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實習記者 餘華尊 北京報導
尺幅巨大、潑墨潑彩、色彩鮮明、齊魯文化……11月12日,山東籍已故畫家孫博文的巨幅山水畫作亮相中國美術館,藝術展將持續到11月22日。
在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頻頻提到的這些詞彙,勾勒出這位集詩書畫印於一身的「非著名」萊陽畫家的成就和野心。有人惋惜他離世過早,否則將創作出更具特色的作品;也有人認為,孫博文已在離世前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孫博文藝術展多為巨幅水墨畫 餘華尊/攝
畫作:尺幅巨大、用色大膽、禪意深幽
孫博文一生致力於中國畫的創作與創新,集詩書畫印於一身,作品多以大寫意為主。站在他的原作面前,觀眾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張大千、劉海粟,甚至波洛克、白髮一雄、井上有一的名字。
在中國美術館一層的3號廳和7號廳,80多幅畫作中,尺幅超4米的數量相當。而展廳所有作品加起來,也不過是孫博文現有作品的冰山一角。還有更多巨幅水墨畫,因場地有限,沒有展出。
淋漓華章——孫博文藝術展11月12日在中國美術館亮相 餘華尊/攝
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到2003年離世的這最後5年時間裡,孫博文以井噴式的創作狀態,完成了頗多極具代表性的作品。這些創作多鴻篇巨幅,以氣勢磅礴,淋漓多姿的彩墨語言拓寬了傳統中國畫的筆墨境界。
此次展覽的大部分作品,就呈現了他後期融匯中西藝術,在繪畫語言上創變的力作。這也是孫博文一生中兩次重大變革的其中之一——第一次是從傳統到彩墨的個性追求,第二次是從意象山水向抽象表現的轉變。
《山居更知秋色好》《野橋楓葉紅》《千山黃葉飛》《落葉知秋》《秋山呈錦繡》《霜林盡處碧溪傍》……時值深秋,欣賞孫博文秋景主題的潑墨山水畫頗為應景。不過觀眾需駐足仰頭,自上而下慢慢欣賞,這些壯麗風光才能盡收眼底。
《落葉知秋》359cmx96cm 紙本水墨設色 2000年
藤黃、鵝黃、金黃、橘黃、大紅、朱紅、曙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島子認為,孫博文的作品不局限於青綠山水,還將那些西化而來的色系加以融匯。《天邊雲重似火燒》《又見彩雲歸》《涅槃》《江山多奇秀》,這些作品就足以印證。
「熱烈的激情和動人的色彩。」孫博文山東藝術學院的老同學,著名美術理論家劉曦林,這樣概括孫博文的畫作特點。他還誇獎老同學不僅畫畫的好,書法也寫的好,還能作出常人不能的藏頭詩。
孫博文有一些經常用到的題畫詩。在參與此次展覽的籌備過程中,中央美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美術學博士陳青青發現,「試看拖泥帶水筆,正是禪意即悟時」「亂山深處禪意濃,潺潺泉鳴杜鵑聲」這些孫博文自己寫的詩詞,常常出現在畫面上,透露出他對傳統韻味和深幽禪意的哲學思考。
故鄉:風光秀麗、書香門第、良師頗多
富山有蘋果花、柿子樹,山腳下還有五龍河……1938年,孫博文生於山東萊陽一個書香門第家庭。他筆下的山水風光,與生他養他的家鄉土壤關係密切。
他的曾祖父輩,有民國早年擔任過孫中山秘書的辛亥革命老人、著名書法家孫墨佛;他的大爺爺孫天牧是北派山水畫大師;父親孫玉蓉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
孫博文(左一)和父親(右一)及爺爺(中)合影
孫博文擅長畫什麼?從他求教的老師大名裡,可以窺見一二。關友聲、黑白龍、王企華、陳鳳玉……孫博文潛心於中國畫研習,系統地臨摹了宋、元、明、清以來各派的山水、花鳥、人物畫,並在重點承襲朱耷、徐渭、石濤、齊白石、吳昌碩等名家之後,致力創新,陶熔出了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
1963年,孫博文從山東藝術學院畢業後,赴莒南縣文化館工作。在此期間他結識了萊陽籍著名畫家崔子範,並在1978年回到家鄉萊陽後,成為崔子範的入室弟子。
孫博文將從崔子範處學到的簡筆大寫意花鳥的繪畫技法,移用到山水畫上,後又研習潑彩潑墨畫法,自成新貌。「學於範,勝於範」崔子範毫不吝嗇地給予這位學生如此評價。
其人:創作癲狂、大膽創新、不求聞達
孫博文享年66歲,有關他的生平資料寥寥。
孫博文少有個人照片對外公開
有專家在研討會上留下兩個「憾」字,一是被其畫作震撼,二是遺憾這名山水畫大師生命不長。
讓人惋惜的是,在孫博文生前,畫壇對他知之甚少。由於畫作頗大,孫博文習慣在地上作畫。「用個笤帚掃來掃去,就被扔了很多」同樣來自萊陽的職業藝術家王勵均告訴記者。
「見畫如見人,他的藝術風格跟他做人是一樣的。」孫博文的夫人,工筆畫家魯彩雲也來到了此次藝術展的開幕式現場。她這樣評價自己已故的丈夫:大膽,潑辣,灑脫,不拘小節,熱愛生活。
「非常熱烈非常奔放」「非常沉鬱非常含蓄」 青島市文聯主席王紹波,用兩組頗具反差的詞彙,形容孫博文本人,以及他的作品。「他的繪畫是在沉寂中爆發的」王紹波提及,孫博文一旦進入創作狀態,經常通宵達旦,沒日沒夜,相當癲狂。
「一般的文人畫都是小品性的,這麼大尺寸顯然不適合掛在家裡,那麼孫博文是為誰創作?又是為了什麼而創作?」批評家楊衛認為,孫博文的作品走出了過去的書齋,具有公共性的思維方式,代表了改革開放40年的一種新氣象。
孫博文的藝術生涯不算長,但在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尚輝眼裡,孫博文已經在臨終之前「吐」出自己最重要的作品,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