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田忌賽馬的故事嗎?
春秋時期,齊王很喜歡賽馬,他和大臣們按照優劣把馬分為上、中、下三等,捉對比賽,三局兩勝,可是呢,這個齊王總是贏多輸少,因為他總是能找到最好的馬。齊王手下有一個叫田忌的將軍,也喜歡賽馬,但是每次都會輸給齊王,這時候他手底下有個叫孫臏的謀士,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就是讓田忌的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上等馬去對齊王的中等馬,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結果贏了,孫臏也因此名聲大振。這個比賽告訴我們一個的道理,有時候我們只需要做一個小小的調整,就可以改變結果。
近幾年來,有關於各種各樣的學習方法炒得火熱,其中有一個方法叫思維導圖,我想大家都能聽說過。簡單地說,思維導圖是一種高效率表達思維軌跡的一個工具,從本質上講,思維導圖和常規的文字、圖形、電影一樣,都是人類表達思想的工具,方法不同的是,思維導圖具備了其他方式不具有的特點,它利用了大腦皮層絕大部分的機能,把所有能調動的大腦潛能的要素統統地放一張圖裡,發散式和節點式的結構,將文字和圖表表達的信息連接起來,它具有極高的壓縮性,在大腦中形成一個知識框架,讓思考和學習效率大大的提高。
那知識框架是什麼呢?
知識框架,用一個形象的類比來講,就相當於家裡面門口的衣架一樣,有了這樣一個架子,它可以懸掛很多東西,帽子、圍巾、大衣、襯衣,都可以懸掛在上面,但沒有這個衣架那就麻煩了,你的東西只能胡亂堆放了。
那知識的框架發揮的作用就是讓你的知識高度有序化,使得你那些零散的知識,能夠被分門別類的地放到大腦裡面去,放進去的話,就會覺得沒那麼混亂,提取的時候效率就高。
怎麼做呢?
第1步:你優先參考,已經有的畫好的知識框架圖,現在很多參考書裡面都已經梳理好了的思維導圖,或者樹狀圖、概念圖等等,有很多就是樹狀的知識地圖之類的東西,那你就照抄,一個部分一個部分的捋清楚,哪怕是默寫也要把它記住,就理解了不同位置的圖形的意義,一個概念屬於什麼層次的,那麼然後再放到大腦裡面,在大腦裡面一部分一部分的清晰的去成像,然後從排列組合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完整的知識體系的一個思維導圖。
第二是把這個畫好的思維導圖慢慢地呈現在你的大腦裡,每一幅非常複雜知識框架圖,第一眼看是很漂亮,然後第二眼就眼暈了,看這麼多細節就開始心煩意亂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怎麼辦?心裏面要有一個信念,就是有一個大概的估算,對自己的能力的一個判斷,那我一次畫不出來,我可以嘗試100次,我可以畫它或者默寫一百次,那麼可能是在第49次你已經完全能夠復現了,能夠在紙上復現了,可能到60次、70次、80次的時候,你可以在大腦裡面復現這整個知識框架,
這個事為什麼值得費這麼大的力氣呢?
原因非常簡單,就是讓我們的知識在大腦裡面高度清晰有序化,考試的時候你心裏面就會很從容了。
就像用積木搭建的一個樹狀的、複雜的一個知識結構圖,它最核心的那幾個板塊是積木狀的拼在一塊,它要求最簡潔最高效的做法,就是你每學一個知識章節的時候就把它做精準了,清晰地呈現,然後不斷的去複習鞏固它,別丟掉它,一個板塊一個板塊一個模塊一個模塊累加上去,在你的大腦裡面就會呈現出一個極為壯觀的知識框架圖,到那個時候,連自己都會感到那種震撼,它不光是提高成績這麼簡單,那種享受,遠遠地超過了分數成績的提升了。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顛覆的傳統學習方法,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做一個很微妙卻極為有效的調整,那學習效率將令人驚訝的速度提升,學習成績的提高只是隨之而來的自然結果而已。