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圈近來的熱門話題之一,自然是高清戲劇電影。6月中旬,作為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的重點項目,由中英兩國的國家劇院聯手出品的「英國國家劇院現場」(National Theatre Live)在華系列放映活動正式啟動。首批放映的劇目包括由「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米福」強尼·李·米勒主演的《弗蘭肯斯坦》、「抖森」湯姆·希德勒斯頓主演的《科利奧蘭納斯》、詹姆斯·弗蘭科主演的《人鼠之間》等。而在接下去的一年中,新銳劇《女王召見》、《深夜小狗離奇事件》,莎翁名作《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當代經典《天窗》及爆笑喜劇《一僕二主》等亦將輪番登場—國內觀眾不用走出國門,就能看遍由一眾英國國民偶像領銜的最新最熱的戲劇演出。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是英國國家劇院自2009年啟動的一個開創性項目,旨在以電影的形式將戲劇現場最大程度地還原給銀幕前的觀眾。不同於普通的電影拍攝,該形式對戲劇本身的內容堅持「零剪輯」;同時觀眾也可以擺脫傳統進劇場看戲時視角因座位位置所受的限制,通過電影銀幕以「最佳視角」觀看具有「現場感」的戲劇。6年多來,「英國國家劇院現場」至今已在全球45個國家的1500餘個場地放映,觀看人數超過300萬名。
這種嶄新的「高清演映」觀劇模式,其實並非由英國國家劇院首創,而是始於歌劇界。不得不提的一個名字是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掌門人彼得·蓋波(Peter Gelb)。他在任職大都會之前,曾任美國哥倫比亞藝術家經紀公司音像公司 (CAMI Video) 的總裁,隨後又執掌索尼古典唱片公司(Sony Classical)多年—此人非常重視利用影像技術推廣古典音樂,製作並執導過多部「電視版歌劇」及藝術紀錄片,曾獲艾美、格萊美等多項大獎。擔任大都會歌劇院總經理之後,他立刻開啟了全新的「大都會歌劇院高清歌劇(Met in HD Live)」系列,當時遭到包括巴黎國家歌劇院前院長傑拉德·莫提耶、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總裁麥可·凱撒等「傳統派」的強烈反對:認為高清電影無法媲美現場,此舉必會影響觀眾所欣賞到的藝術品質,同時也會對進劇場看現場演出的觀眾數量造成衝擊。
其實這位腦洞很大的蓋波,倒也是老派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父親曾是《紐約時報》的主編,母親是一名作家。高中時他就利用課餘到大都會歌劇院擔任領座員,職業生涯中也曾與無數大師緊密合作:霍洛維茨、羅斯特羅波維奇、卡拉揚、詹姆斯·列文、馬友友等,藝術品位毋庸置疑。與傳統派的唯一區別在於他喜歡不斷嘗試運用全新技術吸引新一代觀眾,在其與「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之間構建更「便於通行」的橋梁。而時代的潮流與觀眾的選擇,印證了蓋波的遠見:短短不到十年間,「高清演映」已成為業界主流的傳播手段之一,目前除大都會歌劇院外,像英國國家劇院、英國皇家歌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俄羅斯莫斯科大劇院、馬林斯基劇院、德國柏林愛樂樂團、奧地利薩爾茨堡藝術節等也都紛紛採用該手段在全球推廣其歌劇、芭蕾、戲劇及音樂會節目,為身處不同國家但同樣熱愛劇場藝術的觀眾開闢了新穎、及時又震撼的觀賞渠道。
回過頭來說「英國國家劇院現場」——一般收錄的均是自家製作,但有時也會與倫敦甚至全英的劇場和藝術節合作,錄製、傳播其戲劇作品,包括倫敦的唐馬劇院、新維克劇院、巴比肯劇場以及普利茅斯皇家劇院、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等等,無論從卡司組成還是製作水準而言,均屬於英國一線。而其在倫敦的放映,同歌劇、芭蕾、音樂會等節目的高清演映一樣,被稱為「Event Cinema」(藝術演出類放映),一般在專放藝術電影的獨立影院院線開展,而商業影院院線裡那些選片更偏文藝範兒的影院,也會時不時安排此類放映。在倫敦以外的城市也是類似情況;當然在比較偏遠的地區,會在當地的文化中心(一般是劇院兼影院)放映。高清戲劇演映往往會安排在周四晚上,避免跟影院的周末熱門檔起衝突。英國本土的影院或放映場地通常都會選擇直播,以吸引更多的觀眾,當然也會在直播之後,安排數量有限的重播,是謂「現場重現(NT Encores)」;而海外地區的播映受到時差限制,通常會以錄播形式開展。
在英國本地,經歷了多部、多種的高清演映之後,業界對其看法也越來越趨於理性客觀,認為劇院現場與高清演映屬於兩種藝術形式,目標不同,但其重要性卻相差無幾,本真的現場演出,能令觀眾以零距離真切體會到藝術的想像力、表現力與不確定性—勝在體驗的深度;而高清演映雖無法取代現場,倒也能幾乎不打折扣地將現場演出的魅力同原本因經濟能力、所處地域、健康問題、年齡限制等理由無法親臨現場的廣大觀眾群分享—勝在傳播的廣度。
質疑的聲音當然不斷,很現實的一條便是,劇場業在高清演映的衝擊擠壓下,該如何生存發展——尤其對小型劇團和巡演劇團而言,畢竟觀眾更願意看由大牌明星演出的一流製作,但大多數的演員和創作人員,是靠在小型或巡演劇團工作的經歷才開啟其職業生涯,從而有機會到更大更有名的劇團參與更精良的製作。假如將高清演映視作金蛋,又怎能掉過頭來殺掉下金蛋的鵝?對此,演藝行業專業人士,包括巡演劇團的經理們,倒是提出了頗具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在倫敦或英國其他大城市,本來高清演映就屬於給觀眾開拓眼界或者「拾遺補缺」的工具,不太可能衝擊現場演出;而在小型和巡演劇團更為常見的偏遠地區,可以通過提前規劃安排高清演映和現場演出的檔期,形成兩全其美的局面。尤其是那些集影院和劇院於一體的地區文化中心,可以儘量把高清演映安排在周一到周四,而在周末時分舉辦現場演出,還可以給既買高清票又買現場演出票的觀眾提供特別優惠,以吸引他們兩者都看。而從播放高清演映獲得的票房及其他收入,令這些文化中心有更充足的資金來邀請小型或巡演劇團進行現場演出。總之,行業的總體態度相對積極,都認為應該改變思路和做法,化競爭為合作,網羅新的觀眾群。
中國目前的情況與英國等又有很大不同。因進口片限額制,類似「英國國家劇院現場」這樣的高清演映節目只能作為文化交流或藝術教育項目引進,在電影資料館、藝術中心或劇場做有限數量的放映,無法在正式的商業影院院線全面鋪開。而假如是在劇院等場地放映,因涉及場租成本及設備租賃等費用,成本遠不如想像中那麼低;因此更適用於對於觀眾做藝術普及,讓其能追隨全球潮流,充分領略國際最新一流製作的品質。畢竟,若要將這些歌劇、芭蕾、戲劇等的原版製作搬來國內演出,代價將更為高昂;況且國外很多製作也並無國際巡演安排,即便有計劃,可能真正來到中國時,也已是其首演幾年之後。因此此類高清演映的教育意義,大大高過商業價值,各位觀眾且看且珍惜。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