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個月後,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終於接到了屬於自己的那塊金光燦燦的獎牌——美國當地時間12月7日,她親手接過獎牌這一幕發生在格麗克自家門外的花園裡。
露易絲·格麗克在自家花園領取了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獎牌
儘管相比往年盛大的傳統典禮,今年的頒獎聲勢已經小了很多,但露易絲·格麗克依然在發表獲獎感言時感嘆,幾乎從10月8日(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日)早上自己就感覺到了「驚慌」,她同時有些不習慣地直言:「光線太明亮了,聲勢也太浩大了。」
因為新冠疫情導致國際旅行受限,2020年的諾貝爾獎頒獎相比往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是主辦方取消了往年的傳統頒獎典禮,改為本周之內分散到獲獎者所在的國家直接向他們頒獎。以往,每年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都是於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這一天是其創辦者諾貝爾逝世的紀念日。而今年的「改變」也是諾獎二戰以來首次取消在瑞典的頒獎禮。所以,這才有了格麗克在自家花園領獎的一幕。
露易絲·格麗克的諾獎獎牌
從諾獎官網曬出的圖片看,格麗克收到的獎牌簡約但不失典雅。獎牌是被裝在一個合起來也不算厚的深棕色木頭盒子裡的,盒子裡上下兩面均為米色絲絨材質。上面印著「露易絲·格麗克 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英文字樣,盒子下面就鑲嵌著以諾貝爾側面頭像為核心元素的金色諾獎獎牌。
戴著口罩領取獎牌後露易絲·格麗克隨後發表了自己的獲獎感言。根據其作品中文版權方北京世紀文景文化提供的翻譯稿,可以看出即便是在領獎這樣的重大時刻,格麗克依然保持著冷靜和對詩歌的虔誠。
發言一開始,格麗克就提到了兩位前輩的名字。一位是英國的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威廉·布萊克,另一位則是美國著名作曲家、「民謠之父」史蒂芬·福斯特。「當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大概是五六歲吧,我的腦子裡上演著一場競賽,一場能夠選出世界上最偉大詩作的比賽。有兩首詩進入了決選名單:威廉·布萊克的《小黑孩》和史蒂芬·福斯特的《斯旺尼河》。」與之相對應的是,格麗克印象中,那時自己就在自己祖母的次臥裡來回踱步,「像我習慣的那樣,在腦中默默地而非出聲地背誦布萊克那令人難忘的詩,同樣,也在腦中默默地哼唱福斯特的那首沉痛、悽涼的歌。」
和此前媒體多次報導過的一樣,其實小時候父母對她的教育更多是「我們要去拯救法國(聖女貞德),要去發現鐳元素(瑪麗·居裡)。」她表示,「後來,我開始認識到這種等級制思維中的危險和局限性。」但有意思的是,緊隨其後,格麗克就提到「但對於幼年的我來說,發獎這件事卻非常重要。」她對獲獎也有非常生動的描述:「會有一個人站在山巔,從很遠處就能看見,那是山上唯一引人注意的東西。站在下面一點點的人就看不見了。」
格麗克說,自己畢生都狂熱迷戀的詩「是包含了私人的的選擇、密謀的詩,那些詩包含了讀者或聽者的重要貢獻,他們傾聽著詩中的一個秘密或一聲怒吼,而且有時也參與了共謀。」格麗克提到10月8日(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日)早上時,明確地提到了「驚慌」:「我驚訝地感受到剛剛描述的這種驚慌。光線太明亮了。聲勢也太浩大了。」
「我們這些作家大概都渴望擁有許多讀者。然而,有些詩人不會追求在空間意義上抵達眾多讀者,如同坐滿的觀眾席那樣。」格麗克說,按設想,「許多讀者在時間流逝中到來,在未來出現,但這些讀者總是以某種深刻的方式,單獨地到來,一個接一個地出現。」
最後,她表示:「我相信,瑞典學院把這個獎頒給我,是想要獎勵那種親密的、私人的聲音,公開表達可能有時會增強、擴展這種聲音,但絕不會取代它。」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裘晉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