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白雲鄉:100畝「百花前胡」中藥材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2021-01-10 華龍網
當地農民正在採收百花前胡中藥材。通訊員 張凱倫 攝

    華龍網12月28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張凱倫)近年來,重慶市武隆區白雲鄉以積極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為重要抓手,統攬「三農」工作提檔升級、突破發展、快速提升。該鄉積極鼓勵當地農民,通過種植前胡、黃連、白芍等中藥材,不斷拓寬農戶增收渠道。

    據介紹,該鄉按照「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通過「政府搭橋+企業唱戲+農民自願」原則,以集中流轉、示範成片、散戶種植等方式,在轄區紅色村、紅雲村等4個村22個村民小組,海拔在600—1000米的撂荒地、閒置地塊、山坡林緣新種植髮展110餘畝百花前胡。實現特色中藥材100畝突破。

    據了解,百花前胡植物的根莖部為常用中藥,具有宣散風熱、降氣化痰的功效,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咳嗽痰多、咯痰黃稠等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來,該鄉與某企業籤訂「產—供—銷」合作協議,從種子提供、技術指導、銷售運輸中始終保持企業與農戶「無縫對接」。增強了當地農戶對發展特色中藥材的信心,有效降低了農戶「抗市場差」的風險能力。

    該鄉農業服務負責人表示,按照平均每畝1000—1200斤產量,2.5元∕斤合同收購價格計算,全鄉110畝百花前胡將實現產值30餘萬元。其中涉及農戶80餘戶(其中貧困戶20戶),實現戶增收2000元以上,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相關焦點

  • 貴州岑鞏:百花前胡獲豐收,客樓小鎮「藥」致富
    百花前胡獲豐收 客樓小鎮「藥」致富特約記者 王倩倩寒冬時節,在客樓鎮中藥材基地一片繁忙景象,有的在採挖藥材,有的在清泥分類、有的在裝袋上車,井然有條,村民們為增收忙得熱火朝天.......自百花前胡藥材採挖以來,每天都有來自周邊各村的村民到基地務工,每天最多可達幾十人。從藥材前期管理到採挖每年約帶動300餘名群眾實現就近就業。產業帶就業,中藥材產業切實成為群眾在家就業、實現增收的好門路。「之前這一片土地主要種植玉米、土豆等低效作物,為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群眾增收,鎮黨委、政府引進公司種植生長周期短、市場前景較好的百花前胡。
  • 農村一種新型種植方式,梔子套種前胡效益好,每畝增收五千元
    #三農#我們知道目前在農村農民朋友們可以選擇各種各樣的種植項目,而且這些種植項目也使得很多農民朋友走上了致富之路。不過從長遠來看,農民朋友們致富不僅要選對種植項目,更重要的就是種植方式的改變,今天小編就來舉個靠種植方式轉變種植傳統作物致富的案例,供農民朋友們參考。
  • 貴州赫章中藥材產業鼓起了老百姓的錢袋子
    拔窮根,鐵匠苗族鄉首先從地裡做文章,2018年,全鄉流轉上千畝土地種植半夏、前胡等中藥材,土地流轉費、務工工資、分紅,多渠道拓寬了村民的增收途徑。赫章縣鐵匠苗族鄉的前胡種植基地「以前種洋芋玉米,充其量一畝地也就是1000多元的收入,現在這個村民種前胡,一畝地最起碼也就是2000多至3000元,種半夏就4000多至5000元的收入,新型的產業和傳統的產業相比
  • 種中藥材也能致富增收 林口縣謀新脫貧路
    」  四五年前林口縣中藥材種植區域只有2000多畝,如今已經達到10萬多畝地。政府打造示範基地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農民們親眼見到成效。榮辰介紹:「去年,無論種什麼藥材,只要農民一個單一株體種夠200畝以上,我們每畝地就補貼150元。
  • 河北景縣:「訂單農業」豐收忙 農民增收樂開花
    圖為王瞳鎮西場村農民正在收胡蘿蔔。牛志江攝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翟一杉 通訊員牛志江、郝立建)往年一到胡蘿蔔成熟季節,就會出現銷路難的問題,而現在河北省衡水市景縣通過「訂單農業」,既解決了銷路,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 400畝金銀花中藥材 「金鑰匙」打開「致富鎖」
    「400畝金銀花、60多萬株種苗、兩三百人的採摘隊伍,年產金銀花乾花12噸,年均收益達到120萬元,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山東省東阿縣孫道口村黨支部書記孫立濤給我們細數起了由該村黨支部領辦的東阿縣老道口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家底」。
  • 樺南縣土龍山鎮攜手企業助力農民增收脫貧
    為進一步加快貧困戶脫貧步伐,土龍山鎮黨委政府在扶貧模式上積極探索,深耕扶貧產業市場,鼓勵企業到我鎮創業,把扶貧工作與推動地方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有力結合,帶動貧困戶增收渠道,實現了雙方共贏。土龍山鎮為企業找到最佳契入點,鼓勵黑龍江互聯細緻農業有限公司在戰生村承包375畝土地,種植高粱,並且每公頃承包費高於市場價2000元,承包期限10年。黑龍江互聯細緻農業有限公司是土龍山鎮引進的一個民營企業,這家企業採用純綠色,無公害的高粱釀酒,需要進行人工田間除草來完成。
  • 泰興市根思鄉:多點發力,促進全鄉農民增收致富
    今年以來,泰興市根思鄉黨委、政府圍繞農民增收致富這個主題,切實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廣開財路,挖掘潛力,形成了多點發力,多極增長的農民增收新格局。2020年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2.126萬元,同比增長8%以上。
  • 察布查爾縣:西梅果喜獲豐收 為農民帶來好「錢景」
    柳華英為了拓寬增收渠道,她在2008年引進了2000棵新品種西梅樹苗進行試種,3年培育期中,通過增加有機肥、加強果樹修剪及控制樹勢,花期放蜂,加強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治等措施提高果實品質和產量,今年她40畝西梅喜獲豐收,遠銷內地各大城市。    「今年因為天氣原因,溫差也適合,果的糖分和顏色上的特別好,這樣口感也很好,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柳華英說。
  • 英吉沙縣15萬畝色買提杏豐收 農民人均增收千元
    今年3月,自治區林業廳、自治區黨委農辦和自治區「訪惠聚」駐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共同制定了《南疆特色林果業提質增效工作推進方案》,全力推進林果業提質增效,切實發揮林果產業在促進自治區特別是在南疆地區社會穩定、脫貧攻堅、農民增收中的重要支撐作用。  當下正是南疆杏子收穫的季節,天山網推出《「杏」福來敲門》系列報導,展現南疆的杏子產業如何通過提質增效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 七星關區小吉場鎮:3000畝中藥材精準「治」貧
    陳琳說,她是村裡的保潔員,抽空在中藥材基地幹點活,準備種幾畝西瓜,今年一定要把貧困帽摘了。中心組村民王勝軍幹的活技術含量要高一些,他在基地開微型旋耕機開溝,日工資200元。「今天剛剛領到1200多元工資。」因為工資發得很及時,王勝軍幹起活來更帶勁。
  • 邯鄲中藥材敲開了致富門
    在桑棧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部分農民通過與公司的多方面合作年收入增加上萬元,極大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活水平。2016年,桑棧村全村脫貧。 「藥林結合、藥糧結合、藥遊結合!『1+3』中藥材種植模式讓群眾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新道路。」涉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賀獻林指出,中藥材種植與經濟樹木、糧食作物、旅遊開發相結合,迸發了巨大的經濟活力。
  • 臨朐縣辛寨街道:農業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路
    記者走進一個生薑種植大棚,詳細了解生薑長勢情況,只見一個長100米、寬10餘米的大棚裡,一個挨一個的生薑種植袋連成一排,每兩排一組,一個大棚裡排列5組,每組之間,留有一條人行道便於管理。記者看到一行行、一列列的有機生薑不是長在土壤裡,而是長在一個個種植袋裡,不由得好奇地問:「袋裡裝的什麼營養,能讓生薑長的即快又沒有汙染?有機生薑管理有哪些好的經驗?」
  • 「渭南」關於韓城市鄉鎮政府如何進一步 促進農民增收問題的思考
    這一方面可以減少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勞動力的數量,有利於實現規模經營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的農業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農業產前、產後產業的發展,使農民不僅得到生產環節的利益,而且可以得到加工、銷售環節的利益,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
  • 探訪江西泉嶺鄉高標準農田:土地增效、農民增收
    探訪江西泉嶺鄉高標準農田:土地增效、農民增收 2021-01-15 21:29: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姜雨薇 責任編輯:姜雨薇
  • 十萬畝高粱紅滿天 五千戶農民盡開顏
    ——河北省衡水阜星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型主體幫扶典型衡水阜星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建於2016年,並以阜星公司為主體創建了阜星科技現代農業園區,園區不斷發揮現代農業園區科技引領作用,引進試種推廣新品種,創新土地流轉新模式,真正用情用心用力增加園區粘稠度和吸引力,不到四年間發展釀酒用糯高粱10萬餘畝,幫助帶動五千餘戶近萬農民擺脫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