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名作《海街日記》再登北影節展映 溫暖鏡頭詮釋日式美學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電影《海街日記》劇照

鎌倉夏日清晨,香田三姐妹收到了拋棄她們的父親去世的訃告。雖然心存芥蒂,香田幸、佳乃和千佳依然出席了父親的葬禮。在那裡她們遇見了同父異母的妹妹淺野鈴。「你願意和我們一起生活嗎?」面對姐姐們的邀請,鈴沒有絲毫猶豫,一個全新的家庭誕生了。

電影《海街日記》海報

海街日記

是枝裕和執導的影片《海街日記》將鏡頭聚焦於同父異母的四姐妹家庭,將日本鎌倉四季的美景,用一首溫暖的家庭詩歌,生動豐滿地展現給觀眾。

這部曾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的影片,將在8月21日-9月22日舉辦的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線上影展中與大家重逢。

鎌倉的四季

2014年12月24日,《海街日記》最後一段戲在京都拍攝完畢,是枝裕和以及飾演淺野鈴的廣瀨鈴分別在社交媒體上報平安,宣告這部在多地拍攝的電影歷時一年後殺青。「鎌倉四季之美盡入轂中」,《海街日記》的原作漫畫作者吉田秋生看完粗剪後由衷感嘆道,繼《無人知曉》後,是枝裕和又一次極為耐心地將一年四季的變化在同一部電影裡呈現出來。

電影《海街日記》劇照

這部電影雖然亦曾在山形和京都取景,但大部分時間都在鎌倉拍攝。本片的拍攝共經歷四個階段。春季篇選在櫻花季的4月7日、8日間;紫陽花梅雨篇選在6月16日和23日;從7月29日到9月8日,講述四姐妹相聚的主線故事在鎌倉民宅拍攝,共六周時間;最後是紅葉漫灑、枯木之冬的最終篇。是枝裕和精挑細選了日本最有特色的幾個時間段,並用攝像機記錄了當地最美的景致——從櫻花季到煙花大會,從鎌倉的紫陽花到京都的紅葉,撇開劇情不說,光是這部電影裡的景致就夠觀眾欣賞回味好一陣了。

電影《海街日記》劇照

本片名為《海街日記》,顧名思義,四姐妹居住的地方臨海,正處於鎌倉大名鼎鼎的湘南海岸。那裡不僅承載著櫻木花道的籃球夢想和鬼冢英吉的年少輕狂(《灌籃高手》和《湘南純愛錄》的取景地),也匯聚了幾乎能給日本旅遊業當名片的諸多地標美景。

淺野鈴搬去和姐姐們一起生活後,經常和小夥伴們在海街周邊遊玩。比如瑞泉寺附近的紅葉谷,不用去京都,在關東就能飽覽楓葉之美,小鈴和新學校的好友風太、將志三人穿過此地就能到達賞楓聖地「獅子舞」。這裡的一切對於轉校生小鈴來說都是那麼新奇,風太經常為她擔當導遊並介紹一些她不知道的歷史:鎌倉宮是供奉著悲劇王子護良親王的神社,他被政敵足利氏所捉,之後慘遭殺害。風太經常在別稱大塔宮的鎌倉宮觀看能劇。

電影《海街日記》劇照

再來看位於鎌倉宮軸對稱方位的佐助稻荷神宮,那裡供奉著讓源瀨朝下定決心討伐平家的神,千佳和小鈴在這裡目睹了佳乃與男友朋章約會,除了神社,鬼機靈的千佳也在長谷站偶遇二姐與朋章。離長谷站不遠的稻村崎則是佳乃的傷心地,在那裡朋章決定和她分手,佳乃卻無法挽回。朋章打工的衝浪用品店也位於稻村崎,那裡的海角展望臺可以同時觀望到富士山和江之島——前者無需多言,後者亦是鎌倉除古剎外最著名的景點,多部電影曾在江之島取景。

電影《海街日記》劇照

「這是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原作中每個人物形象都很飽滿,以至於讓我感覺到很難把她們一一還原到大屏幕裡。這座美麗且充滿活力的城市,以及生活在那裡的美麗的人們,維繫她們的是親情和家族愛,所以我想要把這種人物、親情和城市聯繫在一起,這是我拍攝這部影片的初衷。」2014年盛夏時分,是枝裕和在極樂寺對前來取材的記者侃侃而談。這部電影的取景將他獨特的美學展現得淋漓盡致,成為其導演生涯的又一個轉折點。

電影《海街日記》劇照

是枝裕和在拍出《無人知曉》前,給人的印象是一個擅用紀錄片視角的慢片導演,雖然偶有《距離》中湖光瀲灩的驚豔手筆,大多數時間還是把視角對準了人。《無人知曉》不僅捧出了坎城最佳男演員柳樂優彌,那部按照四季光景拍攝的影片不僅敘事工整,還用唯美的景致削弱的影片本身強烈的悲劇性。離《無人知曉》 上映已經過了十年有餘,是枝裕和再次花費一年時間拍了美不勝收的《海街日記》,還融合了他最為擅長的家庭題材,奉獻出又一治癒溫暖的佳章。

《海街日記》將日式美學發揮到極致,鎌倉四季美景背後都透露出絲絲暖意。

相關焦點

  • 是枝裕和名作《海街日記》再登北影節展映 溫暖鏡頭詮釋日式美學
    海街日記》將鏡頭聚焦於同父異母的四姐妹家庭,將日本鎌倉四季的美景,用一首溫暖的家庭詩歌,生動豐滿地展現給觀眾。這部曾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的影片,將在8月21日-9月22日舉辦的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線上影展中與大家重逢。
  • 電影《海街日記》是枝裕和鏡頭下的家庭觀
    是枝裕和鏡頭下的父親電影裡貫穿故事的最大線索是故事前就去世了的父親。>電影改編自漫畫,很多情境已經早有設定,但是枝裕和做了多次修改詮釋。海街日記》以如此輕鬆風格示人卻是首次。第一,是父親的投射,這和《海街日記》父親角色有相似之處,在為故事塑造成追憶父親形象的故事,這部漫畫是天造地利的對象,也更能讓是枝裕和把對父親的感情更深投射,漫畫版父親不大重要,因此這父親可以說是經是枝裕和大幅改造創作的。
  • 鎌倉親情故事 | 海街日記
    這句話是導演是枝裕和在接受《佳片有約》採訪時所談到創作《海街日記》的初衷。在是枝裕和鏡頭下,再平淡的故事都能夠變得豐富細膩又極富有感染力,以家庭為單位,聚焦小人物的日常恰恰是是枝裕和的作品中最重要的特點。
  • 《海街日記》:是枝裕和平淡如水下鏡頭下的歲月靜好
    如果你喜歡看日本的溫情電影,那一定知道是枝裕和。對於日本這位導演,他的作品總是以展現現代社會家庭中的溫馨主題為主,對他的作品大家可能更熟悉曾獲得金棕櫚獎的《小偷家族》,不過我卻對《海街日記》情有獨鍾。《海街日記》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有的只是四個姐妹相依為命的日常生活,平淡的就如同我們每天記錄的日記一般,沒有大事發現,但卻是最真實的生活,這也是為什麼電影叫《海街日記》的原因。電影劇情很簡單,講述了三位女孩因父母離異後,在大姐帶領下獨自生活,父親死後,又收養了父親之後生的小妹,就這樣四個姐妹生活在老宅裡,一起面對人生的起起伏伏,平淡但異常溫暖。
  • 《海街日記》:治癒系影片下日本美學的「物哀」之美
    2015年上映的治癒系影片《海街日記》,由是枝裕和導演,改編自吉田秋生創作的同名暢銷漫畫,同年入圍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在豆瓣也獲得8.8的高分。將美味的食物、身邊的景色、溫暖的物件,放入不斷變換的場景,淡化了影片故事的矛盾,沒有一般電影的戲劇張力,成為影片中治癒心靈的重要元素,這也是治癒系影片的重要手法。但《海街日記》區別於其他治癒系電影的還有一個因素,也是是枝裕和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那就是長鏡頭之下的「物哀」之美,死亡、分離、背叛淹沒在平靜緩慢的生活中,如川端康成所說:悲與美是相通的。
  • 《海街日記》:治癒系影片下日本美學的「物哀」之美
    2015年上映的治癒系影片《海街日記》,由是枝裕和導演,改編自吉田秋生創作的同名暢銷漫畫,同年入圍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在豆瓣也獲得8.8的高分。但《海街日記》區別於其他治癒系電影的還有一個因素,也是是枝裕和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那就是長鏡頭之下的「物哀」之美,死亡、分離、背叛淹沒在平靜緩慢的生活中,如川端康成所說:悲與美是相通的。
  • 是枝裕和《海街日記》:不止於家,四季更迭中感受海街的生命力
    於是,相較於以往諸如《無人知曉》《步履不停》等極具是枝裕和特色的家庭電影,《海街日記》向我們呈現了更寬廣、更全面的敘事視角和「生命」主題。無論是基於對原作漫畫的尊重,還是出於是枝裕和對「職人」電影的更深理解,《海街日記》中我們看到了更廣闊的「城市」和「時間」格局。
  • 只知海街日記,不懂是枝裕和
    電影界的村上春樹,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在入圍七次之後,終於憑藉《小偷家族》拿下了金棕櫚。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 從《步履不停》和《海街日記》看是枝裕和對家庭的解構
    是枝裕和正是懷著這樣的初衷,製作了一部又一部優秀的家庭影片。今天,從他其中的兩部作品《步履不停》和《海街日記》,看是枝裕和對家庭的解構。《海街日記》中以父親的葬禮開始,以食堂老闆娘的葬禮結束。大家有沒有發現,兩部影片都是以「心結」和「隔閡」開始,以「消解」和「原諒」結尾。是枝裕和始終是克制和溫情的,沒有過多渲染兩代人之間裂痕的悲痛,也沒有刻意讓他們達成和解,所有的情感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發生。
  •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裡的咖喱烏龍麵到底怎麼做
    >《比海更深》可以說是枝裕和鏡頭下的日本生活電影是小九最喜歡樣子組成我們每日生活中的那些細瑣又重要的小事在導演的鏡頭下 自然 流暢 又真實是枝裕和用委婉溫柔的鏡頭傳達著家族之間的矛盾與愛從《步履不停》到《比海更深》時隔八年又飾演母子的兩人
  • 【JMedia】「小日子」美學?誰製造了是枝裕和在中國的流行
    《幻之光》劇照從處女作《幻之光》提名金獅獎,到《無人知曉》和《如父如子》在坎城大放異彩,再到《海街日記》引發了觀影熱潮,知道並喜歡上是枝裕和的人群從最早的專業影人、影迷,一步步擴大到更大範圍的對日本電影和文化好奇的人。
  • 海街日記,美的像少女
    而是枝裕和恰好擅長細膩的展現家庭之中的羈絆和重組家庭的微妙關係,鏡頭變換中流動著鎌倉的寧靜和美,也沿襲了原作的治癒和溫暖。《海街日記》片段節選《海街日記》的每個鏡頭都美的不像話,是枝裕和賦予這所小鎮更多獨屬的符號,臨海古都鎌倉在鏡頭裡變的鮮活起來,似乎這就是人們一直所幻想的那個可以安靜度過餘生的地方。
  • 溫暖乾淨的日系電影《海街日記》:日子緩慢,生活美好
    今天給大家安利一部夏日小清新影片——《海街日記》( Our little sister)。夏日必做之事,一定少不了,躺在涼爽的空調房裡,吃著冰凍大西瓜,搭配一部清涼治癒的夏日系電影。這部暖心的片子,沒什麼大喜大悲的故事情節,日本鎌倉真的很美~看的過程中,感覺時光慢了下來,《海街日記》又一部是枝裕和導演的溫暖親情片,電影的畫面是乾淨的鎌倉小鎮,夏日與海風、老屋和四季。
  • 暑假薦片 |《海街日記》: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個假期,小編為宅在家裡的大朋友、小朋友推薦幾部影視作品,讓我們一起,跟隨鏡頭的切換,做一番遊歷。今天要介紹的這位導演,近年來在中國的人氣很高,風格亦自成一派,喜歡小清新風格的觀眾,千萬不要錯過!據說,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絕對高於他在日本。
  • 《海街日記》:年輕女孩治癒之路,不一樣的人間煙火
    2015年,是枝裕和導演的治癒影片《海街日記》入圍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這部影片已成為治癒系電影的代表之作,影片中四姐妹青春洋溢的面孔與悲傷難過的劇情相互交映,當觀眾為劇中人物的命運深深嘆息時,卻在不知不覺感受到了溫情。看完影片,心中留下的是對生活的美好情愫,對未來的憧憬和勇敢活下去的信心,這就是這部影片的魅力。
  • 電影《海街日記》溫暖治癒,雖然劇情日常,但有酸甜苦辣
    《海街日記》大概是最適合這個春天看的電影之一了,太暖了,在複雜的家庭環境中四姐妹竟然還能成長為如此溫暖善良且有特色的女子,真不可思議。但這個故事本不是沉悶和悲傷的,所有的畫面都是美好的,景色清新迷人,畫面色彩淡雅自然,人物有歡樂有情緒,都能伴著這海浪拍打的聲音,山間飛舞的落葉,路邊鬱鬱蔥蔥的樹木,日式老屋和種著果樹的後院一起,四季更迭,全都組成了生活。讓人感覺儘管劇情日常但又甜辣有時酸澀有時,都會似那自家釀的梅子酒,喝完就放開了。結局也是一個葬禮,沒有悲傷,只因為伴著這四月的櫻花,花賞了,人去了。
  • 《海街日記》:一部「旅遊宣傳大片」,卻治癒了你我心底的情傷
    2015年,是枝裕和導演的治癒影片《海街日記》入圍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這部影片已成為治癒系電影的代表之作,影片中四姐妹青春洋溢的面孔與悲傷難過的劇情相互交映,當觀眾為劇中人物的命運深深嘆息時,卻在不知不覺感受到了溫情。看完影片,心中留下的是對生活的美好情愫,對未來的憧憬和勇敢活下去的信心,這就是這部影片的魅力。
  • 在《海街日記》裡,我看到了人生很值得
    最近天氣開始熱了起來,於是我又把《海街日記》找出來看了一遍,好吧,其實這部會常常復刷。網絡上對這部電影的褒貶不一,先說我的觀點,我是很喜歡的。有網友評論,不管是對比04年發人深省的《無人知曉》,還是前兩年引起大量討論的《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怎麼看都是一部很平淡的作品。平淡確實是平淡,但是後勁卻是很足。
  • 是枝裕和的少女日記.---《海街日記》
    是枝裕和的新作《海街日記》改編自漫畫家吉田秋生的代表作《海街diary》。毋庸置疑,是枝裕和繼《空氣人偶》(2009)之後再次承接了漫畫電影化的工作,顯然是在原著中找到了久違的強烈共鳴。家庭的瑣碎,離異的父母,受傷的兒女,還有性格迥異的兄弟姐妹,所有這些,就像是枝裕和親身經歷的一樣熟悉而真實,正是這些富於生活質感的人與事,將他從裝腔作勢、顧影自憐的《如父如子》中拯救出來。
  • 《海街日記》:人累了,始終是要回家的
    詳細的街道地址和門牌號碼,戶口簿上關係分明的戶籍卡片,讓千千萬萬的人聚居,在一片屋簷下找到自己的歸宿。家有時又是抽象的。一句叮嚀,一聲囑託,幾絲關照,幾縷問候,都不懼山高路遠,飛遍西北東南,讓親情溫潤每一個家庭成員。或許就在《海街日記》裡的幾番光影輪迴裡,我們便可閱盡世間百態,體味人情冷暖。不幸的家庭各有煩憂,但幸福的家庭卻總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