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部電影 | 《海街日記》

2021-02-10 風的樣子

一種習慣一旦養成,生理上自然就會有一些感應。比如,最近幾個月我一直保持在每周五看一部日本電影,而上周我去看了《武漢日夜》,因此中間間隔了一周,而再等到這個周五(也就是今天),我居然明顯感覺到我的期待值上升了。

我期待,除了說明這種觀影的習慣已經養成了之外,更重要的可能還是因為我對於日本電影的喜歡。我喜歡他們那種安靜的表達方式,還有那種平淡而又讓人回味的魔力。我覺得,日本電影肯定不都是這樣的,但過去這一段時間我看過的幾乎都是這種風格。無疑,我是幸運的。

由於我之前看過的日本電影不多,所以我的選擇空間很大,基本上我選擇的方式就是在豆瓣按評分從高到低順著看的,所以我看過的這些日本電影都算是被大家公認的好片。每次我看完電影之後,都會簡單瀏覽一下大家的影評,總是能看到很多深刻的解讀,而我在揣讀時,總會有點恍惚,心裡的OS是"這電影真的是講的這些嗎?",同時也不得不佩服影評人的觀點和電影導演的功力。

我以為,評價一件藝術作品好壞的標準中至少有一條,就是它是否能讓不同的人讀出不同的內容。而對於電影這樣的藝術類型來說,能激發人更多想像的一定不是那種大開大合的方式,那種的只是在刺激你的生理感官,觀眾能從中讀出的內涵非常有限。反而是一些看似平淡如水的類型,常常能讓人有更多思索和回味。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到在音樂的一個現象,所有著名的搖滾樂隊最後被大眾記住和流傳下來的,並不是那些最燥的,反而是那些舒緩的。

我說了半天,大概是在思考為什麼大家(包括我)會喜歡這種比較安靜且又讓人回味的日本電影。

現在回到主題,今天看的是《海街日記》,它也是一部典型的"安靜"電影,這一次甚至安靜得讓我慢慢連期待都沒有了,因為我知道不會有"大事"會發生。

這電影怎麼好我就不說了,說幾點我覺得彆扭和沒看明白的地方吧。

影片從父親的葬禮開始,又以二宮的葬禮結束,區別是開始是三姐妹,最後是四姐妹。我能理解的是,開始是為了讓她們姐妹相逢,最後可能是為了表達她們姐妹的真正融合。但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是葬禮?

在父親的葬禮結束後,大姐為什麼會邀請鈴去鎌倉和她們一起生活?而鈴又為什麼會那麼爽快地就答應了呢?在鈴心裡似乎有很多故事,但影片自始至終都沒有讓鈴把故事講出來。這曾是我非常期待的一個點,但是看著看著期待就被消磨殆盡了。到最後我也欣然接受導演這種"是有故事但就不告訴你"的玩法了,因為鈴心裡到底有什麼事,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想像。

整片中讓我覺得最尬的一場戲,是鈴喝醉了那場,最後四姐妹趴在窗口看梅樹,簡直不要太做作,我覺得正常生活裡是不可能有那種橋段了。那是讓我出戲最嚴重的地方。

還有一點就是三妹佳乃的戲份為什麼那麼少?這個角色的作用是有的,但是明顯地感覺到她的戲份少會讓人覺得很彆扭。

最後就是關於這電影的名字了,"海街日記",一直到看完了也沒搞明白"海街"是什麼意思,最後不得不百度,沒想到的是百度居然有"海街日記的海街是什麼意思"這個關鍵詞,哈哈。

在日語裡,"街"可以指"小城市"或"城區"的意思,所以"海街"的意思大概就是"海邊小鎮"。

知道了這個意思之後,忽然感覺一下子讓這電影變得更有味道了。鎌倉就是一個海邊小鎮,在那裡有四個姐妹,她們生活在一間老舊的木屋裡,年復一年,梅酒流香。

看一部電影

- _ -

相關焦點

  • 《海街日記》,一部值得反覆觀看的電影
    最近我在朋友的介紹下看了一部來自日本的電影《海街日記》,這部電影一開始看的時候就像白開水,故事情節基本上可以說沒有特別複雜需要思考的,因為一開始就知道了所有人之間的關係,但是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值得反覆觀看的電影沒錯,這部電影差不多就是圍繞著四位女孩子展開
  • 日本電影:海街日記
    關注後可查看更多電影信息,這裡值得關注.
  • 一部讓人想努力活著的電影—《海街日記》
    四季流轉,姐妹們的故事悄然上演……海街日記記錄著平淡的生活。沉穩的大姐、有點小狂野的二姐、古怪的三姐,少女的小妹。街角的餐館、火車站、海邊、老家、櫻花樹下,一處一處都是風 景。梅酒、白飯魚、咖喱飯,無一不是老街的味道。
  • 《海街日記》
    我還是傾向於寫一些有關電影的觀後感,畢竟比起讀後感而言,觀後感需要付出的時間成本大大縮減,一般僅為兩個小時,宏大一點的電影也才四個小時。
  • 海街日記 是枝裕和君的少女日記
    是枝裕和的電影其實是不必太多期待的,永遠都是狗血八點檔社會新聞作為故事起點,輕言細語講著家常瑣事,「日子一天天過去,生活一天天繼續」,可就這樣兩個小時過去,電影結束時總希望讓觀眾產生東方式的哀傷:「人生可真是不容易啊,但也要好好過下去啊」或「人生要好好過下去啊,可是真的是不容易吶」。
  • 海街日記 | 鎌倉宇宙打卡指南
    當《海街日記》國內版的編輯聯繫我,希望幫忙推廣這本曾被是枝裕和改編為電影,舞臺設定在鎌倉的漫畫時,我不由自主就同意了。當然吉田秋生的畫風並不異常,但漫畫的內容足夠文藝,以實地為出發點的創作,也十分有趣,漫畫第一冊末尾甚至附上了一份海街日記的周邊地圖。
  • 鎌倉親情故事 | 海街日記
    2016年,他憑藉《海街日記》獲得了第3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的最佳導演獎,入圍了最佳編劇的提名。電影延用了原著漫畫《海街diary》,導演說:名字不是「海街物語」,而是「海街日記」,日記的定位決定了影片的構成,是由一個個故事串聯起來的。
  • 為什麼大陸沒有《海街日記》?
    對於《海街日記》這樣一部老電影,我們今天聊點不一樣的。《海街日記》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改編自日本女性漫畫家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畫作品,於2015年上映。故事很簡單,講的是離開家庭多年的父親去世了。香田幸、香田佳乃、香田千佳收養同父異母的妹妹淺野鈴的故事。
  • 訪談:《海街日記》夏帆
    文/菅原豪翻譯/Narabiang校對/小雅乙女一輩子「那是段非常寶貴的日子」,夏帆回憶起拍攝的日子感慨到。「拍攝現場跟這部片子一樣,給人平靜而舒適的感覺。」夏帆說了個很能描述《海街日記》片場氣氛的小插曲。有一次攝影機出了點問題,導演沒有焦慮只是提議大家邊看之前過了的片段邊等,於是片場只見大家圍在客廳電視旁等待攝影機恢復正常。
  • 光影人生 | 海街日記,少女的日記
    海街日記,少女的日記
  • 《海街日記》:愛和親情的責任!
    《海街日記》是一部具有清新氣息的日本文藝片,它更像是一本鎖滿了少女情懷的日記,講述著四個姐妹的生活。老房子,大海,浪花,少女,風景如畫,煙花迷人,一種溫情而感人的氣息,在電影中慢慢流淌。這也是一部是枝裕和的電影,獲得了影迷的追捧和喜愛。
  • 在《海街日記》裡,我看到了人生很值得
    最近天氣開始熱了起來,於是我又把《海街日記》找出來看了一遍,好吧,其實這部會常常復刷。網絡上對這部電影的褒貶不一,先說我的觀點,我是很喜歡的。有網友評論,不管是對比04年發人深省的《無人知曉》,還是前兩年引起大量討論的《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怎麼看都是一部很平淡的作品。平淡確實是平淡,但是後勁卻是很足。
  • 海街日記裡的鎌倉
    是枝裕和大概是繼巖井俊二之後我最喜歡的日本導演,每次看完他的電影都有一種「好像什麼也沒說,但又好像全部都說了」的感覺,原來真正的治癒系並不是告訴你世界有多美好
  • 溫暖乾淨的日系電影《海街日記》:日子緩慢,生活美好
    Hello大家好~我是愛電影愛追劇的女先生。今天給大家安利一部夏日小清新影片——《海街日記》( Our little sister)。夏日必做之事,一定少不了,躺在涼爽的空調房裡,吃著冰凍大西瓜,搭配一部清涼治癒的夏日系電影。
  • <海街日記>低價熱銷,包郵鉅惠!
    電影《海街日記》劇照臨海古都鎌倉,順山而成的小鎮,在不起眼的角落裡生活著香田家四姐妹。
  • 劇情片《海街日記》,讓人感到溫暖的作品,卻是一部心機作品
    一部日本劇情片《海街日記》,活生生的一部心機作品,也許已經過了盲目喜歡日本的年紀,有點受不了這樣美圖秀秀的電影了。四個女生天生麗質的人生真的沒什麼困難好不好,所有人帶著禮貌和刻意親切的尷尬在對臺詞,生活如果是這樣才真是日了狗了。特意營造的慢節奏懷舊藍色調和糾結的家庭關係,處處透著尷尬。
  • 《海街日記》最適合夏天的電影,唯有美食美景不可辜負
    北北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部曾在豆瓣評分最高的日本電影《海街日記》。很難有一部電影齊聚四個日本國民女神,綾瀨遙、長澤雅美、夏帆、廣瀨鈴,她們扮演同父異母的四姐妹,這是一部在夏天的鎌倉海邊,發生著關於愛與生活。
  • 《海街日記》這是一部女人的電影,講述了四姐妹的相知相伴與成長
    《海街日記》這是我近一年來看過的第三部是知裕和導演的電影了。可能他電影的節奏和調子都很符合我的偏好,所以真的是喜歡,所以不捨得一口氣看完他的作品。他的電影總是那種輕言細語講述家常瑣事的風格,平靜、細膩,看了他的電影總讓我覺得不是只有轟轟烈烈,跌宕起伏,才對得起人生。
  • 是枝裕和《海街日記》:不止於家,四季更迭中感受海街的生命力
    於是,相較於以往諸如《無人知曉》《步履不停》等極具是枝裕和特色的家庭電影,《海街日記》向我們呈現了更寬廣、更全面的敘事視角和「生命」主題。無論是基於對原作漫畫的尊重,還是出於是枝裕和對「職人」電影的更深理解,《海街日記》中我們看到了更廣闊的「城市」和「時間」格局。
  • 電影 《海街日記》: 是枝裕和的少女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