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生命開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行走在歸家的途中。家有時是有形的。詳細的街道地址和門牌號碼,戶口簿上關係分明的戶籍卡片,讓千千萬萬的人聚居,在一片屋簷下找到自己的歸宿。家有時又是抽象的。一句叮嚀,一聲囑託,幾絲關照,幾縷問候,都不懼山高路遠,飛遍西北東南,讓親情溫潤每一個家庭成員。或許就在《海街日記》裡的幾番光影輪迴裡,我們便可閱盡世間百態,體味人情冷暖。不幸的家庭各有煩憂,但幸福的家庭卻總是相似的。每當這時,你便會驚嘆,電影竟有如此智慧,關於幸福,關於家,此中早已給出了最好的註解。
這是枝裕和2015年拍攝的《海街日記》改編自日本漫畫家吉田秋生創作的漫畫作品《海街diary》。大姐香田幸是醫院的護士,對拋下家庭和孩子的父親無法原諒,在三姐妹中扮演著大家長的角色,堅強而又有擔當。二姐香田佳乃是銀行職員,喜歡喝酒,在家庭中調節著各方的關係,是一個獨立又灑脫的女孩。三妹香田千佳是體育用品店的店員,總是穿著奇怪裝束,個性率真,沒心沒肺。
三姐妹的父親早年離家。一日,三姐妹意外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在父親的葬禮上,她們與同父異母的小妹淺野鈴(廣瀨鈴飾)相遇。血脈的牽絆讓大姐幸向淺野鈴發出了邀請,決定邀請她到鎌倉與三人一起生活。淺野鈴欣然接受前往,在一幢老房子裡,四姐妹的故事便緩緩展開。在真正進入電影之前,我們不妨先回到《海街日記》的原著作品中。
漫畫作品《海街dairy》由日本女漫畫家吉田秋生創作。儘管身為女性作者,但吉田秋生的繪畫風格簡約硬朗。她摒棄一般女性漫畫網點繁雜與精細描摹的手法,而是以灑脫硬朗的畫風梳理出自己的特色。吉田秋生筆下的人物常常在簡約中透露出灑脫,對肢體動作的細緻描繪顯示出少年漫畫的風格。吉田秋生並不試圖在視覺元素上討好觀眾,其平淡卻又濃鬱的故事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展現,反而增添了一種頗為奇妙的韻味。
此外,吉田秋生作品的另一特色就是極具電影鏡頭語言感的畫面風格,她的作品常常會獲得電影改編的機會。吉田秋生曾表示,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擁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她不會對其漫畫的真人化改編添加個人意願。正是在吉田秋生這樣的態度下,是枝裕和才能在《海街日記》中用同樣的故事內核創造了一個與原著視覺風格大相逕庭的影像世界。
本片的故事背景設定看似頗具「狗血家庭倫理劇」的潛質,在全片兩個小時的片長中,我們難以發覺跌宕起伏的情節。全片樸實平和,以固定鏡頭為主,這種緩緩鋪陳的風格不僅貫徹在是枝裕和的電影中,更是日本家庭電影的傳統。日本家庭電影以樸實的生活流為主要特徵。
這類影片往往聚焦於一個普通的家庭,用極其平靜的視角講述大家庭中發生的點滴小事。這些影片敘事手法克制平淡,但又不失細膩,角色感情投入較深卻也充滿理性。 日本家庭電影裡的故事也許就發生在你我身邊。正是這些容易被你忽略的瑣碎小事,剪不斷理還亂的家庭關係,也許定義了幸福的終極奧義。
一如中國古話所云: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不要酣暢淋漓,只求絲絲入腸,這才是幸福家庭的模樣。雖說美無處不在,但在平凡生活中發現美、並通過影像將這種美表現出來,卻是難上加難。或許這就是是枝裕和擁有眾多堅定擁躉的原因吧——雖然他的影片常常如「清湯麵」般看似無味,但他就是擁有在平凡中發現細膩溫情的魔力。窗邊的風鈴,未開花的梅子樹,微風習習的海灘……這都是是枝裕和的「獨家佐料」,細細品味,你便會沉溺在這碗醉人的「清湯麵」中,難以自拔。
在《舌尖上的中國2》的《家常》篇中,用美食講述了人生百態與家庭溫暖。在四姐妹平淡又娓娓道來的家庭故事中,我們也看到了對日式美食的展現。食物,也正是東方家庭的一大核心。人類之所以組織家庭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更合理地生產和分配食物。而通過這些「人間煙火」,也意外地讓家庭成員的聯繫紐帶變得更加緊密。
聚集在同一屋簷下,家庭成員們採購清洗,炒菜蒸飯,用一道道精緻的珍饈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在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裡,盛滿了東方式的人生百態,更折射出東方式的家庭倫理。在一桌桌宴席裡,人們慢慢成長,從相識到相愛,從團聚到別離。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讓我們再回到四姐妹的生活上來吧。從電影開始到影片結束,四姐妹的生活狀態似乎沒有太大的改變,而我們所期待的戲劇矛盾也像一陣清風似的草草收手。這或許這是是枝裕和想表達的人生態度。人生永遠不像想像中那樣瀟灑。你大步向前越走越遠,卻漸漸在分岔路口迷茫,回頭張望,看不到迴路,忘記了自己為何出發。再轟轟烈烈的人生,也終究要回歸平淡至簡的生活。
「生活中的人來來又去去,日子還是要一步一步地走。」這種觀點看似悖論,但細細體味這些伴著鎌倉海風的淡淡真情,你才會恍然大悟——家,不只是幾磚幾瓦,這裡有愛,有最心疼你的姐妹。鳥倦了,要歸巢;人累了,始終是要回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