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海街日記》這樣一部老電影,我們今天聊點不一樣的。
《海街日記》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改編自日本女性漫畫家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畫作品,於2015年上映。
故事很簡單,講的是離開家庭多年的父親去世了。香田幸、香田佳乃、香田千佳收養同父異母的妹妹淺野鈴的故事。
好的電影作品,它首先具備的基礎便是真實——傳達真實的邏輯情感——這也是電影可以動人的基礎條件。
所以,不管一部電影穿著怎樣的外衣——科幻、懸疑、警匪、武俠、恐怖——可以讓觀眾情感動容的都是具有真實邏輯情感的。
而在讓電影具有真實邏輯情感的基礎又是什麼?
那便是導演的信念。
這種信念源自於導演相信自己講述的故事是真實的,是在一個空間內可以真實發生的。
《海街日記》表達的便是對於血緣和親情的相信。
人類從幼時長大到成年再到老去,情感的豐富與成長伴隨人類的一生。
情感的起點是什麼?
情感的起點來源於人類與父母之間的親情,然後再是與兄弟姐妹間的親情。
而這兩種親情也成為了人類社會情感形態的組成基礎——其他的情感皆以這兩種情感為藍本而進行發展——或是相似或是對立。
或者說社會的組成單位家庭如何是完整的?
有父母和兄弟姐妹共同組成的家庭才是完整的。
而當走出家庭與其他人進行社交時,與兄弟姐妹的相處模式,則成為了社交是的藍本,友情最初的樣子便是與兄弟姐妹間的親情。
親如兄弟、親如姐妹形容的便是這種情況。
在《海街日記》中,我們能夠看到吉田秋生與是枝裕和對於家庭間親情維繫的看中。
雖然他們的父母都離開了這個家,但是香田幸卻承擔起了家庭核心的位置。並且在遇到淺野鈴的時候,主動地接納了父親留給她們的這個小妹妹。
為什麼吉田秋生與是枝裕和會如此看中姐妹間的這種親情?
可能是由於他們認為兄弟姐妹間的這種親情是一種對社會情感形態良性組成的關鍵基礎。
他們為什麼在創作時有這種自覺性?
藝術創作的自覺性來源於藝術家的成長經歷,或者說他們是在有這種自覺性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當生活在一個時常發生天災的地方,家庭所面臨的挑戰便會更加頻繁且激烈。而在這種環境中,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間的感情維繫狀況則關係到家庭成員每一個人的生存問題。
這對於生活在安逸地區的人類對於這種自覺性並沒有很深的覺悟。
越是在挑戰激烈的環境中人類越是珍視感情維繫的狀況。
為什麼許多年來,內地沒有這種優秀的、有影響力的、平靜的、娓娓道來的、講述兄弟姐妹間感情的電影?
同為五六十年代的創作者,國內的導演們似乎在迴避著此類主題的故事。
迴避這種平凡的卻又值得訴說的情感。
似乎這一個類型集體缺失了。
代替掉的平凡的是欲望。
成為英雄,獲得成功,獲得功名、獲得金錢、獲得繁殖權利(愛情)。
每一個家庭都希望生活可以越來越好。
但是這種越來越好是一種累積的過程與結果。
它是需要這個家庭的每一代人共同努力的。
但是當一個家庭的某一代或者連續幾代人中只有一個後代出現時,那麼對越來越好的期待與願望便會全部壓在這個「唯一」後代的身上。
為了越來越好,這些代的「唯一」後代身上的壓力空前巨大,沒有絲毫的空閒可以喘息,只能拼命地向前衝刺。
畢竟沒有兄弟姐妹可以幫這個「唯一」後代共同去完成家庭的期待與願望了。
未來會在大陸會拍出《海街日記》這樣的電影嗎?
大概還要許多許多年之後吧。
畢竟現在的創作者中有一部分對生活的記憶大部分是艱難與困苦;另一部分則是那「唯一」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