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江西泉嶺鄉高標準農田:土地增效、農民增收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探訪江西泉嶺鄉高標準農田:土地增效、農民增收
2021-01-15 21:29: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姜雨薇 責任編輯:姜雨薇

    圖為航拍江西泉嶺鄉高標準農田。 張瑩 攝

  中新網南昌1月15日電 (張瑩 秦榮洲)「面對去年夏天發生的特大洪水,我們這個地方一點都沒有淹,還保證了糧食的豐收。」南昌市進賢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楊衛林介紹2019年度進賢縣泉嶺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時滿是驕傲。

  該項目位於南昌市進賢縣,於2019年11月下旬開工,2020年6月完成市級驗收,受益人口0.96萬人,耕地面積0.56萬畝。

  「我們這裡灌溉不存在很大的問題,主要存在的問題是『澇』。針對『澇』的問題,我們在排水系統方面,根據位置、流量等因素來確定排水渠的寬窄。」南昌市進賢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龔良玉表示,這裡的設計既滿足了高標準農田的要求,又綜合考慮了當地的地形地貌以及水文等因素。

圖為航拍江西泉嶺鄉高標準農田。 張瑩 攝

  統計數據顯示,該項目投資1595.98萬元,建設高標準示範農田0.5319萬畝,主要建設內容為:新建電灌站2座,襯砌渠道18.43公裡,排水溝16.9公裡,橋涵閘及配套設施783座;新修機耕路25.7公裡;平整土地0.5萬畝,改良土壤0.49萬畝等。

  「高標準農田建設後,老百姓的收益也提高了。」龔良玉算了一筆帳,在沒有做高標準農田之前,這裡的農田租金一畝在200元左右,但是建設高標準農田後,一畝農田的租金已經達到了380元左右。

  此外,項目區全面播種了早、晚兩季稻。龔良玉解釋道,該項目區的農田不存在單季稻,一畝農田可以增收150元左右。

  據介紹,通過該項目實施,新增耕地面積10餘畝,改善灌溉面積0.4萬畝,改善排澇面積0.2畝,灌溉保證率達到98%以上,機械化作業率達到100%,土地流轉率91.6%。項目區基本實現了「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目標。

  2019年度進賢縣泉嶺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是南昌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一個縮影。

  南昌市從2017年開始,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從省級層面整合了各個部門的農田建設資金,按照畝均3000元的標準,統一設計規範、統一施工要求,統籌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該市耕地面積411.65萬畝,截至目前共建設高標準農田245.08萬畝,佔耕地總面積59.54%。

  在帶動增效方面,南昌市項目區直接受益農戶8.08萬餘戶,引進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815個,惠及37個貧困村518戶貧困戶7.03萬畝農田,通過項目建設新增耕地3508畝,為統籌耕地佔補平衡管理提供了支撐。(完)

相關焦點

  • 肅州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進展順利
    記者 慄雯婧:我現在是在總寨鎮高標準農田項目施工現場,在這裡我們可以聽到機器的轟鳴聲,也可以看到每塊土地上都有一臺大型機械正在平整土地,原本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田地變得平整開闊,高標準農田項目的施工,也吹響了全區項目建設的集結號。總寨鎮三奇堡村是肅州區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點之一,從空中俯瞰,十幾臺大型機械來回穿梭,平田整地,一派繁忙的景象。
  • 今年河北省新建高標準農田286萬畝
    走進曹妃甸區第九農場高標準農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大片大片的水稻在風中擺動沉甸甸的稻穗。  曹妃甸區是我省的重要水稻產區。水稻能夠實現穩產高產,得益於當地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據曹妃甸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第九農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規模為一萬畝,通過排灌站、防滲渠和各種閘涵工程及農田線路的建設,水、電、路、渠得到了綜合治理。
  • 堅持「三合」推動「三集」充分發揮高標準農田建設槓桿作用
    近年來,翠屏區深入實施「藏糧於地」戰略,圍繞全省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推動鄉村振興大提升,走出了一條高標準農田建設新「稻」路,實現全區糧食生產「十連增」、農民增收「十連快」。
  • 小港鎮高標準農田建設火熱進行中
    小港鎮高標準農田建設火熱進行中 2020-12-15 13: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泰興市根思鄉:多點發力,促進全鄉農民增收致富
    今年以來,泰興市根思鄉黨委、政府圍繞農民增收致富這個主題,切實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廣開財路,挖掘潛力,形成了多點發力,多極增長的農民增收新格局。2020年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2.126萬元,同比增長8%以上。
  • 重慶:27位種糧大戶競標「搶」種2700餘畝高標準農田
    2700餘畝高標準農田引來27位種糧大戶競標!12月6日上午,一場特殊的招投標會在重慶市梁平區星橋鎮兩路村公共服務中心舉行。27位種糧大戶以競標的方式公開競爭兩路村2700餘畝高標準農田土地的經營權。經過激烈競爭,4位種糧大戶中標,獲得農田5年經營權。
  • 寒冬時節 無棣高標準農田建設如火如荼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12月16日,氣溫仍在零下2攝氏度左右,在無棣縣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車王鎮項目區建設現場,工人們不顧嚴寒,正在熱火朝天的加緊施工。據了解,今年無棣縣承擔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7萬畝,涉及海豐街道、西小王鎮等6個鎮(街道)、68個行政村,直接受益農業人口達42330人,同時還涉及農業龍頭企業2個、農民合作組織24個、家庭農場11個、種糧大戶9個。項目總投資10500萬元。
  • 農田放進「託管班」農民省心又增收
    隨著村莊空心化、農民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誰來種地、怎麼種好地,是當前農業發展面臨的新挑戰。葉縣農信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先進的農業技術為引領,積極推進土地託管,通過提供專業化服務,解決「誰來種地、怎麼種好地」難題,引導種植業逐步走上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發展道路,為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從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富。
  • 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糧食安全...
    重大水利工程項目要同步規劃設計乾渠和田間工程,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相銜接,統籌實施。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南繁基地、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熱帶高效農業基地,集中力量建設高標準農田。結合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要求,因地制宜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優先支持革命老區、貧困地區以及工作基礎好的地區建設高標準農田,優先建設農民群眾治理意願強烈的項目區。
  • 全國明年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1億畝
    《通知》提出,為適應確保國計民生要求,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2021年,全國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1億畝,加快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提升糧食產能。據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較往年增加25%,建設任務十分艱巨。與此同時,還將統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1500萬畝。
  • 2021年全國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1億畝
    ,落實全國冬春農田水利暨高標準農田建設電視電話會議要求,按照《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 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國辦發〔2019〕50號)要求,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增強農業防災抗災減災能力,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基礎,現下達2021年農田建設任務。
  • 河北景縣:「訂單農業」豐收忙 農民增收樂開花
    圖為王瞳鎮西場村農民正在收胡蘿蔔。牛志江攝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翟一杉 通訊員牛志江、郝立建)往年一到胡蘿蔔成熟季節,就會出現銷路難的問題,而現在河北省衡水市景縣通過「訂單農業」,既解決了銷路,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 雲南省臨滄市雙江縣組建茶葉合作社 茶農產業增收增效
    為拓寬銷路,幫助茶農增收,當地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茶農」的方式,建立長效機制鞏固脫貧成果。此舉以合作社的引領帶動作用,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引擎。 12月2日,雲南省臨滄市雙江縣作為全國唯一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一直以茶產業為支柱產業。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為農田注入硬核生產力——一些地方春耕中農業...
    其中特別指出,「要加強高標準農田、農田水利、農業機械化等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並加快推廣使用,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  新華社記者走訪發現,春耕中一些現代科技手段的注入,既幫助農民不斷克服疫情影響,又讓農業生產更精準高效。一幅飽含科技色彩的春季農業生產圖景在全國徐徐展開。
  • 博興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全程跟蹤審計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近年來,博興縣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圍繞提高農田建設質量,創新體制機制,對項目建設全程進行跟蹤審計監督,最大限度保障了工程質量,為現代農業發展打下了基礎。2020年,博興縣承擔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8萬畝,爭取財政資金1.2億元,申請地方政府專項債券1.2億元,總投資2.4億元,畝均投資3000元,是往年最高年份的2倍,大大提高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資強度和建設標準。「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作業面大,施工現場複雜,事後審計難以保證施工質量,而且返工成本大」。
  • 嘉興市召開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會
    12月23日,嘉興市農業農村局召開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會。市農業農村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蔡國忠出席會議,各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分管領導、職能科室負責同志及農田建設業務骨幹等20餘人參加會議。會議現場考察了海鹽縣望海街道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一條總長1.14km的生態攔截溝渠給與會人員留下了深刻印象。
  • 祁東探索中央儲備糧助農增收
    為讓農民放心種植,陳飛雲帶領一班人自己動手租種試驗田,掌握第一手資料,核算成本,為政府推行土地流轉政策提供直接依據。2013年,該庫租種白地市、風石堰等周邊村組農田500多畝,試種優質再生稻品種,投入勞動力、種子、肥料及農藥,每畝成本1100元,早秈稻畝產達600公斤。通過大力推廣優質稻種植,基地畝產平均增加收入200元,為產區農民人均增收近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