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建新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宏怡
五月初正值麥子揚花,這是開在農民心底的花。
一年沒下過地的葉縣田莊鄉後李村村民羅亞琴來到自家地裡,看到莊稼長得正旺,心裡美滋滋的。最近,正值合作社無人機農藥撒噴作業,羅亞琴在感嘆科技力量強大的同時,也暗喜於一年前所作的決定。
羅亞琴是村裡的貧困戶。自己年邁,女兒又患有精神障礙,一家靠種地為生。去年4月,老伴去世後,誰來種地成了她的揪心事。
當得知葉縣農信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在搞土地託管,羅亞琴了解相關情況後,就將自家5畝地交給了當地這家有實力、信譽高的專業機構「打理」。讓她沒有想到的是,莊稼非但照收不誤,而且產量比自己種得還高。
現在,在葉縣,像羅亞琴一樣當上「甩手掌柜」的農民有3500多戶,他們全部受益於土地託管的農業經營模式。
隨著村莊空心化、農民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誰來種地、怎麼種好地,是當前農業發展面臨的新挑戰。葉縣農信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先進的農業技術為引領,積極推進土地託管,通過提供專業化服務,解決「誰來種地、怎麼種好地」難題,引導種植業逐步走上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發展道路,為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從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富。
專業化種植 「保姆式」服務
站在自家田頭,現代化的生產讓李國嶺開了眼界。
「一架無人機兩分半就完成了5畝地的農藥噴灑,擱在以前,自己打藥的話,得需要六七個小時。」李國嶺說,自從去年把家裡的5畝地全部交給了「地保姆」葉縣農信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他再也不用操心地裡活了,可以安安心心地在外打工。
無人機農藥噴灑作業
本著「自願入社」的原則,在葉縣農信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戶既可通過繳納一定的費用,將土地全部託管給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統一耕作、用種、灌溉、施肥、收割、銷售等「一條龍」「保姆式」服務,也可選擇「菜單式」半託管,僅「定製」播種、澆地、打藥等單項農業服務。
「按照協議,對於『保姆式』全託管,我們實施保底收益,雙方規定產量目標,達不到的話,合作社賠付農戶,超額產量全部歸社員所有,並且我們以略高於當地市場價收購託管土地產出的糧食,最大化地提高社員收益。」該社負責人王元豪說,相比土地流轉,土地託管讓農民保有了土地的經營權、承包權,解除了農民「無地心慌」的後顧之憂。
測土配方肥生產線
5月5日,葉縣龍泉鄉龍泉村村民範獻領拿著一根木棒,得意地翻攪著腳下的泥土,土壤泛著黑褐色的光澤,看著一束束飽滿的麥穗心裡盤算著:今年收成肯定比去年高。
種了一輩子莊稼,他種的小麥均產量一直在750斤左右徘徊。去年,在葉縣農信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技術人員的建議下,他定製了「測土配方施肥」服務,麥收的時候,一畝增產了100斤。
「很多農民都不了解自家土地,一直按照老方法種,很容易出現化肥使用不當等問題。我們通過土壤檢測,科學用肥和選種,種出的小麥自然產量要高得多。」王元豪說,通過他們測土配方肥站生產出來的化肥,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5%至10%,產量提升10%到15%。
作為一家主要從事土地託管的服務機構,該合作社不僅擁有植保無人機、玉米聯合收割機、聯合收割機、拖拉機等現代農業機械,還建設了一座測土配方肥站、糧儲倉庫,並先後在鄧李鄉、龔店鄉等七個鄉鎮區域成立了為農綜合服務中心,建立了一支三農服務隊,對社員進行定期與不定期分散和集中培訓,隨時收集他們關注、關心的問題、需求,及時提供細緻周到的社會化服務。
農業提質增效 農戶省心增收
土地託管效果到底如何?
「比自己種地強。」前年,葉縣龔店鎮王營村李國嶺將自家的7畝地全部託管給葉縣農信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嘗到甜頭的他,去年,又入股合作社1萬元,「坐等」年底分紅。
他掰著手指給我們細算了一筆帳:「去年,一畝地交750塊錢託管費,收成的時候,公司按規定產量給算的是每畝地收入1780塊錢。這一來一去,一畝地掙了1030塊錢。到了年底還分紅了700元。關鍵的是,地還是我們的地,活不用幹了,外出打工又賺了一份收入。」
收割機正在收割玉米
葉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蘭世慶則算了另外一筆帳:葉縣每畝耕地每年可種小麥、玉米兩季作物,土地託管可讓每畝玉米至少增產200斤,小麥至少100斤,年增效益少說也有300元,多則500元。
地還是原來的地,換一下經營模式效益為何好那麼多?蘭世慶說,土地託管變一家一戶、單打獨鬥式農業生產為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生產,集中採購、集中供應、集中管理有效降低了成本,同時依靠科學種植提高了土地產出率。
王元豪告訴記者,通過土地託管,飛防作業可降低農藥用量20%、智能施肥可減少化肥用量15%至20%,如此,每畝地單季可以減少種地成本110元左右。
葉縣農信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對社員進行培訓
土地託管切切實實讓當地老百姓感受到了好處。數據顯示,2019年,葉縣近4萬畝土地實現了土地託管,輻射帶動耕地面積近5.8萬餘畝,為3500多戶籤約農民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收益180餘萬元。兩年來,山東、內蒙古等11個省份60多家合作社紛紛來此「取經」。
看到效益好,葉縣九龍街道孟南村去年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整合村裡的1200畝土地,全部放進了「託管班」,壯大村集體經濟,促農增收。
眼下麥浪滾滾,待金黃成熟時,將是一年好收成,孟南村的村民不花一分錢、不出一份力,實現保底、分紅雙收益。
「下一步,我們將調整種植業構,優化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王元豪說。
編輯:王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