後,淺野鈴和大姐幸、二姐佳乃坐在火車站前說話時,三姐千佳站在邊上,手裡把玩著的,也正是一朵紫薇花。當火車前行時,小鈴動情地跟著火車跑得時候,站臺亦閃現一樹嫣然的紫薇。


千佳這個人物真是樸實可愛,有趣又熱情,小妹鈴初來乍到,她幫忙搬行李,整理房間,打點一切。大姐二姐吵架的時候,她總是在一旁打圓場,岔開話題。而關於長澤雅美的二姐,最初的感覺是這個人物有點糊塗地過日子,喜歡喝酒,到了一個新地方就囔囔著要啤酒,美而混沌。漸漸地,就會發現這個人也挺可愛呀,到了後面她的心性也有所成長,大概得益於認識了加瀨亮。有的人是需要認識對的人才會緩慢成長和成熟的吧。感覺加瀨亮在片子裡的氣質甚至有點笠智眾的味道了,淡然平靜緩慢地。

片子最後,看著四姐妹走在沙灘上的黑色背影,真希望他們是真實存在的,生活著的,並且永遠這樣一起生活下去。真的不願意她們分散,離開那間老屋、庭院和梅樹。家庭的變遷的確是讓人傷感的,所以有時候真的不願去面對變化,真希望她們能像那棵梅樹一樣,一直站在原地,在四季中流轉。


相關焦點

  • 海街日記:一筆拂不去深深意丨後園影院
    看完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已經有一段時日,這是一部努力想讓人活著的電影。
  • 回看《海街日記》:四姐妹如何用味蕾記憶,建構起「家人緣份」
    比如《海街日記》。故事講述住在鎌倉的三姐妹,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父親很早就拋棄三姐妹、離家和情人共同生活,而父親去世時,身邊的女人已經是第三個妻子。在父親的葬禮上,三姐妹見到了同父異母的妹妹淺野鈴(父親第二任妻子生的孩子),或許是血緣的關係,大姐香田幸邀請鈴子來鎌倉一起生活。四姐妹的故事,就這樣在「鎌倉的四季」流轉。
  • 是枝裕和《海街日記》:不止於家,四季更迭中感受海街的生命力
    如常的生活瑣碎中,姐妹們逐漸建立起濃厚的親情。四季更迭,不止是四姐妹的生活徐徐展開,整個「海街」的故事也在向我們娓娓道來。整部影片由三場法事(父親的葬禮、外婆的七年祭、海貓食堂店主的葬禮)分為三個自然段落,藉由春夏秋冬四季的時間線索,向我們敘述了由小家到「海街」鎌倉的各種感人故事。
  • 《海街日記》:風后面是風,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是道路
    改編自吉田秋生的同名人氣少女漫畫《海街diary》,電影《海街日記》就真的像漫畫一樣,給人一種溫暖的、愜意的美感,叫人喜歡。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很多人看過,但《海街日記》知名度就沒那麼高了,豆瓣評分8.8分。  而我更喜歡這部電影,故事的感覺,像時間久了包漿的家具,沉澱出夕陽紅的日子,有一種明度不高,灰度極雅的安撫感,有種既真又假的懸浮感。  深刻的電影往往講一個簡單的故事。
  • 《海街日記》:年輕女孩治癒之路,不一樣的人間煙火
    2015年,是枝裕和導演的治癒影片《海街日記》入圍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這部影片已成為治癒系電影的代表之作,影片中四姐妹青春洋溢的面孔與悲傷難過的劇情相互交映,當觀眾為劇中人物的命運深深嘆息時,卻在不知不覺感受到了溫情。看完影片,心中留下的是對生活的美好情愫,對未來的憧憬和勇敢活下去的信心,這就是這部影片的魅力。
  • 日本電影:海街日記
    128分鐘導演:是枝裕和主演:綾瀨遙 長澤雅美 夏帆 廣瀨絲絲 大竹忍  劇 情 介 紹: __________‍       在這部海街日記中興許是血緣中的親熱之感,幸在臨行前邀請鈴搬來鎌倉同住。未過多久,抱著對姐姐們的嚮往,鈴邁入了父親曾經生涯過的房子。四季流轉,姐妹們的故事悄然演出。  幕 後 制 作: __________       海街日記是2015年是枝裕和執導的日本劇情電影,由綾瀨遙、長澤雅美等主演。
  • 你眼中的他可能很失敗,但一定很溫柔 | 佳片有約《海街日記》
    在電影《海街日記》中,15歲的玲(廣瀨鈴飾)與從未謀面的同父異母姐姐幸、佳乃、千佳在父親的葬禮中相見,並接受姐姐們的邀請住進了鎌倉香田家的老屋。    電影沿用了原著漫畫《海街diary》的名字《海街日記》,而不是《海街物語》,用一個一個瑣碎的故事串聯起關於「找回父親」的主題。
  • 電影 《海街日記》: 是枝裕和的少女日記
    仲夏夜盛放的煙火,秋日酸澀的梅子酒,貼著窗花的推拉門,四人的暖爐桌,櫻花匯成的隧道,火車緩緩駛過的小鎮,梅雨時伴著滴滴雨聲走過的長滿青苔的階梯,沙灘上大大小小的腳印,最後所有溫暖雋永的情感都化作隨著海風吹打起的海浪。一切都是最熟悉的細膩乾淨的日常化風格,四季的變換暗示著光陰的流轉,一幕幕景象匯聚而成的就是生活。
  • 她和她們的四季——《海街日記》觀後感
    最早知道《海街日記》這部影片是在B站上看到的一個視頻剪輯,穿著校服的少女坐在自行車後座,張開雙臂擁抱櫻花組成的天空,突然覺得這就是青春啊。然後知道了片段來源,而恰巧有朋友推薦,於是便抓住一次觀影機會看了這部《海街日記》。看電影前有大致搜過影片相關,影片是根據漫畫改編,而導演是枝裕和是以拍攝類似的治癒影片出名的,所以在電影的劇情和表現力方面不會跑偏。
  • 《海街日記》:最美的四姐妹,最動人的日常,最治癒的電影
    《海街日記》改編自吉田秋生創作的同名漫畫,講述了三姐妹在父親去世後接納同父異母的妹妹,四姐妹共同生活的故事。是枝裕和的作品風格樸實,擅長用緩慢平淡的影像敘說日常中的點滴。他的影片中可以沒有戲劇化的衝突,卻能捕捉到很多生活片段裡的美好瞬間。
  • 一部讓人想努力活著的電影—《海街日記》
    四季流轉,姐妹們的故事悄然上演……海街日記記錄著平淡的生活。沉穩的大姐、有點小狂野的二姐、古怪的三姐,少女的小妹。街角的餐館、火車站、海邊、老家、櫻花樹下,一處一處都是風 景。梅酒、白飯魚、咖喱飯,無一不是老街的味道。
  • 海街日記,美的像少女
    而是枝裕和恰好擅長細膩的展現家庭之中的羈絆和重組家庭的微妙關係,鏡頭變換中流動著鎌倉的寧靜和美,也沿襲了原作的治癒和溫暖。《海街日記》片段節選《海街日記》的每個鏡頭都美的不像話,是枝裕和賦予這所小鎮更多獨屬的符號,臨海古都鎌倉在鏡頭裡變的鮮活起來,似乎這就是人們一直所幻想的那個可以安靜度過餘生的地方。
  • 看一部電影 | 《海街日記》
    比如,最近幾個月我一直保持在每周五看一部日本電影,而上周我去看了《武漢日夜》,因此中間間隔了一周,而再等到這個周五(也就是今天),我居然明顯感覺到我的期待值上升了。我期待,除了說明這種觀影的習慣已經養成了之外,更重要的可能還是因為我對於日本電影的喜歡。我喜歡他們那種安靜的表達方式,還有那種平淡而又讓人回味的魔力。
  • 當你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看看《海街日記》吧
    我便給她推薦了這部號稱治癒系的日本電影:《海街日記》。 《海街日記》講述的是一個家庭故事。臨海小鎮鎌倉的一座老舊庭院裡,生活著香田家的四個姐妹。這讓《海街日記》看起來不像是傳統意義上的電影,它沒有清晰的故事,只有大量看起來很零碎的細節和場景。然而,比起邏輯嚴密、情節緊張的故事,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小細節,反讓人覺得更親切、更真實,因而也更厚重。《海街日記》不止是講述家庭的悲與歡,導演也借著它探討了家庭的解體與重建對每個成員的影響。
  • <海街日記>低價熱銷,包郵鉅惠!
    四季流轉,姐妹們的故事悄然上演…漫畫《海街日記》內文是枝裕和讀到漫畫第一卷中四姐妹在山頂哭泣的部分時深受感動, 他說:「當時鈴哭了,四人的身影連在一起,蟬聲如雨…這個場景太棒了,我被打動了。攝影機已經升起,音樂都響起來了。這就是為電影打造的畫面。」
  • 如果你喜歡電影《海街日記》,一定要看這部漫畫
    用了幾年的紫陽花頭像,來自是枝裕和的電影《海街日記》。這部成功的日式文藝片,改編自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畫《海街diary》。」這個名字點出故事的發生地:海街的人們,正是漫畫講述的核心。而電影以「香田家的四姐妹」為主要人物,講述的是隨著季節流轉,四姐妹在海街的故事。這是漫畫和電影最大的不同,也是(我認為)漫畫比電影精彩的最重要原因。當然電影的改編也是非常優秀的,將人物關係凝聚到四姐妹身上來,以鎌倉為舞臺,以四季為背景。
  • 《海街日記》:一部「旅遊宣傳大片」,卻治癒了你我心底的情傷
    2015年,是枝裕和導演的治癒影片《海街日記》入圍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這部影片已成為治癒系電影的代表之作,影片中四姐妹青春洋溢的面孔與悲傷難過的劇情相互交映,當觀眾為劇中人物的命運深深嘆息時,卻在不知不覺感受到了溫情。看完影片,心中留下的是對生活的美好情愫,對未來的憧憬和勇敢活下去的信心,這就是這部影片的魅力。
  • 海街日記 是枝裕和君的少女日記
    就我個人而言,除了平和卻堅定的三觀,最喜歡是枝裕和的地方還在於他把劇作的巧合編織得和生活的狗血一樣縝密自然,所有的梗埋藏時不露痕跡,揭蓋時大方從容。比如我一直因為大姐幸的堅韌善良,忽略了她至少名義上和她父親一樣也是家庭的破壞者,幸一直寬慰小妹玲的「沒有人有錯」,或許是她從內心開解、寬慰自己的理由。有趣的是,順著「沒有人有錯」這句話,伴著執拗母親的登場、玲見或其中的溫馨回憶,讓電影中未露面的父親從拋妻棄子的形象中逐漸洗白,讓人得出結論:生活可真的不是非黑即白容易評判的事情。
  • 電影資源推薦:海街日記 在線觀看
    點擊上方藍字  「終極電影網」  訂閱公號海街日記導演: 是枝裕和編劇
  • 在《海街日記》裡,我看到了人生很值得
    最近天氣開始熱了起來,於是我又把《海街日記》找出來看了一遍,好吧,其實這部會常常復刷。網絡上對這部電影的褒貶不一,先說我的觀點,我是很喜歡的。有網友評論,不管是對比04年發人深省的《無人知曉》,還是前兩年引起大量討論的《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怎麼看都是一部很平淡的作品。平淡確實是平淡,但是後勁卻是很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