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媒體、出版圈和文學愛好者連續幾天的猜想、八卦之後,諾貝爾文學獎姍姍來遲,結果賠率榜上的大熱選手阿特伍德、米蘭·昆德拉以及萬年長跑選手村上春樹都遺憾出局,一些言之鑿鑿花落亞非拉作家的斷言也落空,獲獎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美國女詩人露易斯·格麗克(Louise Glück)。
這可能是近年來最為冷門的諾獎得主了。而且,在2016年頒獎給鮑勃·迪倫之後,時隔短短四年又頒給一位美國詩人,給人以一種不按常理出牌的感覺,打破了大家默認的「地區輪轉」原則。
和往年一樣,對於出版行業來說,一年一度的諾獎又是「彩票開獎」時刻,今年「中獎」的世紀文景已經是連續兩年蟬聯了(去年是彼得·漢德克),難怪微博上有人調侃:這邊建議世紀文景的編輯直接轉行買彩票,應該能一步到位實現財富自由(大霧
去年押中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的後浪文學編輯朱嶽在豆瓣上恭喜文景,表示:堅持文學價值投資才是正道。微博用戶@鹿鳴之什 也有同感:2016年世紀文景引進路易絲格裡克的兩本詩集,想必小眾又小眾,格麗克的名字也從未出現在賠率榜單上。和去年獲獎的彼得漢德克一樣,引進作家獲得一個個諾獎,是對世紀文景這些年深耕優秀世界文學作品的回報。
早在2016年,世紀文景就引進了Louise Glück的兩本詩集《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在代譯序中,譯者柳向陽表示:格麗克寫作五十年,詩集十一冊,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就在於,她將個人體驗轉化為詩歌藝術,換句話說,她的詩歌極具私人性,卻又備受公眾喜愛。羅伯特海斯曾稱譽格麗克是「當今寫作者中,最純粹、最有成就感的抒情詩人之一」。
對於譯者來說,最初讀到格麗克的第一感受,「是震驚,僅僅兩行,已經讓我震驚——震驚於她的疼痛:我要告訴你,每天人都在死亡。而這只是個開頭。格麗克的詩像錐子扎人,扎在心上。她的詩作大多是關於死、生、愛、性,而死亡居於核心。」
豆瓣用戶路德維希.de如此評價她的詩:格麗克的詩有種果實般的緘默:那種通透如桃子又凝實如礦石的感覺。它們是愛與記憶的日課經,在期待和懷舊的中途,在封閉和敞開的分界。「泥土 不能佔有 只能經歷」,她的詩也是如此。
而諾獎的授獎詞也提煉出了她作品中最核心的動人特質:格麗克的作品以力求清晰著稱,童年和家庭生活、人與父母、兄弟姐妹之間的親密情感,一直是她詩作的中心主題。
和往年一樣,在結果揭曉的短短10分鐘之內,這兩部詩集在電商平臺全部售罄。這時候就顯示出電子書的優勢來了,在微信讀書、豆瓣閱讀等平臺,你可以第一時間領略這位新晉諾獎得主的風採。
而她「經常像宣言或論斷,不容置疑」的詩行又特別適合碎片化傳播,相信很快「我要告訴你,每天人都在死亡。而這只是個開頭。」就將成為朋友圈、微博到處流傳的金句。就像100多年前的得主吉卜林寫給兒子的詩《如果》會成為他在中文網際網路上流傳最廣的作品一樣。
我們從她的兩本詩集中各選出一首,幫助你一窺露易斯·格麗克的風格特色:
晚禱
在你長期的缺席中,你允許我
使用土地,期望
投資得到收益。我必須匯報
我執行任務的失敗之處,主要是
關於番茄種植。
我覺得我不應該被鼓勵
去種番茄。或者,如果我被鼓勵,你就應該
停止暴雨、寒夜,它們如此
頻頻光臨這裡,而其他地區卻得到了
十二個周的夏日。這一切
都屬於你:另一方面,
我播下種子,我觀察初芽
像羽翼撕開泥土,而我的心
因為枯萎病 而破碎,當小黑點如此迅速地
在田壟上蔓延。我懷疑
你的慈悲,按我們對於這個詞的
理解。你並不區別
死者與生者,你因此,
無動於衷,你可能不知道
我們承受了多大的恐懼,那布滿黑點的葉子,
那枯黃的紅葉,飄落
甚至在八月,在最初的黑暗中:我要負起
對這些作物的責任。
[譯註2]枯萎病(the blight):一種植物疾病,能導致染病部分(尤指未成熟、成長中的組織)突然明顯枯萎和壞死。
[譯註3]這首詩值得注意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前半部分基本上是一種官僚語言,是非詩的,翻譯時保留了這種面貌,其結果就是讀起來前半部分效果總是不好。這也是譯詩者的一個兩難吧。
十月
世界上沒有足夠的美,這是真的。
我沒有能力將它修復,這也是真的。
到處都沒有坦誠,而我在這裡也許有些作用。
我
正在工作,雖然我沉默。
這乏味的
世界的痛苦
把我們各自束縛在一邊,一條小徑
樹木成行;我們
在這兒是同伴,但不說話,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思想;
樹林後面,
是私人住宅的鐵門,
緊閉的房間
莫名地被廢棄,荒涼,
仿佛,藝術家的職責
是創造希望,
但拿什麼創造?拿什麼?
詞語自身
虛假,一種反駁感知的
裝置——在十字路口,
季節的裝飾燈。
那時我還年輕。乘地鐵,
帶著我的小書
似乎能護衛自己,防禦
這同一個世界:
你並不孤獨,
詩歌說,
在黑暗的隧道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