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都在說「羅生門」,那麼到底什麼是「羅生門」?

2021-01-07 十二點人物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好人有好報,多行不義必自斃。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這個問題仿佛成為了當今社會最值得思考的問題。

好人的懦弱會不會是惡行的推波助瀾?

壞人偶爾的仗義是否算是善行?

當孩子們被教育要當一個好人時,又該怎麼教育去識別一個好人?

而今天我們講述的《羅生門》,就是一個關於善惡的故事。

《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情節取材於日本的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而我們現在看到的《羅生門》,是後期再整理的作品,全書一共218頁,本書收錄了《羅生門》、《竹林中》、《地獄變》、《鼻子》、《山藥粥》、《河童》、《侏儒的話》7篇廣為人知的經典名篇。

芥川龍之介想必大家早已很熟悉,他與森鷗外、夏目漱石被稱為20世紀前半葉日本文壇上的三巨匠。

相較於其他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童年經歷算得上灰暗。

他生於東京,本姓新原,是一個送奶工的兒子。當芥川還是8個月的嬰兒時,媽媽就精神失常去世了。爸爸生活窘迫,就把芥川當成皮球一樣踢給了妻子的娘家。

芥川的外婆家是一個極其封建的大家庭,孩子眾多,什麼都輪不到他。在外婆家,芥川就是一個沒爸疼沒媽養的孩子,但好在家族富裕,芥川不需要擔心吃穿,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上學的時候,孤獨的芥川就對文學產生了巨大的興趣。

讀大學的時候,芥川開始發布自己的短篇小說,漸漸在文壇上嶄露頭角。

在短短12年的創作生涯中,芥川龍之介寫了148篇小說,55篇小品文,66篇隨筆,以及大量的評論、遊記、札記、詩歌等。他的每一篇小說,題材內容和藝術構思都各有特點,這是因為他在創作的時候總是不斷地進行藝術探索,也在這種刻苦下,芥川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文學奇蹟。

芥川的文筆典雅俏麗,技巧純熟,精深洗鍊,意趣盎然,別具一格,通俗易懂,但又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本事,這也在日本的大正時期作家地位中佔了極其重要的地位。但芥川的才華不僅限於雕工,更注重的是內容。

芥川龍之介的的文學可以看作是大正期小市民知識階層的良心、感覺、神經、趣味等經提純而獲得的結晶。他的創作就是他學識與才華的化身,而不僅僅是一個傳述者。芥川有一雙獨到的眼睛,他將自己看到的世界真實地展露在人們面前,這一雙眼,是芥川的財富,更是讀者們的財富。因此,我們總是能在芥川的故事裡看到許多寶貴的人生感悟,引發讀者們的思考。

《羅生門》這個故事正是創作於一個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社會動蕩不安的亂世,其中的善與惡被刻意放大,成為了直擊讀者的利器。

小說講述的是一個關於生存的無奈故事,主人公是一個被主人趕出來的僕人,當他猶豫是否要做一個強盜維生時,看到了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正在死屍上把頭髮。他義憤填膺,但是老婦卻認為死屍生前行惡,自己這樣做不過是維持生計,算不得錯。聽完之後,僕人也為了生存搶奪了老婦的衣服逃走。

01人之初,性本善

故事最有趣的就是僕人的心裡變化,十分耐人尋味。

社會荒涼,暗無天日,這是一個吃人的年代。僕人丟了工作,他幾乎可以看見自己的結局:被人拖到羅生門樓上,讓烏鴉啄食,死無全屍。

想要活下去只有一個辦法:違背良心,成為一個惡貫滿盈的強盜。

這個時候,僕人的內心十分糾結,但這兩個選擇中沒有一方佔上風。

生存和良心,這兩個東西無法拿來比較,更無法證明哪個更重要。

但是當僕人遇上了做壞事老婦時,沒做壞事的人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

老婦將女屍的頭髮拔了下來,這對死者極大的不尊重。

而這個時候,僕人內心的正義感爆棚,他內心的天秤歪斜了,在這個人人自危的末世,僕人站了出來,大聲指責老婦的品行。

在這裡,我們能讀到僕人骨子裡的正直和善良,他都沒辦法保證自己的生存,還要為了一個毫不相干的「死屍」見義勇為。

他得不到任何好處,甚至連一句「謝謝」都沒有,但是他還是做了。

不僅如此,他對老婦的行為可以說是深惡痛絕,在那個時候幾乎都忘記了自己曾經考慮做過盜賊。

芥川將僕人的「善」抬升到了一個頂點,我們能看到人性中那些不可思議的能量。

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他們不求回報,不管旁人是否能看見,他們始終堅守自己的到的標尺。

他們生活簡單純粹,從始而終,這十分難得,也自然可貴。

02善惡,只在一念之間

僕人本來是一名善良的普通人,也本該堅持自己的良心。

但老婦這個時候向他解釋道:這個女屍生前也不是什麼好人,她拿蛇幹當魚乾賣,來維持生計,那麼拔了她的頭髮,也不算作惡。

這個「如果我作惡的對象是惡人,那我就不算作惡」的邏輯在好人的邏輯中十分自洽,這個認知讓僕人徹底放下道義,為了生存他決定成為強盜,於是他扒光老婦人的衣服逃走了。

書中芥川是這樣描寫他的心理變化:我現在做的事,我也不認為是為非作歹。我也是為了免得餓死,沒有出路才這麼幹的。是啊,這個女人很了解我沒有出路這一點,對我的行為會寬恕的吧。

我們可以看到,僕人為自己的強盜行為套上了一個精緻的殼:替天行道就不算是作惡,謀害的是惡人也不算是作惡,在這個利己主義的社會,不得已的作惡也不是作惡。

僕人的一念之間,將「惡」美化,毫無負擔地丟掉了自己的良心。

我們往往是這樣,當我們選擇一條路的時候,這就決定了同另一條路背道而馳。

在這個時候,我們不會知道自己錯過了一條怎麼樣的路,只能選擇一直走下去。

芥川描述的這個人吃人的社會,也正是每一個僕人的選擇塑造而成。

因此,我們能看到這個社會剝奪了人的尊嚴,自由,希望。

這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03心存善念,做別惡人

夏目漱石曾在《心》中這樣寫道:

你會覺得你的親戚不是壞人,是因為你在心裡認定了一個類型的人是壞人,然而世界上並沒有那種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壞人,平時大家都是好人,至少都是普通人,但是一到關鍵的時候就會露出獠牙,變成壞人,所以才可怕,所以才不能掉以輕心。

在《羅生門》中,我們看到所謂的人性就像蜘蛛絲一樣脆弱,說斷就斷了。

但這個時候我們又不得不思考,既然當一個好人需要與我們人性的卑劣性對抗,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兒,為什麼要堅持?

確實,我們自己拿不出善良,好像也並不需要別人的善良。但最後我們就會發現,所有的人都活在了風口裡,自己已經捂不熱自己。

這也是芥川筆下的那個世界,讓我們退避三舍,退之唯恐不及的人間地獄——羅生門。

我們都知道,日復一日保持一個好習慣其實沒有那麼難,真正困難的是重新培養一個好習慣。

如何成為一個好人也是如此,我們天生就是好人,我們需要為之努力的是要做別惡人。

這個世界上的後天形成的壞人,都是被環境所影響。

因此,如何避免成為一個壞人,守住內心的良心,我們需要有健全的三觀和認知,只有內心強大,有自己的邏輯體系,基礎的思辨能力,才能夠抵抗所有對「惡」的美化與包裝。#芥川龍之介#

讀過芥川的《羅生門》,讓我們對善惡有了更多的思考。

真正的勇士,或者說真正的善良,其實能夠直擊所有的考驗,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明知道會死亡,但仍然選擇拿起武器衝鋒陷陣的人們。

他們通曉人間冷暖,不期待世俗繁華留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始終堅守自己的內心,敢於直面自己的人生,敢於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自己,這些人很平凡,也很普通,但是他們就像星星一樣,點點匯聚成了人類的文明長河。

我們都可以是這樣的人。

希望讀到這裡的你,都能有所收穫。

相關焦點

  • 《羅生門》的故事到底可怕在什麼地方?
    因為日本導演黑澤明的同名電影,「羅生門」這個詞被從那些註定遭歷史廢棄的詞彙堆裡撈了出來,浴火重生,有了永恆的生命力。每個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站在自己的立場對事實進行表述,已經發生過的事情註定就此籠罩上迷霧,這就是「羅生門」。但我要說的並不是黑澤明的《羅生門》,而是它的原著作者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
  • 羅生門什麼意思 黑澤明《羅生門》被翻拍美劇劇情介紹
    近日,據外媒報導,由黑澤明執導的經典影片《羅生門》將改編翻拍成美劇,由史匹柏聯合創立的安培林娛樂公司操刀,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1950年8月25日,《羅生門》首次在日本上映,立即在日本國內掀起了一陣熱議。
  • 《羅生門》故事說完了,每個人都滿足了,到底說了什麼?
    沒有人知道故事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如果要談電影,黑澤明在世界影壇中有著舉重若輕的地位,是絕對避不開的,那說起黑澤明,《羅生門》又是他享譽世界的開始,《羅生門》根據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筱竹叢中》改編而來,故事以一起案件為背景,通過盜賊,武士,美人,樵夫所說不同的案情描述了人性醜惡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賴。但結尾的轉折又將絕望的基調中帶來了希望,帶來了道德。
  • 羅生門是什麼意思?
    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做證的女巫,都各有說法。   真相只得一個,但是各人提供證詞的目的卻各有不同。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減輕自己的罪惡,掩飾自己的過失,人人都開始敘述一個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慘案,成了一團撥不開看不清的迷霧。   談論完畢,雨過天晴。砍柴人在羅生門旁發現一個哭泣的棄嬰。他決定收養下來,抱著嬰孩往夕陽深處走去。
  • 鮑毓明案深陷「羅生門」的背後|《羅生門》究竟講的是什麼?
    多囊丸的證詞:多囊丸認為自己就是殺人兇手,但是多囊丸說自己起初只是想佔有真砂,並不想殺死武弘,自己是在玷汙了真砂後,受到了真砂的教唆才決定殺死武弘,因為真砂只能跟活著的那個男人走,多囊丸別無選擇。真砂的證詞:多囊丸將她玷汙之後就走了,為了尊嚴,真砂決定先殺死武弘,自己再自殺,但是,當她殺死武弘後,自己卻沒有勇氣自殺了。
  • 羅生門是什麼意思
  • 處處都是「羅生門」,你還能相信什麼?
    甚至吃瓜群眾都舉手投降了,「別再反轉了,這瓜吃得太累了。」 像這種爭論不休、互推責任,但還是真假難辨的事件,我們經常把它們叫做「羅生門事件」。 在我們大多數人潛意識裡,「羅生門」這個詞好像就是代表了「真相與假象」的對立。
  • 網紅書——《羅生門》到底講的是什麼?
    一個無家可歸的家將,一個走投無路的老婦人,相聚在羅生門,為了活命,各自做出了自認為正確的事,這便是芥川龍之介《羅生門》中所講的故事。最初對羅生門的了解來源於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作為一個解讀人性、抨擊當代社會的作家,芥川的大部分都是對人性的揭露和思考,比如《竹林中》、《鼻子》、《河童》,每個故事裡都有他對人性的諷刺,並通過個體的表現來達到抨擊社會的目的。芥川擅長用歷史故事來闡述其主觀思考,將歷史事件賦予新的寓意,同時用理性的筆觸來展現人性,探究複雜的人之善惡。
  • 羅生門引發的人性猜想
    在日本就有一個著名的概念叫羅生門。什麼是羅生門呢?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取材於《今昔物語》而在1915年創作的短篇小說。羅生門(羅城門)是都城正中的個建築是時值戰爭時期到處都堆滿死屍的地方,一個被主人趕出門的家奴正在等候著雨停,偶然看見以拔死人頭髮為生的一個老嫗,覺得已經走投無路的家奴在激烈內心活動下最後決心棄苦從惡,剝下老嫗的衣服逃離了羅生門。
  • 火影忍者:你可知三重羅生門的作用是什麼?為何初代羅生門有五重
    火影忍者:你可知三重羅生門的作用是什麼?這也是我們今天要解說的目的,那就是羅生門究竟具有怎樣的作用,三重羅生門能作為A級忍術存在,每一扇門的作用又是什麼呢?初代火影與羅生門既然說完了三重羅生門,我們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初代火影的羅生門,在初代火影和九尾的戰鬥中,同樣是面對尾獸玉的攻擊,初代火影居然利用五重羅生門成功抵擋了九尾的尾獸玉,這讓許多人感到驚訝,因為四條尾巴的鳴人,他所展示的力量,就已經能瞬間把三重羅生門消滅了。
  • 火影:忍術「五重羅生門」到底有什麼用?
    火影中五重羅生門有什麼用?根據劇情來看羅生門的主要作用還是在防禦抵抗物理輸出方面,當然也有一定的攻擊能力,下面具體說明一下。
  • 《羅生門》為何一直屹立不到,「羅生門事件」又是什麼意思
    羅生門是黑澤明導演的作品,要知道黑澤明的成就是世界認可的。這部電影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不過不要被誤導了,其實他改編的是以《羅生門》命名的短篇小說集裡的一篇,名字叫《莽叢中》。其實有人看過電影後覺得最後一個人說的一定是真的,但是小編告訴你,去去看過書吧,你肯定又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用柯南的名言來說,真相只有一個,但每一個人都會去加工這個具體的事實。那麼究竟現實是什麼模樣呢,這一切還是要靠觀眾自己去判斷,電影只是在和你講這件事情,講每個人所加工過過的這件事情。無從談起的是過程,一致的是結果。但是這最難計較的中間過程,則需要自己去論斷。
  • 《羅生門》給人們的感觸是什麼
    稍稍誇張一點說,人們甚至會希望那人再次陷入不幸。 ——芥川龍一、《羅生門》簡介《羅生門》如今已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武士金澤武弘與妻子真砂在旅行途中遇到強盜多襄丸,真砂被強暴,之後武弘被殺。對這事件具體過程的事後描述,在被控殺人和強暴的強盜多襄丸、武弘的妻子真砂、召喚武弘靈魂的靈媒、目擊證人行腳僧以及發現武弘屍體的樵夫殼那裡是完全不同的。
  •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羅生門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羅生門——芥川龍之介小說欣賞教學目標1. 了解芥川龍之介小說《羅生門》《竹林中》《鼻子》2. 知道《羅生門》的含義3. 體會人性的複雜性和人性的弱點。
  • 羅生門
    年輕時因為好奇,看了一眼這部頻頻獲獎的片子(第1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第2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羅生門》,從此對黑白片那種,陰鬱的風格、晦澀又撲朔迷離的人性、極具張力的表演形式,有了很深的畏懼。 行腳僧、樵夫和乞丐,在京都的城門底下避雨。
  • 茨木童子、芥川龍之介、黑澤明和 「羅生門」究竟有什麼關係?
    他過去質問,老太婆說她只是想拔點頭髮用來做個頭套賣掉餬口,並且頭髮的主人生前也不是什麼好人,她這樣做並沒有什麼錯。這時本來還在內心掙扎的僕人,突然惡向膽邊生,覺得這個老太婆既然都做出這樣的壞事了,自己對她做壞事其實也沒什麼所謂了,於是把老太婆的衣服搶走然後逃之夭夭了。
  • 麥浚龍謝安琪《羅生門》MV可以看了!
    由麥浚龍(Juno)親自操刀拍攝的《羅生門》MV,這次Juno與謝安琪(Kay)的合作,讓人非常期待畫面上兩人到底會擦出什麼火花!畫面跟《念念不忘》與《瑕疵》的MV風格一致。畫面呈現黑白色,帶點朦朧、迷幻的感覺,也同樣是用「一鏡過」的方式拍攝。鏡頭由Kay望著遠處朦朧的Juno開始,鏡頭一直拍著Kay的表情變化,像是Kay的內心獨白。
  • 《羅生門》:在道德算什麼的成年人中,生存是需要的
    羅生門也是如此,就像每天在城門下漂浮的人流一樣,每一個人都是一種原型,只是時代背景的演變變成了行屍走肉。羅生門不再是普通的門,也不再是通往地獄的門……生活在羅生門-窮人芥川小說中的主人公都心地善良,但又充滿仇恨,他總是把誘惑赤裸裸地擺在他們面前,僕人也是,原來,他只是想避雨,找個好地方安頓下來,然而芥川正逼迫他的僕人一步步向無恥的監獄大門介紹。
  • 小說《羅生門》講的是另一碼事
    提到《羅生門》,大家想到的幾乎都是黑澤明導演的電影《羅生門》。不可否認,這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它成功地讓日本電影走向了世界。電影講的是武士金澤武弘被殺後,強盜、妻子、自訴是死者附體的女巫和目睹兇案的樵夫都分別作出了不一樣的供詞,也讓案件顯得撲朔迷離,也讓大家都摸不著頭腦。
  • 羅生門:真實的意義
    像我們所熟知的《尼羅河慘案》這一類的偵探電影,都有一個繁瑣且縝密的推理過程,然後一步步抵達最後的真相。《羅生門》全然不是這樣子的。它只是將各種撲朔迷離的解釋客觀地展現出來,甚至影片中根本就沒有表現「審判者」這一形象,對每種解釋也沒有給以肯定或否決。可以說《羅生門》是對一個故事多個版本的表現,但它又不同於《羅拉快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