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種地、怎麼種好地」?農田放進「託管班」農民省心又增收

2020-12-22 河南日報客戶端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建新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宏怡

五月初正值麥子揚花,這是開在農民心底的花。

一年沒下過地的葉縣田莊鄉後李村村民羅亞琴來到自家地裡,看到莊稼長得正旺,心裡美滋滋的。最近,正值合作社無人機農藥撒噴作業,羅亞琴在感嘆科技力量強大的同時,也暗喜於一年前所作的決定。

羅亞琴是村裡的貧困戶。自己年邁,女兒又患有精神障礙,一家靠種地為生。去年4月,老伴去世後,誰來種地成了她的揪心事。

當得知葉縣農信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在搞土地託管,羅亞琴了解相關情況後,就將自家5畝地交給了當地這家有實力、信譽高的專業機構「打理」。讓她沒有想到的是,莊稼非但照收不誤,而且產量比自己種得還高。

現在,在葉縣,像羅亞琴一樣當上「甩手掌柜」的農民有3500多戶,他們全部受益於土地託管的農業經營模式。

隨著村莊空心化、農民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誰來種地、怎麼種好地,是當前農業發展面臨的新挑戰。葉縣農信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先進的農業技術為引領,積極推進土地託管,通過提供專業化服務,解決「誰來種地、怎麼種好地」難題,引導種植業逐步走上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發展道路,為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從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富。

專業化種植 「保姆式」服務

站在自家田頭,現代化的生產讓李國嶺開了眼界。

「一架無人機兩分半就完成了5畝地的農藥噴灑,擱在以前,自己打藥的話,得需要六七個小時。」李國嶺說,自從去年把家裡的5畝地全部交給了「地保姆」葉縣農信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他再也不用操心地裡活了,可以安安心心地在外打工。

無人機農藥噴灑作業

本著「自願入社」的原則,在葉縣農信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戶既可通過繳納一定的費用,將土地全部託管給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統一耕作、用種、灌溉、施肥、收割、銷售等「一條龍」「保姆式」服務,也可選擇「菜單式」半託管,僅「定製」播種、澆地、打藥等單項農業服務。

「按照協議,對於『保姆式』全託管,我們實施保底收益,雙方規定產量目標,達不到的話,合作社賠付農戶,超額產量全部歸社員所有,並且我們以略高於當地市場價收購託管土地產出的糧食,最大化地提高社員收益。」該社負責人王元豪說,相比土地流轉,土地託管讓農民保有了土地的經營權、承包權,解除了農民「無地心慌」的後顧之憂。

測土配方肥生產線

5月5日,葉縣龍泉鄉龍泉村村民範獻領拿著一根木棒,得意地翻攪著腳下的泥土,土壤泛著黑褐色的光澤,看著一束束飽滿的麥穗心裡盤算著:今年收成肯定比去年高。

種了一輩子莊稼,他種的小麥均產量一直在750斤左右徘徊。去年,在葉縣農信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技術人員的建議下,他定製了「測土配方施肥」服務,麥收的時候,一畝增產了100斤。

「很多農民都不了解自家土地,一直按照老方法種,很容易出現化肥使用不當等問題。我們通過土壤檢測,科學用肥和選種,種出的小麥自然產量要高得多。」王元豪說,通過他們測土配方肥站生產出來的化肥,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5%至10%,產量提升10%到15%。

作為一家主要從事土地託管的服務機構,該合作社不僅擁有植保無人機、玉米聯合收割機、聯合收割機、拖拉機等現代農業機械,還建設了一座測土配方肥站、糧儲倉庫,並先後在鄧李鄉、龔店鄉等七個鄉鎮區域成立了為農綜合服務中心,建立了一支三農服務隊,對社員進行定期與不定期分散和集中培訓,隨時收集他們關注、關心的問題、需求,及時提供細緻周到的社會化服務。

農業提質增效 農戶省心增收

土地託管效果到底如何?

「比自己種地強。」前年,葉縣龔店鎮王營村李國嶺將自家的7畝地全部託管給葉縣農信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嘗到甜頭的他,去年,又入股合作社1萬元,「坐等」年底分紅。

他掰著手指給我們細算了一筆帳:「去年,一畝地交750塊錢託管費,收成的時候,公司按規定產量給算的是每畝地收入1780塊錢。這一來一去,一畝地掙了1030塊錢。到了年底還分紅了700元。關鍵的是,地還是我們的地,活不用幹了,外出打工又賺了一份收入。」

收割機正在收割玉米

葉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蘭世慶則算了另外一筆帳:葉縣每畝耕地每年可種小麥、玉米兩季作物,土地託管可讓每畝玉米至少增產200斤,小麥至少100斤,年增效益少說也有300元,多則500元。

地還是原來的地,換一下經營模式效益為何好那麼多?蘭世慶說,土地託管變一家一戶、單打獨鬥式農業生產為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生產,集中採購、集中供應、集中管理有效降低了成本,同時依靠科學種植提高了土地產出率。

王元豪告訴記者,通過土地託管,飛防作業可降低農藥用量20%、智能施肥可減少化肥用量15%至20%,如此,每畝地單季可以減少種地成本110元左右。

葉縣農信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對社員進行培訓

土地託管切切實實讓當地老百姓感受到了好處。數據顯示,2019年,葉縣近4萬畝土地實現了土地託管,輻射帶動耕地面積近5.8萬餘畝,為3500多戶籤約農民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收益180餘萬元。兩年來,山東、內蒙古等11個省份60多家合作社紛紛來此「取經」。

看到效益好,葉縣九龍街道孟南村去年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整合村裡的1200畝土地,全部放進了「託管班」,壯大村集體經濟,促農增收。

眼下麥浪滾滾,待金黃成熟時,將是一年好收成,孟南村的村民不花一分錢、不出一份力,實現保底、分紅雙收益。

「下一步,我們將調整種植業構,優化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王元豪說。

編輯:王超越

相關焦點

  • 探訪江西泉嶺鄉高標準農田:土地增效、農民增收
    探訪江西泉嶺鄉高標準農田:土地增效、農民增收 2021-01-15 21:29: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姜雨薇 責任編輯:姜雨薇
  • 農田發現這種花,農民要及時電話舉報,為什麼?
    大家好!《種田的人》帶大家了解更多的農村新鮮事,請點擊右上方「關注」按鈕!今天要分享的話題是:農田發現這種花,農民要及時電話舉報,為什麼?農村除了田地較多外,野花野草也多,為了有個好收成,農民在耕作之前,都會把田地裡的野草野花清除乾淨,清除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人工清除,另一種是除草劑清除,但其中有一種野花生命力很強,不容易被清除,農田發現這種花,農民要及時電話舉報,為什麼?
  • 2021年,農村耕種或將迎來「2大利好消息」,農民種地可增收
    ,所以對於不想種地的農民來說,也是提供了一種保障。雖然這道理大家都懂,可是有的人就覺得農民不種地,那麼能叫農民嗎?這些也是有很多的老農民出現的反駁,畢竟他們認為農民才是他們的家,只有種地才是一種務實的表現,農民就應該去種地,當然就有的人是不願意退出土地的,在他們眼裡,就算是退出土地給的錢再多,但是錢還有花完的這麼一天,而永久失去了土地帶給我們的保障,那麼以後真的是非常困難的。
  • 黑龍江省蘭西縣:牢牢把握增收導向加速振興強縣
    幾年來,蘭西縣全面落實中央、省市委關於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下足「繡花」功夫,咬定工作目標,發揚嚴實作風,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就。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從2017年省委精準識別、精準退出「回頭看」確定的13643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1264人,5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3%。剩餘貧困人口年底前可如期實現全部脫貧。
  • 農業心聲:農民不願種地?扯蛋!不是不願種,是種地「活不起」!
    今天的農村,誰在種地?以後的農村,誰來種地?這不僅是懸在農民心頭的一個問題,更是擺在中國農業發展面前的一個嚴峻問題。很多地少的農民,都希望自家能多有幾畝地,縱然以後幹活更辛苦了,但卻有動力。如今情況不一樣了,現在農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種地失去了興趣,而且也不會種地。很多老農民說「70後不願、80後不會、90後提都不提」,這種怪象不是一個村存在,幾乎村村都有這種情況。國家也看到這個問題,並且對農村土地開展確權,提高了土地價值,而且種地還給不少補貼。
  • 農民種地是因為愚蠢?假如農民放棄種地會發生什麼
    大家好!我是小月,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女人,我也是一位農民,從記事起就一直和土地打著交道,雖然曾經為了生活也在城市打拼過,但終究是又回到了農村,因為我的根就在這裡。不敢說我對種地有十分的把握,但最起碼的一二分把握還是有的。
  • 農村早稻一畝利潤400多,進入收割期,10畝地總收入不到5000元!
    目前農村種地的都是中老年人,他們一輩子都跟田地打交道,雖然種地不賺錢,但卻對田地有感情,農田也可看作是農民的命根,為了防止自家的農田被荒廢掉,所以不得不去耕種。另一方面,農民勞作了一輩子,也是閒不慣的,有的農民明知不賺錢也會去種地,一方面可以防止農田荒廢,另一方面還能掙點零花錢補貼家用,在農村,老人們都希望能夠自給自足,這樣就能減少兒女們的負擔,這就是農村老人的樸實,一輩子沒有太大的願望,只希望子女們都能夠過得好。
  • 昔日「放羊娃」紮根農村 巧用科技做「智慧」農民
    楊佳明在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科學種地。 受訪者供圖中新網烏魯木齊1月11日電 (記者 陶拴科)11日,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察爾察齊鎮阿熱硝爾村科技副主任楊佳明正在為養殖戶指導牲畜飼料的餵量,以及防疫的措施落實的問題檢查。今年33歲的楊佳明是拜城縣察爾察齊鎮人。
  • 57歲的馬廣福,上完春晚就回家種地,這才是真正的農民歌手
    那年的星光大道,他獲得了亞軍的好成績。當晚,他沒有在這個名利場逗留,馬不停蹄地趕回老家和家人團聚。看著馬廣福憑一己之力成為農民歌手,眾多經紀人向他拋出橄欖枝。邀請他來北京發展,要把他包裝成巨星出道,甚至還承諾給他的兒子安排好的工作。
  • 重慶:27位種糧大戶競標「搶」種2700餘畝高標準農田
    2700餘畝高標準農田引來27位種糧大戶競標!12月6日上午,一場特殊的招投標會在重慶市梁平區星橋鎮兩路村公共服務中心舉行。27位種糧大戶以競標的方式公開競爭兩路村2700餘畝高標準農田土地的經營權。經過激烈競爭,4位種糧大戶中標,獲得農田5年經營權。
  • 從農民到明星,巔峰時拒絕百萬商演回家種地,馬廣福如今怎樣了
    讓所有人意外的是,馬廣福重新回到農村老家,繼續種地為生。這一舉動,讓外界深為震驚。家裡有九個兄弟姐妹,也只有馬廣福一人天生一副好嗓子。「老馬自身條件特別好。」如今的他已是三世同堂,專注於自己的農田,種地收入雖然不多,但每年也會有十萬八萬的收入。
  • 農民打工要比種地掙錢?都去打工的話怎麼辦?
    農民打工要比種地掙錢?都去打工的話怎麼辦?土地確權結束後,農民手裡握著土地確權證書,如果自己不種地,就可以更放心地把土地流轉給種糧大戶等新型職業農民規模經營了。近年來,隨著農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大幅度轉移,農村土地流轉的規模越來越大。
  • 山東臨邑:「新農人」領跑「種好地」
    隨著國家這幾年越來越重視農業社會化服務,把「幫忙式」的託管、半託管服務,變為正規運營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公司,讓更多的農民享受集約化經營帶來的好處,成為魏德東的心願。這次疫情,為他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提供了一個契機。目前,魏德東的公司有7臺植保無人機、23臺噴藥機、25臺聯合收割機,同時還在不斷補充農資儲備,正在給4萬畝耕地提供種植管理服務。
  • 現在農村種地的農民大部分是中老年人?為什麼呢?
    又是一年春耕時,這時候如果你去農村的田間地頭,就會發現,土地還是那個土地,種子還是那個種子,但是現在種地的場景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首先以前是原始的用牛耕田,現在是機械化作業;其次,以前種地的農民朋友比較多,現在春耕時期地裡的農民卻見不到幾個;再者,以前種地的農民以青壯年為主,而現在
  • 央媒看河南|河南:農民種地花樣新 春耕春管省力氣
    「有了縣農技人員的技術支持,這塊地已經用植保無人機噴灑了除草劑,一部分晚茬麥也追施了化肥,看長勢比前幾天好很多,接下來就準備澆返青水了。」流轉種植了200多畝小麥的程小忠看著綠油油的麥田,心裡樂開了花。  在溫縣祥雲鎮大玉蘭村田間,裕田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朱樂軍正指揮著社員為小麥追施化肥。
  • 泰興市根思鄉:多點發力,促進全鄉農民增收致富
    今年以來,泰興市根思鄉黨委、政府圍繞農民增收致富這個主題,切實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廣開財路,挖掘潛力,形成了多點發力,多極增長的農民增收新格局。2020年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2.126萬元,同比增長8%以上。
  • 種地的農民兄弟,每年都有化肥的包裝袋,怎麼處理呢?
    每年在農田裡面農耕習作給農作物施肥的時候,娘親都是會在我後面跟著,倒不是不放心我種地的本事,而是因為我粗枝大葉的性格,經常把一些農資用品隨意丟棄,最常見的就是施肥過後剩下的編織袋了。種地的農民兄弟,每年都有化肥的包裝袋,怎麼處理呢?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為農田注入硬核生產力——一些地方春耕中農業...
    「2019年每公頃產一萬九千斤,每畝增收2000元,農民種糧有幹勁!」他說。  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國家「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糧食安全新戰略的重大舉措。2020年底,我國將確保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讓中低產田實現高產穩產,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裡。
  • 鄉村愛情小說:《神級農民》種地也可以種的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鄉村愛情小說:《神級農民》種地也可以種得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大家好,好看的小說天天看看,要說小說,一抓一大把,好不好看就要另當別論了,這次小編將要給大家呈現不一樣的小說,希望大家會喜歡,廢話不多說了,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